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优化肥料产业结构 有机肥产业迎来历史机遇

一、我国肥料产业中各类肥料对比

肥料,或称作物营养产品,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品质的重要环节。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三大基础元素,化肥行业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四个子行业,产业链主要分为“原材料-基础肥生产-二次加工-销售”等环节。

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有机肥料主要来源于植物或动物。经过发酵腐熟的含碳有机物料,能够改善土壤肥力、提供植物营养、提高作物品质。相较于化学肥料,有机肥除主要含有有机碳养分和适当的氮磷钾外,还可提供相当数量的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糖、维生素等有机营养成分。

主要肥料作用对比

种类

作用

钾肥

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改善作物品质、提升抗逆性。

氮肥

氮肥的主要成分是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元素化合物,氮肥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有着重要作用。氮肥既可以直接施用于作物,亦可用于工业生产。

磷肥

通过参与代谢过程增强作物抗逆性,可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作物品质,具体表现包括加速谷类作物分柴并促进籽粒饱满;提高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结果率。

复合肥

含有氮、磷、钾两种及以上成分的肥种,按照作物对营养要素的需求,经配料、混合后加工而成。可以帮助作物补充各生长时期的营养元素、促进营养吸收、提升抗逆能力,在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等。

有机肥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经生物物质、动植物废弃物、植物残体加工而来,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富含大量有益物质,包括:多种有机酸、肽类以及包括氮、磷、钾在内的丰富的营养元素。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养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优化化肥行业供给局面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肥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我国农业存在地少人多、粮食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等问题,化肥施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较大。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6.83亿吨,同比增长2.00%。

我国农业存在地少人多、粮食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等问题,化肥施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较大。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6.83亿吨,同比增长2.0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1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805公斤/公顷,比2020年增加71.5公斤/公顷,增长1.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316公斤/公顷,比2020年增加20.8公斤/公顷,增长0.3%。

2021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805公斤/公顷,比2020年增加71.5公斤/公顷,增长1.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316公斤/公顷,比2020年增加20.8公斤/公顷,增长0.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虽然,化学肥料在我国粮食产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1)亩均施用量偏高: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

(2)施肥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城市郊区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树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园艺作物过量施肥比较普遍。

(3)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我国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7,000多万吨,实际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为50%左右,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为35%左右。

(4)施肥结构不平衡: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三重三轻”问题突出。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机械施肥仅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左右。

(4)施肥结构不平衡: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三重三轻”问题突出。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机械施肥仅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左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2-2021年我国各类化肥施用量

指标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5191.26

5250.65

5403.59

5653.42

5859.41

农用氮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1768.33

1833.86

1930.21

2065.43

2221.81

农用磷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630.55

653.85

681.58

728.88

797.59

农用钾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516.64

541.91

561.13

590.28

619.74

农用复合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2216.79

2221.02

2230.67

2268.84

2220.27

指标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5984.41

6022.6

5995.94

5911.86

5838.85

农用氮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2310.46

2361.57

2392.86

2394.24

2399.89

农用磷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829.99

843.06

845.34

830.61

828.57

农用钾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636.9

642.28

641.94

627.42

617.71

农用复合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2207.07

2175.69

2115.81

2057.48

1989.9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化肥施用不合理问题与我国粮食增产压力大、耕地基础地力低、耕地利用强度高、农户生产规模小等相关,也与肥料生产经营脱离农业需求、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施肥技术落后、肥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相关。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2015年2月17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一是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25个百分点。

二是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到2020年,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机械施肥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提高10个百分点;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5亿亩、增加8000万亩。

三是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从2015年起,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平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

早在 2008 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便发布了《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近年来,国家对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高度重视。有机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土壤有机质和促进种养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原农业部制订了《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印发了《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2020 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畜禽粪污还田利用要求强化养殖污染监管的通知》。2021 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技术指导意见》。这些政策说明,国家对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开发利用和有机肥施用十分重视。

2020 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国际因素影响,化肥价格持续上涨,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与化肥相比,有机肥凭借政策和自身优势,以及相对稳定的价格优势,再次成为肥料市场上引人关注的焦点。

