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国家政策利好 市场规模已达千亿

1、概述:食品安全检验项目有十二大类

食品安全检测主要是指按照国家指标来对食品进行检测,主要是一些有害有毒的指标的检测,比如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

食品安全检测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各种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食品安全检验的内容包括对食品的感官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添加剂、有害物质的检测等。食品安全检测检验项目包括食品营养成分、质量指标、安全指标等十二大类。

食品安全检测检验项目

<strong>食品安全检测检验项目</strong>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食品安全检测行业起步时间晚,国内企业实现大部分进口产品替代

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未来前景调研报告(2023-2030年)》显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起步时间较晚,从2000年至今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目前,随着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日趋成熟及快速发展,国内企业实现对大部分进口产品的替代。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发展历程

<strong>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发展历程</strong>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各省“十四五”规划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及引导其健康发展,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助力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发展。如2020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抽查检测结果确定有关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同时,这些相关政策和法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准入门槛,并且避免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相关政策规划

时间

发布主体

政策规划

要点

20191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2019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会商机制;国务院卫生行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部门发现需要对农药、肥料等进行安全性评估的,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提出安全性评估建议;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机制等。

2019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

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职责、考核监督、奖惩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20195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

明确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建立最严格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施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等十二项具体意见。明确到2020年初步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国务院

关于印发2019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十大行动、加强法律法规“立改释”、对违法行为“处罚到人”、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食品抽检和核查处置、防范重点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简化准入审批流程、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加强科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引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等,共21个方面。

20198

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

GB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标准规定了食品中483种农药7107项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代替GB2763-2016GB2763.1-2018。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2763-2005GB2763-2012GB2763-2014GB2763-2016GB2763.1-2018

20199

市场监管总局

关于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指导意见

为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含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按标准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防止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

201912

市场监管总局

关于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

进一步加强调味面制品(包括俗称的“辣条”类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

201912

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公安部

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

将联合行动中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采取的有效措施、形成的有益经验转化为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及幼儿园、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

20202

市场监管总局

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规范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落实地方属地管理责任,有效防控小作坊食品安全风险,切实维护食品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3

市场监管总局

关于加强冷藏冷冻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公告

加强冷藏冷冻食品在贮存运输过程中质量安全管理

20204

农业农村部、卫健委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31650-2019

该标准规定了260余种(类)兽药在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等产品中的2100余项残留限量及使用要求。新增兽药品种70余项,残留限量标准640余项。兽药残留检测项目增多,对检测产品的检测种类、灵敏度提出了新要求,检测产品应用范围拓展。

2020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该部法律自2015年修订版起。肯定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在监管中的作用。规定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抽查检测结果确定有关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20219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规范食品快速检测方法使用管理的意见》

(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对对不属于国家规定的食品快检方法开展评价,并规定食品快检产品的评价方法。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除了国家层面相关政策外,各省市也颁布了许多相关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相关政策。例如,在“十四五”期间,安徽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中国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关于食品安全规划汇总

省市名称

“十四五”规划关于食品安全规划

西藏

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和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湖北

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云南

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管理改革,强化综合协同监管,加强基层综合执法

广西

健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治理

广东

优先在食品药品安全、环保、通讯、交通、通关、工程建设等粤港澳三地共识度高的领域实现突破。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健全质量追溯制度和体系

安徽

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山东

扎实推进“食安山东”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

辽宁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

吉林

全面加强各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

山西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努力实现本质安全

河北

提高食品药冯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食品制造业企业数量上升,相关食品安全检测企业数量也保持增长

食品安全检测是按照国家指标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一些有害有毒的指标的检测。近两年来,我国食品制造企业数量恢复增长,对食品检测需求也随之上升,并且在国家政策加持下,国内相关食品安全检测企业数量呈现稳定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企业数量约为8496家,同比增长4.5%,相关食品安全检测企业数量为5133家,同比增长50.8%。

食品安全检测是按照国家指标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一些有害有毒的指标的检测。近两年来,我国食品制造企业数量恢复增长,对食品检测需求也随之上升,并且在国家政策加持下,国内相关食品安全检测企业数量呈现稳定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企业数量约为8496家,同比增长4.5%,相关食品安全检测企业数量为5133家,同比增长50.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5、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中国香港食品安全分数最高

