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制电路板是电子产品的基石,而精密钻孔是PCB制造中决定多层板互联可靠性和线路精细度的关键环节。中国作为全球PCB制造中心,其钻孔设备市场的发展,正是中国半导体及电子制造装备国产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当前,这一市场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在外部技术压力与内部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高端市场的国产替代已成为行业最核心的叙事主线。
1、国产PCB设备市占率逐渐提高,其中钻孔设备占据20.2%的市场份额
PCB设备是用于印制电路板生产过程中去除钻孔毛刺、表面氧化层及净化板面的专用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产业链的基板处理、精密蚀刻、检测等环节。与欧洲、美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PCB制造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速度较快。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PCB钻孔设备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凭借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在劳动力、资源、政策、产业聚集等方面的优势,全球电子制造业产能向中国大陆等亚洲地区进行转移,我国成为了全球PCB产业增长的动力引擎,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PCB制造中心,国产PCB设备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根据数据,2024年中国PCB设备市场规模达294.42亿元,同比增长11.9%,占全球的59.4%;预计2025年中国PCB设备市场规模达324.00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球的60.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按照功能分类,PCB设备主要包括钻孔设备、曝光设备、检测设备、电镀设备、压合设备、成型设备、贴附设备等。其中,钻孔、曝光、检测、电镀设备价值量占比较高,分别为 20.2%、13.5%、11.9%、10.5%;此外,压合设备、成型设备、贴附设备分别占比6.20%、5.20%、2.2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PCB钻孔设备市场驱动因素:风从何来?
近年来,我国PCB钻孔设备市场的强劲增长,主要源于下游产业升级、国家战略支持及企业内生动力三大驱动因素的共同推动。
首先,下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创造了刚性需求。在5G通信领域,基站建设需要大量高频高速PCB板,这类电路板层数更多、孔距更小,对钻孔精度和孔壁质量提出了极高要求。汽车电子,特别是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车规级PCB向高可靠性与高密度化方向演进。同时,AI算力需求的爆发带动服务器与数据中心建设,促使高速服务器主板广泛采用层数更高的IC载板与高端PCB,显著提升了对微孔、盲埋孔加工的工艺需求。此外,消费电子持续向轻薄短小发展,手机、可穿戴设备不断推动HDI板技术迭代,也持续拉高了对高精度钻孔设备的技术要求。
其次,国家政策与战略安全提供了强力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十五五”前瞻布局中,明确将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及电子专用设备列为重点发展方向,PCB钻孔机作为核心制程装备,直接受益于相关扶持政策与专项基金。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实现自主可控与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国家与行业龙头的战略共识,保障国内PCB产业链关键生产设备的稳定与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对技术创新从“规模投入”到“自立自强”
|
规划期 |
核心创新指标 |
目标内涵 |
关键支撑路径 |
|
“十三五”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此外,当时也关注“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 |
扩大创新投入规模,解决科技资源“有没有”的问题,追求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基础。 |
1.资源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2.项目管理: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3.数量普及:激励专利申请,提升社会创新意识。 |
|
“十四五”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 |
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强调创新投入的持续性和创新成果的产业价值。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 |
1.质量攻坚:以“高价值”专利引导创新方向。2.数字赋能:将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3.体系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 |
|
“十五五”(预判)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数量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预计将延续并深化“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和提升体系效能,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
1.源头供给: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2.攻关突破: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3.主体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4.生态营造: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化评价改革。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最后,成本与效率的内生动力持续发挥作用。进口设备虽性能领先,但存在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周期长等痛点。相比之下,国产设备在性能不断接近的同时,展现出显著的成本优势,并能提供更完善、更及时的本地化服务,有效帮助PCB制造商降低综合资本开支、减少生产停机时间,从而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3、我国PCB钻孔设备竞争格局:三足鼎立,国产突围
不过,当前我国PCB钻孔设备呈现出清晰的梯队竞争格局。德国Schmoll(斯蒙)、日本Hitachi Via Mechanics(日立维亚)等外资企业垄断着高端市场,但是近年来以大族激光、维嘉数控为代表的国产龙头,正在不断“挤压”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并在部分高端应用领域实现突破,逐渐打破外资垄断的格局。
我国PCB钻孔设备行业竞争格局
|
竞争梯队 |
主要代表 |
市场定位与特点 |
技术现状 |
|
第一梯队(外资领先) |
德国Schmoll(斯蒙)、日本Hitachi Via Mechanics(日立维亚) |
垄断高端市场(IC载板、高端HDI、类载板)。技术领先,精度、稳定性、效率均为行业标杆,但价格昂贵,交货期长。 |
主轴转速普遍≥40万转/分钟,精度可达±5μm,主打激光+机械钻孔一体机等高端解决方案。 |
|
第二梯队(国产龙头) |
大族激光、维嘉数控、鼎泰高科 |
中高端市场主力军,国产替代的核心力量。技术快速进步,产品性能已能满足大多数HDI及多层板需求,性价比和服务响应速度是核心优势。 |
主轴转速可达20-30万转/分钟,定位精度可达±10μm以内,正积极向更高转速和精度突破。 |
|
第三梯队(众多中小厂商) |
众多区域性企业 |
主要聚焦中低端市场。产品同质化较高,价格竞争激烈,主要满足传统单/双面板及低层数多层板的需求。 |
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在精度、效率和稳定性方面与前列企业有较大差距。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综上所述,我国PCB钻孔设备行业正处在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到十年,将是国产设备由中低端向高端全面渗透、由“可用”向“好用、领先”迈进的关键阶段。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比拼,而是技术硬实力、供应链自主化、服务响应速度与智能化水平的综合较量。
在“十五五”及更长远的未来,随着中国在高端电子制造领域话语权的增强,具备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完整产品线与强大服务网络的国产龙头设备商,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