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快递、外卖、新国标为国内电动两轮车行业带来较大替换与增量市场需求

一、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显示,电动两轮车又叫电动二轮车、两轮电动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两轮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显示仪表系统等部件的机电一体化个人交通工具。为出行工具,电动两轮车的经济性和便利性优势明显,还可满足健身、显示个性、社交等需求,部分两轮车已脱离于简单出行工具,进阶为休闲娱乐、绿色出行的新用具。电动两轮车按整车质量、最高车速、电机功率等一系列指标可划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三大类。

电动两轮车分类

类别

电动自行车

电动轻便摩托车

电动摩托车

整车质量

55kg

可以≥55kg

可以≥55kg

最高车速

25km/h

50km/h

>50km/h

电池电压

48V

无限制

无限制

电机功率

400W

4KW

>4KW

是否载人

部分城市允许载12岁以下儿童

不能载人

可载一名成年人

产品属性

非机动车

机动车

机动车

脚踏骑行

必须具有

不具有

不具有

产品管理

3C认证

3C认证及工信部的目录公告

3C认证及工信部的目录公告

执行标准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标准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推荐性标准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推荐性标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电动两轮车市场现状

1、电动两轮车成为我国交通工具中规模较大的制造产业

电动两轮车主要包括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等。自20世纪末我国各地陆续“禁摩令”以来,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逐步取代燃油摩托车,成为国内短途交通的重要代步工具。根据数据,2021年全国交通工具产量中电动自行车占比24.26%,排名第二,仅次于自行车,成为我国交通工具中规模较大的制造产业。

电动两轮车主要包括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等。自20世纪末我国各地陆续“禁摩令”以来,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逐步取代燃油摩托车,成为国内短途交通的重要代步工具。根据数据,2021年全国交通工具产量中电动自行车占比24.26%,排名第二,仅次于自行车,成为我国交通工具中规模较大的制造产业。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2022年电动两轮车产销量及市场规模实现高增

随着2019年新国标的实施及共享单车、外卖等行业发展,对电动两轮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电动两轮车产量和销量实现高增。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电动两轮车产量约为5894万辆,同比增长8.3%,销量达6070万辆。其中电动二轮自行车占比约为88.67%,电动二轮摩托车占比约为11.33%;需求量约为4277.34万辆,同比增长35.7%。

随着2019年新国标的实施及共享单车、外卖等行业发展,对电动两轮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电动两轮车产量和销量实现高增。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电动两轮车产量约为5894万辆,同比增长8.3%,销量达6070万辆。其中电动二轮自行车占比约为88.67%,电动二轮摩托车占比约为11.33%;需求量约为4277.34万辆,同比增长35.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自2019年新国标实施以来,随着新国标过渡期限的临近,我国电动两轮车行业迎来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38.72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电动二轮自行车市场占比最高,约为76.23%,电动二轮摩托车占比约为23.77%。

自2019年新国标实施以来,随着新国标过渡期限的临近,我国电动两轮车行业迎来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38.72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电动二轮自行车市场占比最高,约为76.23%,电动二轮摩托车占比约为23.7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电动两轮车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1、电动两轮车消费群体庞大

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人口红利为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也是我国电动两轮车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出行半径不断提高,增加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而电动两轮车满足人们对于短途出行的需要,符合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需求,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数据显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居民的日常通勤时间都已经超过1小时,其中北京的日常通勤平均半径达9.3公里,上海达8公里,广州达6.5公里。

2、电动两轮车行业替换需求较大

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存在较高的更换需求。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保有量已达3.50亿辆,而电动自行车一般的使用寿命是3-5年,存在较大的更换市场。

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存在较高的更换需求。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保有量已达3.50亿辆,而电动自行车一般的使用寿命是3-5年,存在较大的更换市场。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新国标、电摩标准给国内电动两轮车带来较大替换和增量需求

