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白银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一条具有白银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农林牧结合、产加销配套、粮经饲兼顾、一二三产融合的总体思路,做优做强,加快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行动计划,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生猪养殖加工、肉羊养殖加工、特色草食畜牧业、蔬菜种植加工、瓜果种植加工、马铃薯种植加工、地方地理标志产品、戈壁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通道物流等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县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会宁县以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靖远县以北畜南菜+杞瓜枣梨+高效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景泰县以鱼米粮仓+现代园区+戈壁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白银区以东棚西加+物流仓储+休闲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平川区以茄果芋药+陶瓷小镇+黑驴养殖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

(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围绕省上“一带五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布局,以会宁土高、靖远若笠塬、石门、景泰峡儿水、平川西格拉滩为重点区域建设5个万亩生态牧场,建设沿黄乡村绿色发展、百万亩旱作农业、百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高效戈壁生态农业、百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个示范带、示范片,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把白银建设沿黄高效农业示范市、西北绿色农特产品基地、西北主要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三)培育现代农业新模式。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有机、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农业+”战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发展康养农业、量子农业、智慧农业,打造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样板。发展数字农业,开展“戈壁原生态农产品”展销活动和“三播三促”全网营销活动,带动全市农产品上网上云销售。发展富硒功能农业,打造苹果、旱砂西瓜、大枣、枸杞、文冠果、菊花等具有影响力的富硒产品。构建产销对接体系,重点拓展省内和省外联动、有形和无形结合、线上和线下融合、产地和销地匹配的农产品销售新通道。加强农产品产地低温保鲜库、运输冷藏车、销售地专业冷链系统等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冷链物流新模式,实现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

(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一县多元”“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建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突出品种、品质和品牌引领,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绿色生态食品加工、特色农旅商品加工,用好现有产业园区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到2025年,每个县区建成1个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梯次推进国家、省、市、县区级农业产业园创建,布局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市级10个、县区级50个。以靖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为引领,在每个县区选建2-3个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镇。加快推进农业内部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复合型绿色循环农业,打造一批集种养殖生产、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重点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重点项目

1.现代农业产业园:景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靖远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会宁县牛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靖远县肉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白银区蔬菜产业园、平川区现代畜牧产业园、靖远县蔬菜产业园、靖远县现代畜牧产业园、会宁县薯菜产业园、会宁县现代草畜产业园、景泰县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景泰县生态农业现代产业园等项目。

2.现代规模养殖产业:景泰牧原公司100万头生猪养殖、靖远县1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化扶贫、甘肃恒玉万头黑毛驴生态养殖及现代农业产业园、雄特牧业会宁安格斯肉牛繁育养殖基地、会宁县羊肉精深加工中心、靖远县肉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

3.“农业+”:白银市智慧农业试点、白银市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建设、白银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城乡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及冷链仓储物流、靖远县金三角天陇互联网+智慧综合农贸市场一期、平川区富硒林果产业园等项目。

资料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持续打牢夯实群众稳定增收致富基础,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接续加快脱贫地区发展。接续推进脱贫县、脱贫村稳定发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动态清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制度,明确权属关系,提升扶贫资产的益贫效益。

(二)提升脱贫地区产业水平。将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第一要务,坚持不懈抓到户产业培育,巩固提升“两园”建设质量,构建稳定的特色产业体系。稳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产业合作,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着力推动消费扶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低收入群体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支持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构建培训输转一体化工作机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开辟多元化增收渠道。

(三)完善长效帮扶合作机制。探索在脱贫县、脱贫村实施乡村振兴帮扶试点,争取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列入国家和省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深化与天津市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的长效合作,在产业发展、劳务协作、资金支持和人才交流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把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常态实施,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提供帮助。兜住民生底线,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业。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规划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因地制宜、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一)强化乡村规划引领。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规模预留和规划“留白”机制。统筹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原则,立足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小城镇、特色小镇、产业中心村、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村和环境整洁村。

(二)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完善水、电、路、气、暖、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升级改造既有农村公路,有序实施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地区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推动公共交通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加快配套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提升供电能力。加快推进农村燃气设施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空心村”治理,深化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和提速降费。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

(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厕所革命”、河湖“四乱”清理、农村线缆治理等环境整治,巩固“星级乡村”创评成果,扮靓村庄“颜值”。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保持在81%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65%以上,畜禽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全覆盖,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每年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6万户以上,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5%以上。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支持各类人才入乡返乡创新创业。鼓励白银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健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着力提升广大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科技意识和应用转化能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建设20个左右高水平高质量美丽宜居乡村。

2.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先选择沿黄、城郊等条件较好的乡村先行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30个,争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列入国家和省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5个、帮扶村30个。

3.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对全市69个乡镇、702个村进行全面整治,配套垃圾收运处理等基础设施设备。

