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从“军用精尖”到“民用普及”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我国红外热像仪市场不断扩容

前言:

稳定的国防开支、“新基建”及安防需求共同构成了红外热像仪市场的强劲需求侧拉动。与此同时,探测器国产化带来的成本下降与AI、多光谱融合等技术升级,则从供给侧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在供需共振下,红外热像仪行业正从专业的军用与工业领域,加速迈向汽车电子与个人消费等更广阔的天地。

1、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产业链已日趋完善

红外热像仪是一种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对标的物的红外辐射探测,并加以信号处理、光电转换等手段,将标的物的温度分布的图像转换成可视图像的设备。红外热像仪将实际探测到的热量进行精确的量化,以面的形式实时成像标的物的整体,因此能够准确识别正在发热的疑似故障区域。

红外热成像原理

<strong>红外热成像原理</stron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红外热像仪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6-2033年)》显示,我国红外热像仪产业链已日趋完善,形成了从上游核心元器件、中游整机系统到下游多元应用的完整体系。在上游环节,技术壁垒最高、成本占比最大的核心部件是探测器,主要包括非制冷与制冷型两大类,其生产依赖锗、硫镉汞等关键红外光学材料。在中游,产业聚焦于整机制造与系统集成,即将探测器、镜头、电路等集成为完整设备,并嵌入安防、工业机器人或车载等更大系统中;与此同时,提供图像处理与智能分析的软件算法,已成为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核心。到了下游,应用领域呈现出军民并举的繁荣景象:军用领域作为传统核心市场,以红外夜视、精确制导等高技术要求,奠定了行业早期基础;而民用领域则作为增长新引擎,涵盖了工业测温(如电力巡检、电子制造)、安防监控、自动驾驶辅助、医疗健康(如体温筛查、疾病诊断)以及消费电子和科研等多个维度,市场驱动力强劲且多元化。

我国红外热像仪产业链图解

<strong>我国</strong><strong>红外热像仪</strong><strong>产业链图解</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稳步增长,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红外热像仪最早运用在军事领域,其最重要的应用是昼夜观察和热目标探测,国防工业从单兵、陆地武器、飞行武器和海军舰艇均需要红外热像仪产品。近年来,全球军用红外产品市场规模保持稳步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规模约在84.94亿美元之间,预计到2030年将达108.56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4.2%;其中,红外搜寻与跟踪(IRST)系统占据较大份额,2024年规模约75.3亿美元,军用短波红外(SWIR)等高端细分市场虽体量较小(不足2亿美元),但增速显著(约10.3%),主要受高端侦察、被动探测、无人化平台及海空装备升级等需求驱动。长远来看,在地缘安全环境趋紧的背景下,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规模仍有乐观增长预期。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规模约在84.94亿美元之间,预计到2030年将达108.56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4.2%;其中,红外搜寻与跟踪(IRST)系统占据较大份额,2024年规模约75.3亿美元,军用短波红外(SWIR)等高端细分市场虽体量较小(不足2亿美元),但增速显著(约10.3%),主要受高端侦察、被动探测、无人化平台及海空装备升级等需求驱动。长远来看,在地缘安全环境趋紧的背景下,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规模仍有乐观增长预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民用领域,在红外热成像技术日益成熟与成本优化的背景下,其应用已从专业领域迅速扩展至工业检测、生产管理、智慧安防及公共安全等诸多民用场景。这一普及趋势,正与新兴经济体推动智慧城市与产业数字化的浪潮相契合。这些地区对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环节的智能化需求持续攀升,为红外技术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民用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达到74.65亿美元,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8.66亿美元,2025年达到85.33亿美元。