三、有机肥产业乘风破浪,逐浪而行

随着农业产业对于有机肥的逐步认识以及国家对于有机肥产业的不断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有机肥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有机肥产量快速增长,2021年达到了1632万吨。

随着农业产业对于有机肥的逐步认识以及国家对于有机肥产业的不断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有机肥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有机肥产量快速增长,2021年达到了1632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有机肥料有助于提升肥料的吸收利用率,推动有机废弃物养分资源化利用、改良土壤、减少农业碳排放,但从营养学的角度难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尤其是在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绿色有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绿色肥料作为有机食品重要的一环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2021年我国有机肥销量达到了1533万吨。

有机肥料有助于提升肥料的吸收利用率,推动有机废弃物养分资源化利用、改良土壤、减少农业碳排放,但从营养学的角度难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尤其是在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绿色有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绿色肥料作为有机食品重要的一环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2021年我国有机肥销量达到了1533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有机肥料的产品种类很多,可以可分为精致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料这三类。随着我国农业产业逐步升级,精致有机肥料所占比重不断提升,2021年达到了43. 5%,成为有机肥产业最大的组成部分,我国有机肥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有机肥料的产品种类很多,可以可分为精致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料这三类。随着我国农业产业逐步升级,精致有机肥料所占比重不断提升,2021年达到了43. 5%,成为有机肥产业最大的组成部分,我国有机肥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ppeng)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农业现代化新动力、新趋势——订单农业 市场新型模式发展前景向好

农业现代化新动力、新趋势——订单农业 市场新型模式发展前景向好

近年来,国家层面也继续实施多项补贴政策,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及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相关企业超100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湖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2025年09月02日
中国进口玉米不断减少,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相对宽松

中国进口玉米不断减少,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相对宽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71亿亩,比上年增加782.7万亩,增长1.2%;玉米单产439.4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0公斤,增长0.9%;玉米产量约为2.95亿吨,同比增加607.46万吨,增长2.1%,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苹果产业优势明显,浓缩苹果汁出口前景向好

我国苹果产业优势明显,浓缩苹果汁出口前景向好

供应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全国苹果产量为5128.51万吨,同比小幅增产3.39%,随着亩产水平的恢复,其中2024-2025产季同比增幅最大的为甘肃产区,而山西产区由于花量稀少、花期高温及降雨等影响,产量则呈现减产趋势。山东产区产量呈现微增,陕西产区产量呈现小幅减产。

2025年08月28日
中国宠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

中国宠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

分宠物种类来看,我国宠物猫消费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宠物犬。2024年宠物猫消费市场规模为1445亿元,同比+10.7%;而2024年宠物犬消费市场规模为1557亿元,同比+4.6%。从细分板块来看,宠物食品、宠物医疗是宠物行业前两大子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分别为1585亿元、841亿元,占比分别为52.8%、28%,

2025年08月22日
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粮仓建设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管理逐渐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粮仓建设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管理逐渐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重点。在农业中,粮食又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2025年07月19日
Z世代重塑宠物经济 我国宠物市场崛起

Z世代重塑宠物经济 我国宠物市场崛起

我国家庭养猫渗透率从2010年的2.7%快速提升,2019年后增长相对趋缓,当前养猫渗透率为18.2%。我国家庭养犬也快速渗透,2019年达到高点(18.4%)后小幅回落,当前养犬渗透率为17%。

2025年06月18日
我国虾苗养殖行业已进入自主创新与育种崛起阶段 市场稳增 产品多元化发展

我国虾苗养殖行业已进入自主创新与育种崛起阶段 市场稳增 产品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高品质、特色化虾苗的需求逐渐上升,推动了虾苗市场价格的水涨船高,全国虾苗养殖量稳定增长。2020至2024年,全国虾类育苗总量从1.20万亿尾增长至1.76万亿尾。

2025年05月22日
2025年中国数字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

2025年中国数字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数字基础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5G基站覆盖田间地头,AI虫情监测准确率达95%,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智慧农业成为现代农业“标配”,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推动技术集成与产业协同。

2025年05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