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应用广泛,发展前景广阔
胶原蛋白是人体主要的细胞外基质(ECM),约占细胞外基质 85%,是人体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蛋白,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 30%~40%,主要存在于皮肤、血管、肌腱、筋膜等部位,全方位参与人体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再生。胶原蛋白由原胶原组成,每个原胶原都由 3 条α-螺旋的肽链缠绕而成,具有典型的三螺旋结构,众多胶原蛋白大分子又相互交织形成胶原蛋白纤维,因此其具有柔韧性和较大的抗拉强度。此外,胶原蛋白还具有生物降解性、低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促进细胞增长等生物特性。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胶原蛋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目前已发现的胶原蛋白有 29 种,分为五大类型。其中含量最多和分布最广泛的是Ⅰ、Ⅱ、Ⅲ、Ⅳ及 V 型胶原蛋白。其中,Ⅰ型最丰富,约占整个胶原蛋白的 80%-90%。不同类型的胶原蛋白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也有差异,比如Ⅰ型胶原在骨、跟腱、皮肤(成人)、血管壁中含量丰富;Ⅱ型胶原在透明软骨中含量丰富;Ⅲ型胶原在皮肤(婴儿)、血管内膜、子宫壁、肠道中含量丰富;Ⅳ型在晶状体中含量丰富;V 型主要分布在皮肤和血管壁中。这种分布差异不论对胶原蛋白分离提取,又或是临床应用都有较大指导意义。鱼皮主要含有Ⅰ型和 V 型胶原蛋白,其中Ⅰ型胶原是最主要的胶原结构类型。
根据胶原蛋白的不同来源,又可以分为重组胶原蛋白、动物源胶原蛋白和化学合成胶原蛋白。天然胶原蛋白原料主要来源于陆生动物和水生生物的加工副产物,其中陆生动物胶原蛋白主要提取自猪、牛的皮和骨,而水生动物胶原蛋白则主要提取自鱼皮、鱼骨和鱼鳞中。此外,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将相关试剂添加到三螺旋胶原相关肽(Colagen-related Peptide,CRP)溶液中,可以自组装成多种形态的原纤维,这些合成胶原蛋白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得益于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重组胶原蛋白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作为人体含量最多的蛋白质,胶原蛋白不仅能够为皮肤提供结构支撑,促进止血及细胞黏附,还能刺激细胞再生及增殖,有效修复受损皮肤屏障。尤其重要的是,它能够针对老化及问题皮肤提供必要营养,使肌肤重焕活力与新生。因此,胶原蛋白在医学敷料、再生医学、创伤修复、以及人造器官等领域中展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胶原蛋白、透明质酸、植物活性成分对比情况
| 类目 | 胶原蛋白 | 透明质酸 | 植物活性成分 |
| 定义 | 众多胶原蛋白大分子相互交织形成的胶原纤维 | 由 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 D-葡萄糖醛酸为结构单元的天然高分子粘多糖 | 具备一定药理活性的植物化学物质 |
| 组织部位 | 常见于皮肤、血管、肌腱等部位 | 多存在于人体眼玻璃体、关节、脐带、皮肤等部位 | 植物体内 |
| 主要功能 | 支撑、修护、保湿、美白 | 润滑、保湿 | 缓解过敏和皮肤炎症、抗氧化 |
| 价格区间 | 90-790 元 | 40-720 元 | 60-580 元 |
| 主要应用 | 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肌肤焕活、生物医用材料及保健食品 | 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肌肤焕活、生物医用材料及保健食品 | 功效性护肤品、保健食品 |
| 生产复杂性 | 中/高 | 中 | 中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人体胶原蛋白的主要功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胶原蛋白应用前景
| 应用领域 | 作用 |
| 护肤(一般护肤/功效性护肤) | 美白保湿、修护抗衰等。 |
| 医药(含医疗器械) | 生物敷料,用于皮肤修复、口腔修复、神经外科修复等;止血材料,尤其在肝、脾等创伤止血效果明显等;药物载体,疫苗佐剂;结合抗生素、蛋白类、基因类药物,构建多样药物载体释放体系;注射填充材料,用于面部轮廓矫正、皱纹、瘢痕修复等;骨修复,包括骨再生、软骨组织再生、口腔骨缺修复等;心血管,包括心脏支架涂层、心肌衰竭、血管支架等。 |
| 食品 | 人造胶原肠衣、水解胶原作为功能性食品如咀嚼片、蛋白质粉、肠内营养剂等;动物胶原蛋白作为食品添加剂。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胶原蛋白市场高速发展,高壁垒下行业竞争依旧十分激烈
重组胶原蛋白从实验室的初步探索,到产业化的规模突破,再到在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注册证并应用,是一个不断突破和快速发展的过程,凝聚了众多科研团队和企业的智慧与努力。经过二十年各行各业的上下求索,重组胶原蛋白终成学术-产业-行业全面发展。
第一阶段:技术萌芽与原理探索(2000 年前后)
