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浪潮叠加情感缺口下,AI情感陪伴行业快速崛起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AI情感陪伴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当下,在AI技术迭代与人口结构变革的双重浪潮下,情感陪伴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当独居老人对着智能音箱诉说孤独,当职场青年在深夜向AI倾诉压力,当儿童与虚拟伙伴分享成长烦恼——“人类专属”的情感陪伴,正悄然走向“人机共生”的新阶段。在这场变革中,AI情感陪伴行业逐渐兴起,正以惊人速度崛起,成为科技与人文交汇的焦点。
根据Appfigures数据,截至2025年8月,全球范围内活跃且能创收的AI伴侣应用已达337款,其中2025年新发布128款,占比37.9%,创下该领域年度新品数量新纪录。2025年上半年,全球AI伴侣应用市场收入达8200万美元,平均每月收入超1360万美元。按此增速,全年收入预计突破1.2亿美元,较2024年约5800万美元实现翻倍增长。
数据来源:Appfigures,观研天下整理
其中,中国市场表现更为迅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情感陪伴市场规模已达12.11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38.66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到2028年,中国AI情感陪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展现出极强的增长潜力。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AI情感陪伴的兴起,本质是技术红利与情感缺口的双重推动,具体如下:
技术层面:自然语言处理(NLP)、情感计算与多模态交互等核心技术的持续成熟,显著提升了AI的情绪识别精度与个性化响应能力。在此背景下,大语言模型(如GPT-4o、DeepSeek)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推动AI陪伴产品实现性能跨越式发展:其对话流畅度从2020年的65%跃升至2024年的92%,情感识别准确率突破85%阈值,为行业高速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目前,行业头部企业已构建起规模化的情感数据体系,包含超过1000万小时的语音数据与500万组表情数据,形成覆盖多模态场景的情感语料库。基于此,AI情感陪伴产品能够更精准地识别用户情绪状态并提供动态响应。典型案例为心纪源信息公司研发的情感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语音波动分析与面部微表情捕捉技术,实现89%的情绪识别准确率,展现出技术落地的实际效能。
市场需求层面:老龄化加剧、独居人口增长、职场压力增大等社会因素,共同催生了庞大的情感陪伴需求。具体表现为:
独处时间延长:美国劳工局数据显示,2003-2022年美国人日均独处时间从5.3小时增至7.4小时,增幅约40%,为AI陪伴提供了稳定的用户基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单身人口激增: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4年版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单身人口已突破2.4亿,预计2025年将激增至3亿以上(其中独居老人数量将突破1.2亿),形成深层次的情感需求缺口。
消费意愿明确:当前,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日益提高。他们愿意为AI伴侣的高级功能和服务付费,如定制化陪伴模式、专属形象设计等。腾讯研究院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愿意通过AI陪伴缓解社交压力,印证了市场对这类服务的高度接受度。
二、全龄覆盖与产品多元协同演进,AI情感陪伴普惠性正日益凸显
AI情感陪伴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科技应用领域,主要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通过虚拟角色实现个性化对话与陪伴,为用户提供情感支持以及社交互动解决方案。
近年,随着AI浪潮叠加情感缺口的双重驱动,AI情感陪伴正从“工具”向“情感基础设施”转型,其普惠性日益凸显。当前,AI情感陪伴用户已覆盖从儿童到老年全年龄段,应用场景从日常聊天延伸至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深度领域,构建起“全龄化+多场景”的生态体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近年AI情感陪伴产品在产品形态和功能设计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主要分为APP应用和实体终端两大类,分别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APP应用类产品:依托云侧大模型技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提供虚拟化情感服务。核心优势在于功能模块的丰富性与迭代的高效性,如阅文信息公司开发的虚拟角色扮演应用,支持用户自主定制超过100种剧情场景及50个角色设定,实现高度个性化的互动体验。截至2025年8月,该品类全球月活跃用户规模已突破5000万。
实体终端产品:聚焦隐私化与个性化体验,通过内置AI模型实现实物交互。以城仕文化公司推出的智能陪伴玩偶为例,产品融合多模态传感器与本地化处理技术,可深度适配用户行为习惯,提供定制化情感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效应显现,实体终端产品价格显著下探,主流机型售价从2024年的3000元以上降至2025年的1500元左右,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在功能方面,AI情感陪伴产品已从简单的情感互动扩展到沉浸扮演、心理疗愈等专业领域。例如,美国Luka公司推出的Replika产品,通过构建长期对话机制,模拟真实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支持场景,使用户获得持续的心理陪伴。截至2024年10月,该产品全球用户规模已突破3000万,印证了专业级情感陪伴服务的市场需求。