而民用领域,在红外热成像技术日益成熟与成本优化的背景下,其应用已从专业领域迅速扩展至工业检测、生产管理、智慧安防及公共安全等诸多民用场景。这一普及趋势,正与新兴经济体推动智慧城市与产业数字化的浪潮相契合。这些地区对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环节的智能化需求持续攀升,为红外技术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民用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达到74.65亿美元,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8.66亿美元,2025年达到85.33亿美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多项有利因素驱动,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持续向好发展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正迎来一轮强劲的增长浪潮,其背后主要由以下几大关键动力共同驱动:

首先,稳定的国防开支与国家持续对现代化装备的投入,保障了军用红外领域作为传统核心市场的需求基本盘。与此同时,国家“新基建”与工业4.0战略的深入推进,极大地刺激了在智能电网巡检、智能制造流程监控等工业检测环节的红外应用需求。

在公共安全层面,随着社会对城市安全与消防救援的日益重视,红外热像仪在安防监控领域的市场空间持续扩大。而从供给侧来看,探测器等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取得突破,带动整机成本显著下降,从而为技术渗透至更广阔的民用及消费级市场创造了条件。

此外,近年的新冠疫情作为一个突发性催化因素,通过大规模体温筛查这一应用场景,迅速完成了市场教育,普及了红外热像仪的概念,并培养了广泛的用户使用习惯。

综上,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66.8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00.6亿美元,2024年的同比增长为13.0%。

综上,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66.8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00.6亿美元,2024年的同比增长为13.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技术将进一步升级与创新,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长远来看,技术升级与创新正驱动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核心体现在性能、智能、融合与成本四个维度,并由此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

在技术层面,首先,探测器的性能持续飞跃。像元尺寸从主流的17μm、12μm不断向10μm乃至更小的领域迈进,使得在同等体积下,分辨率从传统的640×512普遍提升至1280×1024及以上。例如,国内龙头企业睿创微纳已大规模量产10μm、1280×1024分辨率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这不仅带来了更清晰的图像质量,也意味着在更远的距离上能识别更细微的目标。

其次,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让红外热像仪从“看见”走向“看懂”。通过嵌入AI算法,设备能自动识别设备故障点、诊断能源泄漏或预测潜在安全隐患。例如,大立科技推出的智能巡检系统,就集成了深度学习算法,能在电力巡检中自动识别并报警绝缘子破损、导线过热等缺陷,实现了从“检测”到“预警”的跨越。

第三,多光谱融合成为提升系统感知能力的关键路径。将红外与可见光、紫外甚至激光雷达(LiDAR)点云数据融合,能弥补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提供全天候、多维度的信息。在自动驾驶领域,高德红外已推出红外热成像辅助驾驶系统,其与视觉和雷达融合的方案,能有效解决夜间、雾霾、强光眩光等恶劣天气下的感知难题,提升L2+/L3级自动驾驶的安全冗余。

最后,小型化与低成本化得益于ASIC芯片替代传统FPGA,以及MEMS工艺的成熟,使得红外核心模组体积和功耗大幅下降,价格也更加亲民。这一趋势直接引爆了消费级市场,艾睿光电(睿创微纳子公司)推出的手机连接热像仪等产品,售价已进入千元级别,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在个人用户中的普及。

在应用场景层面,技术的进步直接催生了市场的横向扩张。在汽车电子领域,红外热成像正逐步成为高端智能驾驶的标配,为恶劣天气下的行车安全提供关键保障。在物联网(IoT) 领域,红外传感器作为“感知终端”,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养殖(监测畜禽体温)、精准农业(灌溉指导)和仓储物流(消防预警)等场景。而在个人消费领域,除了传统的户外与狩猎,与智能手机、穿戴设备结合的热像仪,正开拓出家庭能源检测、健康理疗监测乃至互动娱乐等全新功能,预示着红外技术正从专业工具走向大众消费品的巨大潜力。

综上所述,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跨领域应用探索,红外热像仪行业正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构建起一个技术驱动与应用牵引相互促进的良性增长循环。(WYD)

0930 定制海报(邮箱右下)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从“军用精尖”到“民用普及”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我国红外热像仪市场不断扩容