新世纪之初,国内科研力量开始了对重组胶原蛋白制备技术的早期探索。标志性的事件是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利用原核细胞体系(大肠杆菌)成功实现了重组胶原蛋白(Ⅰ型)的实验室小试表达,相关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为后续研究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第二阶段:企业主导与产业化破冰(2006-2016 年)
在这一阶段,以巨子生物为代表的企业开始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重组胶原蛋白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化。范代娣博士团队及巨子生物获得了重组胶原蛋白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标志着核心技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巨子生物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重组胶原蛋白的发酵规模放大,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核心难题,并首次将重组胶原蛋白成功应用于止血海绵、人工骨骼等生物医用材料。在此期间,国家层面通过“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对重组胶原蛋白的研发与产业化给予了连续多年的重点支持,承担单位正是巨子生物,体现了国家战略前瞻性与龙头企业技术能力的紧密结合。
第三阶段:标准建立与生态繁荣(2021年至今)
进入这一时期,行业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关键的是,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首个行业标准《重组胶原蛋白》(YY/T1849-2022)正式实施,随后一系列命名、分类、原材料评价及具体产品(如注射材料、创面敷料)的技术审评指导原则密集出台,共同构建起清晰、严格的行业监管与技术标准体系,为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石。在标准引领下,敷尔佳等更多企业也相继获得重组胶原蛋白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截止2024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技术以及产业化水平已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据国家药监局统计,到2024年底我国境内注册的重组胶原蛋白医疗器械已超过 700款,涵盖了修复溶液、敷料、凝胶、敷贴、冻干纤维、软膏等各种类型。与此同时,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在型别储备扩充和透皮吸收率上也取得了明显的突破,除 I 型和 III 型重组胶原外,创健医疗、锦波生物陆续推出了 XVII 型重组胶原蛋白。据《Nature》显示,重组 XVII 型胶原蛋白不仅可以用于表皮干细胞、修复基底膜带,起到抗衰修复的作用,还能通过调整毛囊活性,预防毛囊微小化、预防脱发和白发发生。此外,锦波生物、创健医疗先后于 2023 年 2 月、2023 年 5 月推出了 3K Da、5K Da 的 III 型胶原蛋白,可以透皮吸收,达到胶原蛋白直补效果。
胶原蛋白原料及终端产品生产一体化程度高,产业链上游为核心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为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及产品制造商,下游产品销售终端包括线上及线下销售渠道。胶原蛋白产品市场的上游主要包括生物原料(酵母粉、细菌等)、化学品(甘油、甲醇、戊二醇、丙二醇等)、包装、营养原料等胶原蛋白制备原材料,供应商数量丰富,涉及畜牧养殖、水产捕捞以及微生物菌种培育等领域,原材料可稳定供应;中游主要包括胶原蛋白原料及产品制造商,主要通过制造商自己注册商标自己生产,或由 OEM、ODM 公司帮助生产。产业下游覆盖了医疗健康、皮肤护理及功能性食品与保健品等各类应用领域;销售渠道多元,线上渠道包括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线下渠道包括医院、零售药店、超市、美妆店等。
胶原蛋白产业链结构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我国胶原蛋白市场规模达到730亿元,近年来保持超高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达到2702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市场对研发能力与技术实力要求较高,行业进入壁垒显著。目前,中国的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研发主要集中在 III 型重组及人源化方向,相关产能正处于持续建设与优化阶段,整体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而在重组 XVII 型胶原蛋白方面,由于制备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实现规模化生产较为困难。目前具备相关量产能力的企业主要包括巨子生物、创健医疗、锦波生物、聚源生物、未名拾光和肽源生物等。
中国部分布局重组胶原蛋白医美产品的企业
| 企业 | 胶原蛋白类型 |
| 巨子生物 | 可复美、可丽金、可预、可痕、可复平 |
| 锦波生物 | 薇旖美、薇芙美、重源 ProtYouth |
| 创健医疗 | 悦白之几、科敷颜 |
| 聚源生物 | 科媄氏、蒂美生、莫兰缇 |
| 江苏吴中 | 芮芙盈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ym)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