三、AI情感陪伴行业已初步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及用户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AI情感陪伴行业已初步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及用户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具体来看,AI情感陪伴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供应环节,主要包括技术研发与支持、数据资源和硬件设备。产业链中游主要涉及平台与应用开发和产品设计与整合。产业链下游为AI情感陪伴的应用场景和目标人群,包括心理健康与情感支持、娱乐与休闲、教育与培训、老年关怀、儿童陪伴与发展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四、AI情感陪伴行业呈现“高竞争、高壁垒”特征,腾讯、百度、抖音等互联网巨头为第一梯队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展,许多初创公司也纷纷进入AI情感陪伴领域,特别是在虚拟人、心理健康、社交陪伴等细分领域,使得竞争逐渐激烈。如字节跳动推出搭载豆包大模型的AI毛线玩具“显眼包”,集成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主打情感陪伴功能;火山引擎持续升级多模态能力,布局“AI+情感陪伴”生态链。
近年部分企业布局AI+情感陪伴情况
| 企业名称 | 布局情况 |
| 字节跳动 | 2024年3月字节上线云雀大模型AI聊天应用“话炉”,4月11日更名“猫箱”。它能让用户以文字/语音/视频和虚拟AI角色实时互动,可决策影响对话,娱乐性强、隐私有保障,用云雀模型且打通抖音。 |
| 腾讯 | 投资AI陪伴机器人项目,重点开发儿童教育场景。微信生态内测试虚拟社交助手功能。 |
| 实丰文化 | 2023年推出“飞飞兔”第三代GPT智能玩具,融合早教与情感交互功能 |
| 十方融海 | 开发出了26维陪伴人格系统,覆盖2000万用户样本。 |
| 科大讯飞 | 推出阿尔法蛋系列教育陪伴机器人。开发心理健康AI助手,集成CBT疗法框架。 |
| 汤姆猫 | 升级IP角色交互能力,开发虚拟偶像陪伴系统。 |
| 贝陪科技 | 推出了面向儿童的“可豆陪陪”系列AI玩具,结合了自然对话、NFC游戏启智卡及家长端小程序,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互动体验。 |
| 星汐科技 | 推出AI语聊平台《群星》,用户可与动漫、游戏等知名IP角色“跨次元对话”,甚至让不同作品角色“梦幻联动”剧情。同时公司团队自主研发的长期记忆机制让AI角色能持续学习用户偏好,实现越互动越懂你的个性化陪伴;拟人化情绪引擎可实时将对话转化为10余种表情与肢体动作,大幅提升沉浸感。 |
| 灵童机器人(灵童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 | 开发出具备跌倒检测、语音陪伴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已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社区养老机构试点应用。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不过,由于进入壁垒及技术壁垒较高,当前我国AI情感陪伴行业呈现“高竞争、高壁垒”特征。技术壁垒方面,情感计算、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需长期技术沉淀,多数企业依赖大模型(如GPT-4o、DeepSeek)的底层能力,自主研发成本高昂;竞争壁垒方面,头部企业通过用户数据积累、品牌效应及垂直场景布局,形成“技术+市场”双壁垒,新玩家需在细分领域(如老年陪伴、心理健康)寻找差异化突破点。
目前我国AI情感陪伴行业竞争主要划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腾讯、百度、抖音等互联网巨头,这类企业依托流量与技术优势快速布局。第二梯队为汤姆猫、科大讯飞等企业,这类企业聚焦垂直场景(如儿童教育、老年陪伴)形成差异化竞争。第三梯队为聆心智能、西湖心辰等初创公司,这类企业通过创新模式(如虚拟偶像、心理健康助手)抢占细分市场。
五、隐私保护成为AI情感陪伴行业关键挑战
不过,虽然AI情感陪伴行业在近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但目前市场也面临着发展问题。尤其是,技术迭代加速导致AI情感陪伴行业面临严峻的数据隐私挑战。AI情感陪伴产品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语音记录、交互行为、生理指标等敏感信息。这些数据既用于模型训练,也用于个性化服务优化,但同时也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根据网络安全机构的监测,2024年全球共发生超过120起AI情感陪伴产品数据泄露事件,涉及用户隐私数据量达300万条。特别是在云侧大模型和端侧设备协同工作的场景下,数据流转路径复杂,安全防护难度加大。
与此同时,行业在标准制定和市场培育方面也面临着挑战。首先,由于产品形态多样,功能差异较大,行业难以形成统一的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例如,在情感交互效果评估方面,目前缺乏客观的测量指标,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其次,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激发,用户对AI情感陪伴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超过60%的潜在用户对产品的实际效果持观望态度,担心其无法替代真实人际互动。
对此,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协同合作,建立涵盖产品安全、数据隐私、交互质量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同时,相关企业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通过体验活动、科普宣传等方式提升用户认知。
目前,行业领先企业已开始采用端到端加密、差分隐私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保护。例如,珞博智能公司的实体终端产品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将敏感数据存储在本地设备,减少云端传输风险。(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