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透析器是我国血液透析医疗器械最大细分市场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血液透析器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5-2032)》显示,血液透析器是血液透析时专门用于清除血液中代谢毒素及多余水分的装置,主要由支撑结构和透析膜组成。它也是血液透析的关键,性能直接影响透析治疗效果。在我国血液透析医疗器械市场中,血液透析器长期占据最大细分领域地位,2023年市场规模占比超过35%。
数据来源:威高血净招股书、观研天下整理
2.透析中心数量和在透患者数量增长带来强劲动力,血液透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增大,以及不规律或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终末期肾病(ESRD)患病人数持续上升,从2019年的302.52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412.59万人。终末期肾病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终身治疗,存在持续性的慢病管理需求。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 年版)》等专家共识及指南,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显著且对各病期透析患者的适用性广。《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则推荐终末期肾病患者每周接受两至三次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庞大的患者基数及其持续性的治疗需求,为血液透析器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威高血净招股书、观研天下整理
为满足终末期肾病日益增长的治疗需求,我国不断扩大血液透析服务供给能力,血液透析中心数量从2019年的6,362家增至2024年的8,456家,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86%。与此同时,随着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终末期肾病患者治疗意愿持续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血液透析在透患者数量由2019年的63.27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02.73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18%。
数据来源: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九届重症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大会等、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九届重症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大会、观研天下整理
血液透析中心数量和在透患者数量的双增长为血液透析器市场带来了强劲动力。受此驱动,近年来我国血液透析行业稳健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由2019年的42.96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52.9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38%。
数据来源:威高血净招股书、观研天下整理
3.血液透析器市场前景依旧广阔,到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
受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治疗可及性受限及患者认知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透析治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治疗比例约为2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7%)和发达国家水平(70%以上)。这一差距不仅揭示了终末期肾病领域存在显著的未满足临床需求,也预示着血液透析器市场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
展望未来,四大核心驱动力将推动血液透析器市场持续扩容:其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将直接扩大终末期肾病患病人群基数,带动血液透析治疗需求增长。其二,随着“千县工程”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血液透析服务能力将显著增强,这将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逐步释放县域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治疗需求。其三,随着医保支付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医疗支出压力将不断缓解,从而提升治疗可及性和依从性。其四,血液透析器领域的技术创新将持续推进,在提升临床疗效的同时优化治疗安全性,使更广泛的患者群体能够受益于透析治疗。在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我国血液透析器行业将保持稳健增长,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数据来源:威高血净招股书、观研天下整理
4.威高血净持续领跑国内血液透析器市场,领先优势扩大
早期,我国血液透析器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费森尤斯医疗、尼普洛等外资企业长期主导。但随着威高血净等国产厂商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国产替代进程快速推进,到2021年国产化率达到45%,目前已形成中外品牌势均力敌的竞争态势。值得一提的是,2021-2023年威高血净持续领跑国内血液透析器市场,与第二名费森尤斯医疗的份额差距从1.6个百分点(32.4% vs 30.8%)扩大至3.7个百分点(32.5% vs 28.8%),领先优势显著增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展望未来,我国血液透析器国产化率将保持上升态势。这一趋势主要源于四大驱动因素:首先,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医疗器械产业专项扶持政策陆续出台,通过优先审评等举措,为国产血液透析器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其次,随着国产产品技术持续突破,其在清除率、超滤系数、筛选系数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将进一步优化,带动临床认可度不断提升;再者,医保控费政策深化和带量采购范围扩大,将为性价比优势突出的国产产品创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最后,本土企业在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和快速响应能力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本土企业市场份额预计持续扩大,行业整体国产化水平有望实现新的突破。(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