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及部分省市共享经济行业相关政策 培育共享经济新业态

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将资源使用权有偿让渡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通过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

在共享经济中,闲置资源是第一要素,也是最关键的要素。它是资源拥有方和资源使用方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共享经济概念下的闲置资源可以理解为:该资源原本为个人或组织自身使用,在没有处于使用状态或被占用的状态时,即为闲置资源。

我国共享经济行业相关政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共享经济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加强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整治网络黑灰产业链条,治理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

我国共享经济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0年7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 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
2020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 出台互联网上网服务管理政策,规范行业发展。顺应新型消费发展规律,加快出台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领域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的管理办法,有序做好与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的衔接。
2021年2月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
2021年4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关于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工作的通知 包容审慎监管新产业新业态。主要包括: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支持自主创新产品迭代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建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
2021年12月 国务院 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 优化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监管机制。探索创新符合平台经济、产业数字化、新个体、微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特点的监管模式,促进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021年12月 国务院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深化共享经济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拓展创新、生产、供应链等资源共享新空间。
2021年12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 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提供培训指导服务。适应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广泛开展数字技能、媒体运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2021年12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试点探索“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资源共享新模式,盘活云平台、开发工具、车间厂房等方面闲置资源,培育共享经济新业态。
2022年4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加强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整治网络黑灰产业链条,治理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部分省市共享经济行业相关政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共享经济行业的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若干措施》加强重点领域反垄断执法,持续关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的竞争状况,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

部分省市共享经济行业相关政策

省份 发布时间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天津市 2022年 天津市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若干措施 加强重点领域反垄断执法,持续关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的竞争状况,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
江苏省 2021年 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培育发展共享经济。培育智能制造厂房、设备、物资、劳动用工的共享平台,探索发展算力共享、产能共享、办公资源共享等新模式。促进创新要素在全产业链分享渗透,鼓励和规范共享出行、共享用工等新模式发展。
广东省 2022年 农业农村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2年度工作要点 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产品认养、托管代种等共享经济新业态。支持创建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
云南省 2022年 云南省贯彻“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实施方案 探索创新符合平台经济、新个体、微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特点的监管模式,严格落实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网络货运等交通运输新业态监管规则和标准,引导平台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优化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监管机制。
黑龙江省 2022年 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加快擦亮龙江数字经济大品牌,赋能龙江绿色发展,构筑特色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浙江省 2021年 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和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协同效能。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X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在线旅游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运用在线旅游平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

我国及部分省市在线旅游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运用在线旅游平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

为促进在线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鼓励各地运用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开展文化和旅游宣传营销。

2025年09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景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服务项目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景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服务项目

为促进旅游景区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等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支持非遗工坊、旅游景区等场所推出一批非遗产品和体验活动。

2025年09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银发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

我国及部分省市银发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持续完善养老金融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促进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发展银发经济 推广康养旅游产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发展银发经济 推广康养旅游产品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康养旅游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

2025年08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循环经济行业相关政策: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循环经济行业相关政策: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为促进循环经济行业高质量发展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等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为促进城市更新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创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径。

2025年08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修复城市湿地,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会展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生态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以及具有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等,开发生态文化展示、体验等服务功能,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

2025年08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