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汽车检测行业:智能网联强检落地将催生新增量空间 明朗前景下市场乱象丛生

一、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图解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汽车检测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汽车检测是为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的检查,包括安全检测、环保检测、二手车检测、维修检测等。汽车检测是从汽车维修技术衍生出来,由汽车维修伴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产业链来看,汽车检测行业上游主要为设备供应环节,主要包括检测台体、仪表仪器、电控设备、钢材、IT软硬件等;中游为汽车检测机构;下游为车检客户,包括个人消费者、汽车制造厂、科研机构、机动车维修企业、二手车评估机构以及检测行业主管部门等。

汽车检测是为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的检查,包括安全检测、环保检测、二手车检测、维修检测等。汽车检测是从汽车维修技术衍生出来,由汽车维修伴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产业链来看,汽车检测行业上游主要为设备供应环节,主要包括检测台体、仪表仪器、电控设备、钢材、IT软硬件等;中游为汽车检测机构;下游为车检客户,包括个人消费者、汽车制造厂、科研机构、机动车维修企业、二手车评估机构以及检测行业主管部门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汽车产销稳增带动我国汽车检测市场不断扩容,预计2026年规模有望突破900亿元

汽车是汽车检测的唯一应用领域,因此汽车检测行业的发展主要是受汽车市场发展影响。我国是全球最大汽车产销国,为汽车检测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21年以来,伴随宏观经济回暖以及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措施的持续落地,我国汽车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再上新台阶,产销双超3100万辆,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保有量达到3.53亿辆。2025年1-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0.9%。与此同时,在汽车老龄化趋势下,汽车使用年限增加,其检测的频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催生更多的汽车检测需求。预计到2026年,我国汽车检测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0亿元。

汽车是汽车检测的唯一应用领域,因此汽车检测行业的发展主要是受汽车市场发展影响。我国是全球最大汽车产销国,为汽车检测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21年以来,伴随宏观经济回暖以及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措施的持续落地,我国汽车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再上新台阶,产销双超3100万辆,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保有量达到3.53亿辆。2025年1-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0.9%。与此同时,在汽车老龄化趋势下,汽车使用年限增加,其检测的频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催生更多的汽车检测需求。预计到2026年,我国汽车检测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0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三、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拉动单车型检测价值量提升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自动驾驶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汽车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汽车的使用功能、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方面的测试要求越来越多,从而也将拉动单车型检测价值量提升。

例如在新能源车方面:新能源汽车出现了大量传统燃油车上不搭载的新零件,如动力电池、车载充电模块和电机控制器等,因此在新能源汽车检测层面需新增动力电池系统检测、电磁兼容性测试、电机及控制器检测、充电系统测试等项目,新增的检测项目创造了大量检测业务增量。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处在一个不断更新迭代优化的过程中,如新型电池电机、高压快充技术的运用,促使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充电补能系统持续不断更新,从而刺激检测需求增长,进一步拉动单车型检测价值量的提升。

自2018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步增长。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2025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69.9万辆和56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2%和4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智能化方面:随着车辆智能化部件增多(如自动驾驶系统、车联网模块等),检测需覆盖更多硬件与软件模块。例如,智能诊断检测系统已从故障码读取发展到全车系覆盖,并正向智能预测维护升级。同时,新技术如5G通信、边缘计算等被应用于检测设备,要求检测机构具备更高技术水平。

当下,各个主机厂不断加大汽车自动驾驶或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投入,智能网联汽车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已超千亿。自动驾驶汽车或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需要依靠人工智能、视觉技术、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这些功能要求激发了智能感知、计算决策、自动控制等零部件的大量使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流媒体后视镜、智能显示屏、抬头显示、卫星导航系统等,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相关汽车零部件的检测需求。

当下,各个主机厂不断加大汽车自动驾驶或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投入,智能网联汽车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已超千亿。自动驾驶汽车或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需要依靠人工智能、视觉技术、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这些功能要求激发了智能感知、计算决策、自动控制等零部件的大量使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流媒体后视镜、智能显示屏、抬头显示、卫星导航系统等,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相关汽车零部件的检测需求。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四、智能网联强检落地将催生增量空间,高毛利润下相关机构加快布局

政策规范化治理智能网联产品,强制检测催生增量空间。2025年2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随后同年6月,工信部又公示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据该机构测算,保守估计智能网联强检落地有望会驱动乘用车强检市场空间扩容50%,非强检市场亦有显著拉动。

另外,目前我国汽车检测行业具有较高的毛利率,头部企业普遍高达40%-75%,这也意味每收100块钱检测费中约有40到75块为纯利润。根据头部企业中国汽研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46.97亿元,同比增长14.65%;归母净利润9.08亿元,同比增长8.56%。其中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占比为87.82%,毛利率约48%。

同时中汽中心旗下相关业务上市平台中汽股份年报也表示,2024年营业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12.16%;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高达75%。

随着辅助驾驶的普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叠加普遍较高毛利润吸引,相关汽检机构也在加快开发和拓展智驾测评业务。例如中国汽研针对汽车智能网联功能测试评价,推出了“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和“极智长测”平台。

五、市场乱象横生,汽车检测行业该如何重建信任?