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的电动两轮车全部标准已经发布完成,行业发展已经进入标准化新时代。随着新国标出台和实施,超标车辆逐步有序地退出市场,同时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政策为超标车辆设置过渡期,目前设置的过渡期以3-5年为主。由此可见,我国电动自行车将迎来换车高峰,将提升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市场需求。

我国部分省市超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政策情况

省份

城市

过渡期

政策内容

江苏

南京

2

2019415日前购买的超标车,过渡期至20201231日截止。

天津

天津

3

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二轮电动自行车统一安装临时牌照,设置3年过渡期。过渡期至202158日截止。

广东

佛山

2

佛山市只对符合旧国标且进入《广东省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的电动自行车办理临时牌照。过渡期至2021615日截止。

北京

北京

3

超标电动车购买者需在2018111日至2019430日期间,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领临时标识,过渡期内应悬挂标识上路。设置3年过渡期,过渡期自2018111日开始,至20211031日截止。

甘肃

兰州

3

为过渡期管理办法之前购入,但因未纳入产品目录不能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设置3过渡期,自2018119日至2021118日。

湖北

咸宁

3

过渡期至2021819日截止。

上海

上海

3

已经购买但因未纳入产品目录不能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其所有人自实施起6个月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领临时通行凭证的,可以自实施之日起3年内上道行驶,并遵守有关非机动车通行管理的规定;期满后,不得上路行驶。过渡期至20211231日截止。

浙江

全省统一

3

浙江省实行备案登记车辆制度(包括已经公安机关防盗备案登记的车辆),使用期限至20211231日止。现阶段已经购买的超标车设置3年过渡期,20211231日后,报废车辆可折价置换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过渡期至20211231日截止。

河南

郑州

3

过渡期至20211231日截止。广东中山3/1年中山市符合旧国标的电动自行车过渡期为3年,不符合新国标也不符合旧国标的电动自行车过渡期为1年。过渡期至2020620日或2022415日截止。

广东

梅州

3

过渡期至2022415日截止。

湖北

宜昌

3

过渡期至2022430日截止。

湖北

荆州

3

2019619日前购买的超标车,过渡期至2022930日截止。

重庆

重庆

3

过渡期至20221014日截止。四川全省统一3年过渡期至20221014日截止。

福建

福清

3

过渡期至20221031日截止。

山东

全省统一

3

过渡期至20221231日截止,限2019415日前购买的超标车。

云南

昆明

4

过渡期至2023414日截止。

湖南

湘潭

4

过渡期至202331日截止,限2019415日前购买的电动车。

安徽

合肥

3

过渡期自20211月起,202312月截止。2024年后禁止上路,对未按规定办理登记上牌,领取临时通行标志及临时通行标志过渡期结束仍上路通行的,公安部门将严格依法处罚。过渡期至202312月截止。

湖南

长沙

4

超标车需要根据不同车型持有不同驾驶证,过渡期至20231231日截止。

株洲

江西

赣州

5

为超标车设立10个月免费办理临时号牌时间,为超标车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至20231231日截止。

江苏

扬州

5

2019416日前购买的超标车,过渡期至2024414日截止。

无锡

徐州

泗洪

江西

新余

5

2019415日前购买的超标车,过渡期至2024930日截止

广西

南宁

9/1

已注册登记取得临时号牌,过渡期为一年,已注册登记取得正式号牌,有效期为9年。过渡期至20201231日或20281231日截止。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物流配送产业快速发展为国内电动两轮车带来显著的增量需求

近年来,网购和新零售等配送需求催发了快递和即时配送物流市场的发展。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快递业务量达1105.8亿件,同比增长2.11%,2011-2022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6.28%。同时,快递、外卖等配送市场的崛起为国内电动两轮车带来了显著的增量和替换需求。(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成本降至万元 我国无人配送车行业盈利空间可期 国产企业进行海外试点

成本降至万元 我国无人配送车行业盈利空间可期 国产企业进行海外试点

无人配送车正从技术示范驶向规模化商用。面对超千亿元的潜在市场,新老玩家纷纷涌入,导致车辆价格在数年间从百万级骤降至“万元时代”。这一关键变化,叠加全国超百城开放路权,正强力助推行业跨越盈亏平衡点,迈向大规模商业化部署,驱动快递、即时零售等场景的物流模式变革。2025年,物流巨头与科技公司集体加码,将无人配送车行业推向爆

