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鹅绒为天然羽绒原料,其凭借综合优势占据高端市场核心地位
天然羽绒是生长在鹅、鸭等水禽体表底层的天然动物性蛋白质纤维,由 “羽” 与 “绒” 混合构成,行业内明确以绒子含量划分品类 —— 绒子含量≥50% 的为羽绒,<50% 的则为羽毛。按原料来源,天然羽绒主要分为鹅绒与鸭绒两大品类,其中鹅绒进一步细分为白鹅绒和灰鹅绒。
白鹅绒属于鹅绒中的优质品类,特指生长于白鹅胸腹部的天然绒毛纤维,其凭借“绒朵饱满、蓬松度高、保暖性强、质地轻盈”四大特性,成为了高端羽绒服、精品羽绒被、奢华羽绒枕等高端羽绒制品的核心首选原料。
白鹅绒与白鸭绒、灰鹅绒核心差异对比情况
| 对比维度 | 白鹅绒 | 白鸭绒 | 灰鹅绒 |
| 绒朵形态与大小 | 绒朵饱满硕大,平均直径 1.8-2.2cm,蓬松度基数高 | 绒朵偏小偏扁,平均直径 1.2-1.6cm,结构较紧凑 | 绒朵大小介于白鹅绒与白鸭绒之间,约 1.5-1.9cm |
| 蓬松度 | 高端产品可达 800-900FP,普通产品≥650FP,锁温空间大 | 多数产品 450-600FP,高端款不超过 700FP,锁温能力有限 | 600-750FP,蓬松持久性略逊于白鹅绒 |
| 保暖效率 | 中空纤维密度高,静止空气储存量多,保暖性是三者最优 | 纤维中空度较低,保暖性比白鹅绒弱 20%-30% | 保暖性优于白鸭绒,但比白鹅绒低 10%-15% |
| 质地与舒适度 | 重量极轻,无压迫感,贴身不臃肿,触感柔软细腻 | 相对厚重,触感偏硬,长期使用易有压迫感 | 质地轻于白鸭绒,但柔软度不及白鹅绒 |
| 异味与耐洗性 | 油脂含量低(≤0.5%),几乎无异味,耐洗次数≥50 次,蓬松度不易衰减 | 油脂含量高(1%-1.5%),易产生鸭腥味,耐洗次数≤30 次,洗后易结块 | 油脂含量中等(0.8%-1.2%),轻微异味,耐洗性介于两者之间 |
| 原料稀缺性 | 白鹅养殖周期长(8-12 个月),胸腹部产绒量少,原料稀缺 | 白鸭养殖周期短(4-6 个月),产绒量高,原料供应充足 | 养殖周期 7-10 个月,产绒量高于白鹅绒,稀缺性中等 |
| 品质稳定性 | 规模化养殖 + 精细化分拣,绒子含量达标率高(95%+ 产品占比超 60%) | 品质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存在绒子含量虚标问题 | 品质稳定性优于白鸭绒,但高端产品占比低 |
| 价格 | 市场均价为白鸭绒的 2.5-3 倍,95%+ 高纯度产品价格可达 3.5 倍以上 | 价格最低,性价比突出,是中低端市场主流 | 价格为白鸭绒的 1.5-2 倍,低于白鹅绒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我国白鹅绒行业已形成“养殖—加工—应用—出口”的完整产业链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白鹅绒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我国白鹅绒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并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设备技术不断升级,如自动充绒机、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等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同时,国内羽绒服品牌如鸭鸭、伊里兰等开始崛起,进一步促进了白鹅绒制品的市场普及。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白鹅绒行业已构建起“养殖—加工—应用—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优势互补,既依托本土资源禀赋筑牢产业根基,又通过全链条协同创新释放发展动能,成为全球白鹅绒产业的核心主导力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具体来看,我国白鹅绒行业上游为白鹅养殖。近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成熟的养殖模式,我国白鹅养殖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体系。长江流域及华东、华南地区的江苏扬州、安徽六安、浙江嘉兴、四川宜宾等核心产区,凭借适宜的气候与丰富的水草资源,成为白鹅养殖的集中承载地。
中游为白鹅绒加工环节,通过技术迭代与工艺升级实现价值跃升。初加工企业聚焦原绒的分拣、清洗、烘干与杀菌,去除杂质与异味,初步提升羽绒纯度;精深加工企业则借助自动化分拣设备、低温烘干技术与无菌处理工艺,进一步提纯绒子含量,生产出 90%、95%、98% 等不同等级的高纯度白鹅绒产品。同时,部分龙头企业还延伸至羽绒填充料、半成品加工,通过精细化管控蓬松度、清洁度等核心指标,满足下游不同场景的定制化需求,成为连接原料与终端应用的关键枢纽。
下游则为应用领域及出口。应用方面:白鹅绒凭借优异的保暖性能与轻盈质地,核心应用于高端羽绒服、精品羽绒被、奢华羽绒枕等产品,波司登、水星家纺等国内知名品牌,以及国际奢侈品牌、专业户外品牌均将其作为高端产品线的核心原料。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与场景拓展,高端酒店床品、医疗保暖用品、航空保暖装备等领域的需求也逐步增长,进一步拓宽了产业链的下游空间。
出口方面:我国全球高端羽绒市场的核心供给方,远销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形式涵盖原料绒、加工绒及羽绒制品半成品。近年来,随着国内加工技术的提升与品牌影响力的增强,我国白鹅绒在全球高端市场的话语权持续提升。
三、上游白鹅养殖稳定,为白鹅绒行业提供稳定的优质原料
养殖环节是白鹅绒行业的核心基石。我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鹅生产大国,饲养量占全球总量的90%以上,鹅类品种资源占比超70%。其中,以皖西白鹅为代表的白鹅品种,已成为我国鹅产业的重要支柱。2023年,在经历2020年产业低谷后,鹅产业迎来复苏高潮,社会资本加速涌入推动出栏量显著回升。全年出栏量达5.15亿只,同比增长10.04%,占亚洲市场的99.0%,全球占比达94.9%;存栏量稳定在1.83亿只,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随着白鹅养殖行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养殖模式正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根据农业农村部及地方农业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白鹅养殖场(户)的平均存栏量显著提升,区域规模化养殖特征愈发突出。例如,安徽六安市截至2024年底,5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已达122家,2025年计划新增35家(参考来源: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公开数据);吉林白城市截止到2025年10月,白鹅饲养量已突破500万只,同比增长44.3%。与此同时,大型养殖企业(如华英农业、益客食品等)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进一步整合散户资源,推动集中化生产。