资料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助农、品牌强农,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一)强化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守770万亩耕地数量不减,守住5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9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左右。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坚定不移抓好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100万亩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和150万亩一般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和机械化水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抓好靖远滩羊等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建设玉米、马铃薯、滩羊、安格斯牛等良种繁育基地。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党政同责抓“米袋子”,落实“菜篮子”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深入实施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推进粮食企业信息化进程,建立健全粮食和物资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及配送供应网络,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二)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加快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延伸、向产品加工包装延伸,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开发农业高端食品,推动加工层次由粗初向精深发展,推动形成从田间变餐桌、生料变熟料、产品变商品的农业内循环产业体系,实现由价值链末端向前端延伸。每个县区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园,建成1-2家与地域匹配、与市场对接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中试车间、中试生产线。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工程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工程

1.农产品市场建设:在全市三县两区建设综合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总建设面积约800亩,汇集大型交易棚、仓库、检测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办公生活区等基础设施。

2.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园建设:在全市三县两区重点牲畜养殖、瓜果蔬菜种

3.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优先支持吸纳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主导产业,联合建设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

资料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三)打造一批“银字号”农产品品牌。以创建名、精、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挖掘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地理标志产品。坚持抓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甘味”品牌的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农产品,着力打造50万亩文冠果、5万亩盐碱地水产养殖、20万亩戈壁葵花、20万亩设施蔬菜、35万亩枸杞、15万亩砂地西瓜等6个“甘味”品牌农产品之乡,力争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年增幅8%以上。推动农业品牌化、优质化发展,做大做强会宁小杂粮、靖远羊羔肉、景泰戈壁鱼虾、平川黑毛驴等“银字号”品牌。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激活乡村各类资源要素,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深化农地“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健全农村闲置土地和撂荒地管理利用机制。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

(三)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以农民为主体、股权为纽带,搭建农村、政府和社会各种资源要素的产业发展平台,实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农村资源增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四)强化农村金融支撑。有序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从事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提升为农服务能力。(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3年我国肉鸡出栏量增长9.83% 其中白羽肉鸡占比超过50%

2023年我国肉鸡出栏量增长9.83% 其中白羽肉鸡占比超过50%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这也带动了鸡肉、猪肉等肉制品需求量提高。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白羽肉鸡祖代更新数量为127.99万套,同比增长32.85%,为近五年新高。

2024年04月23日
我国大豆行业种植面积及产量已连续三年增长 黑龙江为主要产豆省份

我国大豆行业种植面积及产量已连续三年增长 黑龙江为主要产豆省份

从播种面积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大豆种类面积一直为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 10470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227 千公顷,增 2.2%;全国平均单产每公顷 1991 公斤,比上年增加 11 公斤,增 0.5%。

2024年04月17日
种业振兴行动持续进行 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回升 市场格局呈三梯队

种业振兴行动持续进行 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回升 市场格局呈三梯队

从市场规模来看,除了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种子市场规模下降之外,其它年份均为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达到了1406亿元,同比增长2.0%。

2024年03月26日
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3.8% 去产能成为行业主要目标

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3.8% 去产能成为行业主要目标

具体从企业生猪出栏量来看,在2023年出栏量最高的企业是牧原股份,出栏量为6381.6万头;其次是温氏股份,出栏量为2626.22万头,第三是新希望,出栏量为1768. 24万头。

2024年03月12日
我国海参食品存在供不应求局面  行业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我国海参食品存在供不应求局面 行业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从产量来看,在2022年我国海参总产量248508吨,同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长了11.59%。具体从各地区来看,在2022年山东省海参产量100165吨,占比为40.3%;辽宁产量86140吨,占比为34.66%;福建省产量45636吨,占比为18.36%;河北省材料16159吨,占比为6.5%。

2024年03月01日
我国水产苗种行业动态:晨海水产投资设立子公司布局转基因水产苗种生产

我国水产苗种行业动态:晨海水产投资设立子公司布局转基因水产苗种生产

2023年10月,晨海水产对外投资新增一家企业乐东南早繁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经范围包含水产苗种生产、水产养殖、转基因水产苗种生产等;2023年12月,该公司又对外投资新增一家企业晨海种业科技(珠海)有限公司,投资比例100%,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水产苗种生产、转基因水产苗种

2024年02月04日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动态:风脉能源(武汉)开始布局低碳高效水产养殖综合开发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动态:风脉能源(武汉)开始布局低碳高效水产养殖综合开发

近年来,市场需求和相关利好政策带动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良好,产值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养殖总产值由2017年的9183.6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2501.87亿元。

2024年02月02日
需求带动我国葡萄种植规模增长 行业未来发展将可持续化、多元化、智能化

需求带动我国葡萄种植规模增长 行业未来发展将可持续化、多元化、智能化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葡萄消费量突破1098万吨,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89.45万亩。随着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国葡萄种植规模也将不断增长。

2024年01月3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