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超35%的同比增速,为内饰件行业提供了强劲的扩容动力。更为关键的是,在电动化简化动力总成后,车企竞争焦点转向由内饰打造的“第三空间”,推动大屏、智能座舱、高端座椅等配置渗透率快速提升,促使行业单车价值量稳步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于2024年已达约2888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投资价值。
1、汽车内饰件中座椅总成价值占比最高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汽车内饰件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汽车内饰件是指安装在车身内部,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性、功能性、安全性及美观性的所有零部件和系统的总称。它已从简单的功能性配件,演变为决定汽车品牌差异化、用户体验和整车价值感知的关键部分。
汽车内饰产品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内饰件由座椅、仪表板、门护板、顶棚、立柱护板、地毯、方向盘等多样化的内饰模块组成。在汽车内饰中,价值占比最大的为汽车座椅,占比45%接近一半,其次为仪表盘占比13%,其他内饰件价值较低,占比均低于10%。内饰件聚焦营造舒适智能的驾乘空间,兼具安全防护、人机交互、声学隔绝与储物便利等功能,随着真皮包覆、智能座舱等高端配置升级,单车价值从千元级延伸至数万元级,极大提升了乘坐体验和内饰质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汽车内饰部分产品详细介绍
|
产品 |
功能 |
原材料 |
单车价值(元) |
|
座椅总成 |
提供驾乘支撑与舒适性,集成电动调节、加热、通风、按摩等智能功能及安全防护功能,含骨架、坐垫/靠背、调节机构 |
金属骨架、发泡材料(PU/EPP)、表皮(真皮/人造革/织物)等 |
约2000-5000+ |
|
仪表板总成 |
集成仪表显示、车辆控制、储物空间及安全气囊模块;智能交互(全液晶仪表) |
塑料(PP/ABS/TPO等)、软质聚氨酯(PU)发泡、真皮 |
约1500-6000+ |
|
门内护板总成 |
车门内侧结构与装饰,集成扶手、储物、扬声器、车窗控制等模块;侧撞防护及隔音降噪作用 |
塑料(PP/ABS/PC等)、发泡 |
约800-1500 |
|
立柱护板总成 |
覆盖侧围立柱的装饰物,美化与乘员保护作用 |
塑料(PP/ABS等) |
约400-500 |
|
顶棚总成 |
覆盖车顶结构,起到与外界的隔热、隔音和吸音作用,提升NVH与美观 |
织物、发泡、复合板材 |
约1000-3000 |
|
地毯/隔音垫 |
隔音降嗓、防尘防滑,提升车内整洁度与舒适度 |
纤维、复合材料 |
约300-1000 |
|
遮阳板 |
遮挡阳光,提升安全与舒适 |
塑料、发泡 |
约100-200 |
|
方向盘 |
操控行驶方向、集成多功能按键 |
塑料、金属、真皮、发泡 |
约300-1500 |
|
扶手箱/中控台 |
功能控制、储物、提升驾驶舒适度,集成智能座舱交互(如无线充电模块) |
ABS、PC/ABS、PP、皮革 |
约300-3000+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汽车产销量持续增加,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对汽车内饰件行业的正面拉动效应已从规模扩张延伸至高端化、个性化维度,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128.2万辆、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其中新能源车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35.5%,占汽车总销量的40.9%;2025年1-9月,我国新能源产销量持续高增,均突破1100万辆,分别达1124.3万辆、1122.8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35.2%、34.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乘用车内饰件单车价值量稳定增加,行业市场规模超过两千亿元
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以及消费者对驾乘体验要求的提升,内外饰已不再是简单的功能件和装饰件,而是成为定义车型个性、品牌差异和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电动化简化了动力总成,使车企更专注于通过内饰设计打造空间;智能化将内外饰从静态部件转变为交互载体,如超大尺寸智能联屏、沉浸式声光系统以及集成大量传感器的智能大灯与保险杠,都极大地提升了技术的复杂性与单件价值。
基于此,我国汽车内饰单车价值量的显著提升,预计2026年单车价值量将增加到5203.02元,2022-2026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同时,2024年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888亿元,反映出国内整车制造能力扩张和消费者对车辆个性化、智能化需求的提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展望未来,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正沿着智能化、轻量化、高端化与高效化四大技术路径协同演进。首先,智能化与电子化融合已成为核心趋势,具体体现在“表面集成”将触摸控制、氛围灯等功能无缝嵌入内饰表皮,实现“隐形”科技感。同时,“座舱域控制器”的引入使内饰功能从孤立走向统一,能够通过场景化模式一键协调座椅、灯光、空调及屏幕,重塑了人车交互体验。
其次,轻量化与环保化双轮驱动材料革新,汽车内饰件行业通过广泛应用低密度复合材料和天然纤维来有效降低车重与碳排放,并逐步提升水性皮革、再生塑料等环保材料的比例,以响应绿色制造与健康座舱需求。与此同时,个性化与高端化正重新定义内饰价值,从提供多样化的材质与缝线定制服务,到将航空座椅、车内香氛等高端配置下放至主流车型,内饰已成为彰显品牌个性与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
最终,为适应上述复杂技术集成与降本增效要求,模块化供应模式应运而生,供应商角色从单一零件提供者转向集成系统解决方案伙伴,这对企业的设计、集成与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