不过,虽然近年养殖技术不断提升,但当前养鹅产业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养殖的桎梏,在规模化推进中暴露出诸多适配性问题,这可能对白鹅绒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主流的旱养模式与规模化饲养体系,未能充分契合鹅的水禽生理需求,直接导致种鹅繁殖力偏低、肉鹅羽毛质量下降、疫病发生率上升等连锁反应,成为制约产业效率的核心痛点;另一方面,产业门槛呈现“矛盾性”特征,进入门槛低,中小散户与区域性企业可快速参与,但资金需求量大且短期收益有限,叠加局部市场风险较高,使得不少从业者面临“投入大、回本慢”的困境。
另外从地区来看,我国白鹅主产区呈现高度集中特征,长江流域及华东、华南地区构成核心养殖带,其中江苏(扬州、泰州)、安徽(六安、宣城)、浙江(嘉兴、绍兴)、四川(宜宾、乐山)四大核心产区贡献了全国超70%的白鹅绒产量,各产区凭借适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的水草资源及百年养殖积淀,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
四、白鹅绒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维持在高位
虽然我国全球最重要的鹅生产大国,但由于白鹅养殖周期长、饲料成本持续上涨导致养殖户扩产意愿不足,叠加羽绒服、高端家纺等下游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再加上优质白鹅绒筛选标准严格(含绒量、蓬松度等指标要求提升),使得当前白鹅绒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白鹅绒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以95%白鹅绒为例:2023-2024年其价格从约700元/公斤大幅上涨至约1100元/公斤,涨幅近60%。虽然进入2025年,95%白鹅绒价格从峰值回落,但仍处于近年高位区间——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0月31日其参考报价约1058.28元/公斤,较2023 年同期仍高出12.5%以上。
数据来源:羽绒金网,中国羽绒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五、白鹅绒市场展望
展望未来,白鹅绒行业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了充满潜力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机遇方面:从在国内市场来看,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推动白鹅绒制品的需求增长。一是,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将促使他们更加青睐白鹅绒制品。白鹅绒床垫、白鹅绒沙发垫等新型产品将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视野,满足他们对家居品质的更高要求。二是,随着三胎政策的实施和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针对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的白鹅绒制品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开发适合儿童的柔软、舒适、安全的白鹅绒童装和床上用品,满足老年人对保暖、舒适的特殊需求的白鹅绒保暖用品等。
从国际市场来看,“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为中国白鹅绒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国白鹅绒企业可以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近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推动了对保暖产品的需求,这为白鹅绒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挑战方面: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依然是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虽然我国是白鹅养殖大国,但由于养殖周期长、成本高以及市场风险大等因素,白鹅养殖量的波动较大,导致白鹅绒的供应不稳定。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企业可以与养殖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养殖等方式,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加强对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白鹅的养殖效率和产绒量,降低养殖成本。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随着白鹅绒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创新设计、优化产品性能等方式,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注重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此外,国际贸易摩擦、汇率波动等因素也会对行业的出口业务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和分析,及时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调整出口策略。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利用金融工具,如远期结汇、外汇期权等,规避汇率风险。(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