2025年09月29日
“运河经济”再崛起 我国内河航运行业政策落地 国家战略有望重塑经济版图

“运河经济”再崛起 我国内河航运行业政策落地 国家战略有望重塑经济版图

我国内河航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与环保价值,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关键方式。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河货运开发程度依然较低,2024年内河货物周转量占比仅为8.58%,远逊于德、美,其核心制约在于航道连通程度低与高等级航道占比不足的结构性短板。为破除此番困境,自“十四五”起,国家顶层设计强力出台,“五纵四横两网”的国家高

2025年09月22日
我国港口行业:集装箱吞吐量维持较高增长 绿色智慧转型正在加速

我国港口行业:集装箱吞吐量维持较高增长 绿色智慧转型正在加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我国港口行业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2024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75.95亿吨,同比增长3.7%。2025年1-7月,我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04.4亿吨,同比增长4.4%。从结构上看,2025年1-7月我国港口内贸货物吞吐量实现72.3亿吨,同比

2025年09月13日
政策与效益双轮驱动 我国内河电动船舶行业市场空间将超百亿 岸电覆盖率提升

政策与效益双轮驱动 我国内河电动船舶行业市场空间将超百亿 岸电覆盖率提升

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和欧盟等机构日益严苛的碳排放法规(如EU ETS)驱动下,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而内河航运作为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碳任务尤为紧迫。内河电动船舶凭借其“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的核心优势,正成为破解内河航运污染难题的最优解决方案之一。它不仅顺应了国内外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更

2025年09月13日
太空竞赛里的市场机遇 我国航天数字仿真行业需求爆发 技术与效率不断提高

太空竞赛里的市场机遇 我国航天数字仿真行业需求爆发 技术与效率不断提高

随着全球太空资源竞争进入白热化,低轨卫星轨道与频谱的“先登先占”原则正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星座建设热潮,而航天数字仿真——这一通过构建“数字孪生”体在虚拟世界中完成全流程验证的核心技术,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决定航天任务成败、抢占战略资源的关键基石。

2025年09月12日
补贴政策驱动千船换代 我国内河船舶行业订单回升 绿色化与大型化浪潮来袭

补贴政策驱动千船换代 我国内河船舶行业订单回升 绿色化与大型化浪潮来袭

中国内河航运作为连接内陆与经济腹地的“黄金水道”,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与庞大的运输需求相比,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尤其是高等级航道占比低(仅12%)与内河船舶老龄化严重(10年以上船龄占比67%)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行业降本增效和绿色发展的关键瓶颈。

2025年09月12日
IMO净零框架发布 全球绿色甲醇船舶行业经济性逐渐显现 产能及需求增长

IMO净零框架发布 全球绿色甲醇船舶行业经济性逐渐显现 产能及需求增长

国际海事组织(IMO)净零框架正式落地,明确中长期船舶脱碳路径,绿色甲醇等氢基燃料成为实现零排放的核心选择。短期内,航运业通过技术优化与运营调整虽可降低部分碳排放,但根本转型仍需依赖替代燃料规模化应用。当前,绿色甲醇在经济性与成熟度方面逐步显现优势,全球产能加速布局,中国占据主导地位,而上游燃料供应与下游船舶需求的协同

2025年09月11日
我国电动两轮车头部企业积极出海 新国标驱动行业加速洗牌

我国电动两轮车头部企业积极出海 新国标驱动行业加速洗牌

2025年上半年,我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国内外销售表现强劲,国内销量与出口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当前,海外市场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特征,不同区域消费者在产品类型与功能偏好上差异显著。未来,海外电动两轮车市场仍具备广阔的发展潜力。以雅迪、爱玛、九号、台铃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正在积极出海,抢占市场先机。

2025年09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