从“军用精尖”到“民用普及”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我国红外热像仪市场不断扩容

稳定的国防开支、“新基建”及安防需求共同构成了红外热像仪市场的强劲需求侧拉动。与此同时,探测器国产化带来的成本下降与AI、多光谱融合等技术升级,则从供给侧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在供需共振下,红外热像仪行业正从专业的军用与工业领域,加速迈向汽车电子与个人消费等更广阔的天地。

2025年11月28日
我国激光器行业蓬勃发展 资本市场活跃 净进口量与贸易逆差同步缩减

我国激光器行业蓬勃发展 资本市场活跃 净进口量与贸易逆差同步缩减

作为激光发射核心装置,我国激光器已构建多元化应用格局。近年来,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0至2024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85%。与此同时,激光器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持续吸引资本市场关注,投资活跃度显著提升。此外,随着自主供应能力提升与国产替代进程推进,进口需求持续收缩,贸易格局不断优化,净进口量与贸易逆差同

2025年11月27日
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 规上企业数量及营收增长 细分市场分化

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 规上企业数量及营收增长 细分市场分化

政策推动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优胜劣汰,市场向头部企业倾斜。从规上企业数量和营收看,2024年国内环境监测仪器制造规上企业数量达350家,营收达264.73亿元;预计2025年国内环境监测仪器制造规上企业数量有望达400家,营收达275.00亿元。

2025年11月27日
我国传感器行业:智能传感器逐渐崛起 人形机器人催生新机遇

我国传感器行业:智能传感器逐渐崛起 人形机器人催生新机遇

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且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智能传感器已成为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市场规模占比持续提升。在政策引导与本土企业研发加码下,我国传感器国产替代进程提速,呈现“高端攻坚、细分突破”态势。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为传感器行业打开新增长曲线,国内企业已积极布局。

2025年11月26日
风电景气上行 中国风电齿轮箱行业规模增速超全球 国产技术和市占率领跑

风电景气上行 中国风电齿轮箱行业规模增速超全球 国产技术和市占率领跑

2020年以来,全球主要国家陆续提出“双碳”目标,风电进入高速发展期。其中中国依托完备成熟的产业链,风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2019-2024年我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由26 GW提升至81G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由2.7GW提升至5.6GW。大型化技术进步下风电度电成本大幅下降,且在电力交易背景下

2025年11月26日
我国数控系统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数控系统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为数控机床的“大脑”,我国数控系统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02%。目前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中高端领域替代需求迫切,不过华中数控等本土企业积极攻关突破,推动替代进程提速。同时行业持续向智能化转型,多款智能系统落地,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2025年11月18日
制冷设备市场持续扩张带动冷凝器需求放量 高效、智能、环保成行业发展新航向

制冷设备市场持续扩张带动冷凝器需求放量 高效、智能、环保成行业发展新航向

近年来,我国制冷设备市场呈现出持续扩张的蓬勃态势,从商用制冰机、冷链冷藏设备到家用冰箱冰柜、工业制冷系统,需求端的增长动力源源不断,而这一趋势正显著带动着核心零部件——冷凝器的需求放量。作为制冷循环中实现热量交换的关键部件,冷凝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制冷设备的能效、运行稳定性与使用寿命,其市场需求与制冷设备行业的发展深度绑

2025年11月15日
空调量质双赢撬动我国旋转式压缩机行业需求 国产主导全球供给格局 美芝领跑

空调量质双赢撬动我国旋转式压缩机行业需求 国产主导全球供给格局 美芝领跑

从空调市场看,国内空调保有量超7亿台,进入“以旧换新”的存量时代,特别是北方大部区域如东北、华北出现的高温天气推动空调市场持续增长,根据数据,2024年中国家用空调销量为18977万台,同比增长20.9%;2025上半年中国家用空调销量规模12310.8万台,同比增长8.3%。同时,随着节能趋势的推进,我国变频空调市场

2025年11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