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工程发展主要指标

聚焦城市治理短板,深入推进“法治温江”“温馨温江”“放心温江”建设,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关行业报告参考《中国公共服务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

 

(一)深入推进“法治温江”建设

以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为抓手,规范行政权力为重点,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标,建立职责清晰、依法行政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形成符合区情、体现时代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温江建设生动实践局面。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推进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深入推进行政机关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大力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加强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依托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拓展政务公开范围,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依法解决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化基层组织、部门和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畅通和规范信访渠道,强化源头治理,建强“群众工作之家”。持续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协商沟通、救济救助机制,完善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加强涉企执法监督,提升涉企执法水平,深化司法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

 

推进法治环境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抓好“八五”普法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大法治教育力度,以传统普法模式与“互联网+”新媒体普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特色法治教育。大力推进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加速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供给、行业发展”一体化目标,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二)积极推进“温馨温江”建设

以社区为基本场域,坚持发展治理一体推进,不断创新“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服务功能,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支撑,广泛链接撬动有效资源,推动建设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城市邻里生活共同体。

 

创新双线融合治理机制。扭住红线内外“两空间一力量”重点领域,加强社会治理制度、资源、力量和机制统筹,构筑“强基础、优服务、惠民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线。强化治安综合防控和社会风险防控,筑牢社会综合治理“防风险、促法治、保平安,巩固安居乐业基石”的底线。持续深化人员、网格、平台整合,完善“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络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

 

创新社会协同共建机制。挖掘市场潜力、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治理强大合力。建立健全以效果为导向的民生诉求响应处置机制、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精准对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参与城市运营机制和以成长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引育扶持机制,推动形成温江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多元营造社区温度场景。全力推进“四川省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基层治理领域的改革创新,构建“区、镇(街)、村(社区)、小区”四级示范联创机制,推动“两带、七圈”整区示范、连片成景。以市级“百佳示范”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示范社区、示范小区建设,营造“形态、生态、业态、文态、心态”五态融合的示范场景。创新社区空间运营机制,全覆盖实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加快推动小区共享空间和主题特色空间建设,新建一批市场化运营的社区综合体,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工程

重大资源保障和战略备份工程

建设温江区粮食和物资应急保障中心、医用战略物资生产及储备基地、公共卫生应急产业基地等项目。

食品药品监管强化工程

建设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械化检验检测中心及配套设施等项目。

社区服务品质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青龙湾社区综合体、温江康城社区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市民之声”工程

依托天府市民云平台,开辟“市民之声”板块,依托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社贤人士规模化建立民生代表官队伍,理顺工作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及时收集回应民生诉求、潜在需求,推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联动、闭环运行的“三呼三应”民生诉求响应机制。

 

(三)着力推进“放心温江”建设

坚持以优质环境激发消费活力,加快完善便利服务设施、消费政策体系和消费保障体系,营造人民放心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便捷程度,增强地铁站点与商圈之间的联通性和可达性,优化夜间公交运营体系,推进公共消费场所国际化标识改造,积极打造社交、游憩等便利化、人性化空间,建立商圈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商圈。创新消费政策体系,建立适应消费业态全生命周期特征的支持政策池,加强适应平台型消费、在线消费等新消费模式发展的制度供给。开展放心消费建设,建立商品交易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温江商业信用动态评估与定期发布机制,完善消费者、媒体、协会、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消费质量监督机制,增强消费交易保障。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完善无理由退货承诺与公示制度,建立消费争议快速处理机制,完善消费纠纷处理和维权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资料来源: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在线旅游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运用在线旅游平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

我国及部分省市在线旅游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运用在线旅游平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

为促进在线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鼓励各地运用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开展文化和旅游宣传营销。

2025年09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景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服务项目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景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服务项目

为促进旅游景区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等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支持非遗工坊、旅游景区等场所推出一批非遗产品和体验活动。

2025年09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银发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

我国及部分省市银发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持续完善养老金融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促进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发展银发经济 推广康养旅游产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发展银发经济 推广康养旅游产品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康养旅游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

2025年08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循环经济行业相关政策: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循环经济行业相关政策: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为促进循环经济行业高质量发展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等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为促进城市更新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创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径。

2025年08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修复城市湿地,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会展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生态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以及具有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等,开发生态文化展示、体验等服务功能,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

2025年08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