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家政策持续推进下节水灌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竞争格局呈现区域化特征

国家政策持续推进,节水灌溉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节水灌溉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低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建立水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手段。

国家政策持续推进,节水灌溉行业前景广阔。我国相继颁布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等有利于节水灌溉行业的产业政策。节水灌溉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节水灌溉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 发布部门 主要内容
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国务院 农业高效节水方面,要如期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农民污水治理方面,要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民安全饮水方面,要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
2021年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农业农村部 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2021年 《“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以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为目标。“十四五”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亿亩。创建200个节水型灌区,到2025 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 75亿亩。
2022年 《关于开展数字李生灌区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启动48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李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
2023年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水利部 加快建设国家水网,完善水资源调配格局。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着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效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坚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扎实做好农村水利各项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水利任务。大力推进数字李生水利建设,支撑保障“四预”工作。大力推进数字李生水利建设。加快构建数字李生流域,全面完成94项先行先试任务,实现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13个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安全防护。推进数字李生水网建设,编制数字李生国家骨干水网建设方案,全力推进数字李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推进“两手发力”,激发治水管水活力。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深化水价形成机制改革。把握有利于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灌区建设、总体上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
202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骨干网络。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实施一批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抗早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区城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
2023年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李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2023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到2025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6%。到2030年, 节水制度体系、市场调节机制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2024年 《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到2035年,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节水技术工艺、产品装备制造和管理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有效灌溉面积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长利好节水灌溉行业发展

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逐年稳步提升为节水灌溉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根据数据,2017-2022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0.17亿亩增长至10.55亿亩,CAGR为0.74%。2018-2023年我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3.34亿亩增长至4.19亿亩,CAGR为4.26%。

根据数据,2017-2022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0.17亿亩增长至10.55亿亩,CAGR为0.74%。2018-2023年我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3.34亿亩增长至4.19亿亩,CAGR为4.2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5-2023年我国节水灌溉市场规模由604.4亿元增长至1987.2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节水灌溉市场规模达2384.6亿元,2015-2024年CAGR为16.47%。

2015-2023年我国节水灌溉市场规模由604.4亿元增长至1987.2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节水灌溉市场规模达2384.6亿元,2015-2024年CAGR为16.4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节水灌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区域化特征

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节水灌溉技术及生产设备开始被引进并逐步消化吸收。这个阶段,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除少数与科研单位合作参与研发制造和试验的工厂以外,生产喷微灌产品的企业很少。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末期,节水灌溉技术开始推广,节水灌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此时由于水利、农业及其相关行业对节水灌溉产品和技术的需求旺盛,我国的节水灌溉行业发展很快,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第三阶段为21世纪初至今,下游需求旺盛,行业前景看好,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逐步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集中度低。

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节水灌溉技术及生产设备开始被引进并逐步消化吸收。这个阶段,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除少数与科研单位合作参与研发制造和试验的工厂以外,生产喷微灌产品的企业很少。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末期,节水灌溉技术开始推广,节水灌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此时由于水利、农业及其相关行业对节水灌溉产品和技术的需求旺盛,我国的节水灌溉行业发展很快,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第三阶段为21世纪初至今,下游需求旺盛,行业前景看好,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逐步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集中度低。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国内节水灌溉品牌众多但其中多数规模较小,主要布局低端市场,高端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国内节水灌溉龙头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技术上不断进步,已经能在中端产品领域赢得竞争并向高端产品市场发起挑战。

国内节水灌溉品牌众多但其中多数规模较小,主要布局低端市场,高端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国内节水灌溉龙头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技术上不断进步,已经能在中端产品领域赢得竞争并向高端产品市场发起挑战。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节水灌溉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区域化特征。目前,市场上主要节水灌溉企业为大禹节水、京蓝科技、润农节水、天业节水和节水股份。大禹节水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节水灌溉企业,销售区域以西北和华北为主,润农节水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节水灌溉企业之一。

国内主要节水灌溉企业基本情况(截至2023年年度报告,市值截至2024年7月23日)