不过,行业明朗前景的背后,乱象横生。市场上相关争议也已暴露。比如2025年7月下旬懂车帝发布的辅助驾驶大型科普节目《懂车智炼场》,在36款车辅助驾驶高速事故场景模拟综合表现上,特斯拉两款车Model 3和Model X均在6个项目中成功通过了5项,而在市场认知中辅助驾驶能力较强的华为系车型却表现不佳,比如问界M9、智界R7只通过了3项,阿维塔12、问界M7等只通过了2项,问界M8甚至只有1项通过。该测评结果出台后,不少质疑声音认为有失公允、有违公众“认知一致性”,并怀疑该测评是否也是商业性质。

随后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i8纯电SUV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史诗级”碰撞测试视频:一辆重达8吨的乘龙卡车与仅2.6吨的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正面对撞,结果卡车四轮腾空、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并倾覆,而i8的ABC柱“岿然不动”,气囊全开,电池无恙。这一反常识的画面迅速引爆舆论。

而这一表象背后,其实就是行业较高毛利润下商业利益与检测公正的碰撞。其核心逻辑在于:车企极度渴望权威认证来背书营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来自“国字头”机构的“五星安全”、“顶级智能”标签,往往能成为打动消费者的关键砝码。而检测机构,也需要车企源源不断的商业订单来维持运营和利润增长。双方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

但是当检测机构嗅到车企想要什么数据,就专门去设立部门去“定制”什么数据时,所谓的“独立测试”就已经变味了。这本质上就变成了是车企花钱买“成绩单”,机构则成了“得分高手”。业内称之为“委托测试” 或 “定制化测试”,也就是车企提出目标(比如“要突出某方面性能”),检测机构根据预算“量身定制”方案。

检测行业的“猫腻”不只存在于碰撞测试,在尾气排放检测领域,造假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有的机构用非法定方法检测汽油车,对柴油车只测一个排气管蒙混过关。有很多检测结果仔细查都能查出数据严重失真,使得行业公信力不断下降。面对乱象,行业该如何重建信任?相关业内人士也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具体如下:

检测行业的“猫腻”不只存在于碰撞测试,在尾气排放检测领域,造假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有的机构用非法定方法检测汽油车,对柴油车只测一个排气管蒙混过关。有很多检测结果仔细查都能查出数据严重失真,使得行业公信力不断下降。面对乱象,行业该如何重建信任?相关业内人士也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乘新能源车东风 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上升 国产厂商占市场主导

乘新能源车东风 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上升 国产厂商占市场主导

基于此,近年来,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持续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达到1049.00万台套,2019-2024年出货量规模复合增速超过59%,保持高速增长。

2025年11月04日
我国汽车天窗行业:结构性变革+技术迭代升级 头部企业盈利有望增强

我国汽车天窗行业:结构性变革+技术迭代升级 头部企业盈利有望增强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天窗结构正在重塑——中低端车型天窗装配率增长,而高端车型装配率小幅回落。在8万元以下的低端车型方面,2021-2023年,全景天窗装配率分别为10.30%、12.11%和15.34%,小天窗装配率分别为31.25%、35.13%和43.07%,均呈上升趋势。

2025年11月01日
汽车电喷系统行业分析: 需求稳步提升 技术呈绿色化、数字化双轨并行升级趋势

汽车电喷系统行业分析: 需求稳步提升 技术呈绿色化、数字化双轨并行升级趋势

随着汽车销量增长,汽车电喷系统需求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达3143.6万辆,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超过700万辆,其中油电混合动力车(HEV)销量94万辆、增程式电动车(REEV)销量突破11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销量514万辆。

2025年10月31日
新能源与消费升级驱动 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规模增长 轻量化与智能化成趋势

新能源与消费升级驱动 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规模增长 轻量化与智能化成趋势

汽车外饰件是构成汽车整车外观、影响空气动力学性能,并直接决定消费者第一印象的关键部件,主要包括保险杠、格栅、车灯、车门、天窗、后视镜等。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正伴随整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而持续扩张。

2025年10月31日
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 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迈向三千亿新纪元

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 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迈向三千亿新纪元

中国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超35%的同比增速,为内饰件行业提供了强劲的扩容动力。更为关键的是,在电动化简化动力总成后,车企竞争焦点转向由内饰打造的“第三空间”,推动大屏、智能座舱、高端座椅等配置渗透率快速提升,促使行业单车价值量稳步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于2024年已达约2888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智能座舱显示迎机遇 OLED、AR-HUD等新型显示技术正加速渗透

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智能座舱显示迎机遇 OLED、AR-HUD等新型显示技术正加速渗透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持续回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直接推动了智能座舱显示需求的激增。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新车渗透率达48%,智能座舱相关功能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已超70%。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本土智能座舱企业崛起 下个竞争点将围绕AI认知能力与跨域融合展开

我国本土智能座舱企业崛起 下个竞争点将围绕AI认知能力与跨域融合展开

近年来,随着智能汽车从“功能机”向“智能终端”的转型,全球智能座舱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从331.6亿美元增长至70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66%。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97.7亿美元,并在2030年达1484.1亿美元。

2025年10月27日
“端到端”与“智驾平权”共振 未来我国智能驾驶传感器需求市场将迎来量级跃升

“端到端”与“智驾平权”共振 未来我国智能驾驶传感器需求市场将迎来量级跃升

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和新能源等领域技术的发展驱动汽车产业不断向电动化、智能化及网联化变革,智能驾驶作为引领汽车智能化变革的关键变量,已成为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当下,国内政策层面正通过多维度举措积极推动智能驾驶落地。

2025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