综上所述,在政策利好、企业数量增加及民众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的环境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约为1093.6亿元,同比增长18%。而从食品安全城市分数来看,2021年中国食品安全分数最高的为中国香港92.26分;其次是中国澳门地区食品安全分数91.57分。

综上所述,在政策利好、企业数量增加及民众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的环境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约为1093.6亿元,同比增长18%。而从食品安全城市分数来看,2021年中国食品安全分数最高的为中国香港92.26分;其次是中国澳门地区食品安全分数91.57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佐餐卤制食品行业打开成长新空间 竞争仍以区域扩张为基调 头部企业存较大整合空间

佐餐卤制食品行业打开成长新空间 竞争仍以区域扩张为基调 头部企业存较大整合空间

近年来,佐餐卤味品牌注重满足消费者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需求,通过创新产品、改进服务模式等方式,丰富产品的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美食体验。

2025年11月05日
我国茶饮料行业稳健增长 有糖茶占据主导地位 全渠道布局加速推进

我国茶饮料行业稳健增长 有糖茶占据主导地位 全渠道布局加速推进

近年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叠加文化因素助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无糖、少糖的茶饮料,使得无糖茶占比不断上升。有数据显示,2023年4月到2025年3月,在茶饮料市场中,无糖茶占比从24%提升到了33%。

2025年11月04日
减糖控糖趋势推动无糖饮料市场持续增长 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且年轻化明显

减糖控糖趋势推动无糖饮料市场持续增长 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且年轻化明显

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减糖、控糖已成为一种全民饮食风尚,并构成了无糖饮料市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5-2024年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2.6亿元上升至570.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3.2%。而这一消费趋势的推动力来自多个方面:年轻群体为身材管理

2025年11月03日
从暴涨到理性回归 从价格战转向产品竞争 我国无糖茶市场迈入更细分、成熟阶段

从暴涨到理性回归 从价格战转向产品竞争 我国无糖茶市场迈入更细分、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不断追求,无糖茶销售额暴涨,成无糖饮料热门品类之一。根据数据,2024年1-9月我国无糖茶销售额增速维持在20%以上,其中1月、2月分别暴增110%、121%。截至2024年底,我国无糖茶销售额占无糖饮料总销售额的比重已达40%,与无糖碳酸饮料的占比差距快速缩小。

2025年11月03日
我国稀奶油行业呈健康、高品质消费趋势 进口依赖度较高 安佳、三花占据领先地位

我国稀奶油行业呈健康、高品质消费趋势 进口依赖度较高 安佳、三花占据领先地位

稀奶油是各类烘焙食品、甜品、饮料的重要原料,能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观念转变,我国稀奶油需求释放。2019-2023年我国稀奶油需求量由63.19万吨增长至69.89万吨,预计2024、2025年我国稀奶油需求量达73.04万吨、76.67万吨,同比增长4.5%、5.0%。

2025年11月03日
我国特膳食品行业:婴幼儿类产品仍具增长韧性 特医食品领跑黄金赛道

我国特膳食品行业:婴幼儿类产品仍具增长韧性 特医食品领跑黄金赛道

近年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我国特膳食品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2024年我国特膳食品市场规模从73 亿元左右增长至232亿元,五年间实现了三倍增长。预计2025年这一市场将突破 286 亿元。分析认为,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多重社会因素的叠加驱动: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带来的慢性病营养需求

2025年10月29日
量贩零食行业开启“大浪淘沙”:质量竞争取代规模扩张 龙头品牌盈利能力有望突破

量贩零食行业开启“大浪淘沙”:质量竞争取代规模扩张 龙头品牌盈利能力有望突破

得益于市场发展一路向上,近几年我国量贩零食店也开启“狂飙”模式。2020年时,我国零食量贩门店数量仅1000多家,到2023年已激增至2万家以上。2024年,我国零食量贩门店数量已超过4万家,较2021年增长近5倍,头部品牌如“好想来”“鸣鸣很忙”门店均超1.5万家,日均新增门店20家。2025年我国量贩零食门店数量有

2025年10月28日
我国适老食品行业供给侧严重不足 政策利好+企业布局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适老食品行业供给侧严重不足 政策利好+企业布局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国内市面上的专业适老食品占比不足5%。适老食品上游主要包括食品原料、食品辅料、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等原材料,其中食品原料价格呈现显著品类差异,薯类、叶菜类等基础蔬菜从产地到销地存在明显价格加成,而百合等特殊食材则出现价格倒挂现象。

2025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