公司名称 业务类型 销售区域 市值(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归母净利润 (亿元)
大禹节水 数字水利行业的技术研究与项目实践,以提升水利项目数字化为核心,通过针对项目的规划设计、产品制造、建设交付、运营维护以及总体智慧化提升,服务范围涵盖从水源到田间的农业用水和农村水利全领域 以西北、华北为主 29.77 34.53 0.5
润农节水 节水灌溉材料和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为节水灌溉项目提供从节水灌溉材料、设备到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的一站式服务 以华北为主 8.18 34.53 0.5
京蓝科技 营业务为土壤修复、耕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业务。主要产品有节水灌溉、基础建设、市政园林、地产园林、土壤修复、清洁能源、产品销售、运营维护、技术服务 以内蒙古地区为主 47.17 1.49 10.56
节水股份 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施工和技术推广服务,节水灌溉设备和管材的研发、生产、销售,为客户提供站式系统服务 以吉林市场为主 2.77 1.73 -0.56
天业节水 设计、制造及销售滴灌带及滴灌配件和聚乙烯(PE) 管及聚氯乙烯(PVC) 管以及提供安装服务 以新疆市场为主 0.83 22.14 -0.12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利好 气象服务行业取得长足进步 应用渐拓展 市场呈国有主导、民营补充格局

政策利好 气象服务行业取得长足进步 应用渐拓展 市场呈国有主导、民营补充格局

作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我国高度重视气象服务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气象服务事业已取得长足进步,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气象站数量快速增长。气象服务应用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2025年06月26日
垃圾堆的淘金热 我国垃圾焚烧行业需求缺口大 出海或成企业市场份额新增长点

垃圾堆的淘金热 我国垃圾焚烧行业需求缺口大 出海或成企业市场份额新增长点

垃圾焚烧方式优势显著,能够有效减少垃圾数量、占用较少的土地面积,并且焚烧后有部分能源可被回收利用。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4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超26000万吨,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垃圾焚烧发电需求。当前,我国垃圾焚烧厂平均负荷率约为60%,4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而国内资源变得稀缺,越来

2025年06月19日
工业化进程加速 我国MRO行业迎万亿元市场空间 企业跑马圈地 政策加持下格局将优化

工业化进程加速 我国MRO行业迎万亿元市场空间 企业跑马圈地 政策加持下格局将优化

与传统采购相比,MRO集约化采购优势显著。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企业对设备维护、维修和运营效率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MRO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市场规模达万亿元级。

2025年06月12日
我国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员及设备数量提升 建设工程存量翻新释放 行业前景广阔

我国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员及设备数量提升 建设工程存量翻新释放 行业前景广阔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中国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2065.1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670.0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36%。同时检验检测机构也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地增长,检测机构数量从2016年的33235家增长到2023年的53834家,年均复合增长率7.13%。

2025年06月09日
我国旅游景区行业:A级与5A级景区数量不断增加 智慧景区建设成发展重要趋势

我国旅游景区行业:A级与5A级景区数量不断增加 智慧景区建设成发展重要趋势

近年随着国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举措及景区客流量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从依赖单一门票收入的传统观光模式向提供多种旅游产品及服务的综合模式转变已成为旅游景区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客流,延长留客时间、刺激游客消费,从而带动收益增加。

2025年06月05日
出口规模再创新高 我国跨境支付行业机遇与困境并存 AI技术助力降本增效

出口规模再创新高 我国跨境支付行业机遇与困境并存 AI技术助力降本增效

近几年,随着国内出口规模再创新高及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我国跨境支付行业迎来市场新机遇。但是,跨境支付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合规、技术、商业等多方挑战,同时监管政策升级,合规高压线加速支付行业洗牌,跨境支付行业拥有诸多困境,头部跨境支付企业营收有所下滑。在国内支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跨境旅游、商贸交流不断扩大,我国跨境

2025年06月04日
多家银行不良率承压 我国信用卡市场逐渐饱和 行业未来出路在何方?

多家银行不良率承压 我国信用卡市场逐渐饱和 行业未来出路在何方?

前几年国内信用卡市场快速扩张,行业饱和迹象开始显现,2022年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我国信用卡行业发展从过去“跑马圈地”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规模增长减缓,竞争愈发激烈。基于此,各大银行应在客户经营、场景构建、科技应用方面建立“护城河”,以此在存量竞争中获得收益。

2025年05月27日
DRG医改全面实施 我国商业医疗险行业面临挑战 但仍然较大发展空间

DRG医改全面实施 我国商业医疗险行业面临挑战 但仍然较大发展空间

商业医疗险作为基本医保的重要补充,肩负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使命。而DRG医改抑制过度医疗使得消费者住院治疗的费用有所下滑,使得被保险人相对更难突破免赔额限制,对商业医疗险造成极大影响。不过,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国商业医疗险行业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DRG改革更多的是倒逼险企加快产品迭代,如降低免赔额、强化外购药保

2025年05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