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汽车外饰件是构成汽车整车外观、影响空气动力学性能,并直接决定消费者第一印象的关键部件,主要包括保险杠、格栅、车灯、车门、天窗、后视镜等。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正伴随整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而持续扩张。
当前,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已从单纯的成本与规模竞争,转向由“轻量化”、“智能化”、“个性化”所驱动的全新发展阶段。在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变革的浪潮中,市场格局面临深刻重塑,为具备快速响应与协同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汽车外饰件产品种类、单车价值、功能
汽车外饰件是构成汽车整车外观、影响空气动力学性能,并直接决定消费者第一印象的关键部件。汽车外饰件主要装配于车身外部,承担车身装饰美化、安全防护、空气动力学优化及基础功能实现,通常通过螺栓、卡扣、双面胶条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固定于车身本体,主要包括保险杠、前格栅、灯具、雨刮器、外后视镜、空调进气格栅、扰流板、门把手等。
汽车外饰件产品结构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外饰件则不仅承担碰撞缓冲、结构防护、空气动力学优化等实用任务,还通过造型设计及智能技术集成强化车辆辨识度和科技感,依托于轻量化材料应用与功能进阶,价值量从数百元覆盖至数万元,助力整车性能与品牌形象的双重提升。
汽车外饰件产品种类、单车价值、功能
| 产品 | 功能 | 原材料 | 单车价值(元) | 
| 前后保险杠总成 | 吸收碰撞能量、碰撞缓冲、保护车身结构,含防撞梁/罩体 | 塑料(PP/ABS/PC-ABS) | 约500-1500 | 
| 密封条 | 车身、车窗密封,提升NVH(隔音、防水、防尘) | 橡胶、复合材料 | 约1000 | 
| 灯具 | 照明、信号指示、智能化、风格化设计等功能,含前大灯、尾灯总成,采用LED/矩阵式/OLED等光源 | 灯罩(PC/PMMA)、灯座(ABS)、LED模组等 | 约1000-5000+ | 
| 外后视镜 | 提供后方视野,集成加热、电动调节、盲区监测等安全功能 | 塑料、玻璃、电子 | 约300-1000 | 
| 前格栅 | 用于水箱、发动机、空调等的进气、通风、散热,可调节进气量优化热管理,降低风阻系数,还可以起防护、装饰作用 | 塑料ABS/PC、ASA复合材料 | 约100-600 | 
| 门把手 | 开启功能及美观作用 | 塑料、金属、电机 | 传统100-300;隐藏式约1000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对汽车外饰件行业需求持续增加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汽车外饰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对外饰件提出了差异化需求。例如,主动进气格栅用于优化热管理和续航里程;低风阻轮毂与隐藏式门把手成为标配;全新的前后保险杠设计以适应没有传统进气口的前脸。这些变化催生了大量新增和换代需求。因此,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对汽车外饰件行业需求持续增加。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128.2万辆、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其中新能源车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35.5%,占汽车总销量的40.9%;2025年1-9月,我国新能源产销量持续高增,均突破1100万辆,分别达1124.3万辆、1122.8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35.2%、34.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车辆保有量持续增加,产生庞大的存量汽车市场,截止2025年9月已经达到3.6亿辆,这为外饰件售后维修和更换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空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消费者智能驾驶需求提升,汽车外饰件单车价值量将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通过技术发展,外饰件已由基础装饰、保护功能升级为智能载体,集成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车灯变身为智能照明与信息交互终端,发光格栅、智能前脸、智能保险杠等逐步普及,实现驾驶辅助、环境感知和车路协同,交互体验方面也进行创新升级,用户可通过触控、语音、手势、APP与外饰互动,如电动门把手自动弹出、智能充电小门自动开启、数字格栅和发光车标响应个性化设置及行车状态显示,营造科技感与便利性。基于此,我国汽车外饰件单车价值量持续增加,预计2026年将达到2081.21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展望未来,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将呈现以下几大关键发展趋势。首先,在“整零协同”的开发模式下,具备快速响应与联合设计能力的外饰件企业将与整车厂建立深度绑定关系,从而获得更强的客户粘性。
其次,为实现更优的轻量化与性能表现,碳纤维复合材料、长玻纤增强塑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范围将显著扩大,推动新材料与新工艺持续突破。在此基础上,为保障供应链安全并降低成本,产业链各环节将加速推进自主可控,关键模具、核心材料及生产设备的国产化替代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
最后,随着技术门槛与研发投入的不断提升,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逐步面临市场出清,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将日益向具备综合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推动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