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传感器下游应用持续拓展,目前已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医疗电子、智能安防、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容,2024年突破4000亿元。
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且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智能传感器已成为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市场规模占比持续提升。在政策引导与本土企业研发加码下,我国传感器国产替代进程提速,呈现“高端攻坚、细分突破”态势。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为传感器行业打开新增长曲线,国内企业已积极布局。
1.传感器应用多点开花,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需求持续放量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传感器下游应用持续拓展,目前已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医疗电子、智能安防、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其中,消费电子为我国传感器下游第一大应用市场,2024年占比26.5%;其次为汽车电子和工业制造,分别占比21.16%和20.51%。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在消费电子领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中。我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734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9772亿元,为传感器行业发展提供了显著的应用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汽车智能化浪潮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共同驱动汽车电子行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8085亿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2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77%。传感器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汽车电子行业的持续壮大,为传感器行业注入了强劲需求动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政策多维赋能,强力护航我国传感器行业高端化与国产化发展
传感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行业发展长期获得国家政策强力支撑。2020年至2025年,我国相继出台《“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从技术研发、性能提升到场景应用等多维度为传感器行业提供了系统指引与政策保障,也为行业高端化转型与国产替代加速注入强劲动力。
其中,2021年1月发布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重点发展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以及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助力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2022年11月出台的《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提升传感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推动产品性能提升。2024年5月发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聚焦高精度矿用传感器、控制器等研发应用,针对性带动细分领域突破。
2020-2025年我国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部分)
|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 2020年10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 |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 | 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感知方案,围绕人员、设备、生产、仓储、物流、环境等方面,开发和部署专业智能传感器、测量仪器及边缘计算设备,打通设备协议和数据格式,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态势感知能力。 |
| 2021年1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 重点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 |
| 2021年12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自然资源部 |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 | 鼓励企业结合生产工艺条件改造,加快智能传感器、处理器、网关、仪器仪表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部署,提升矿石采选、冶炼加工、化工反应等生产现场的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能力。 |
| 2021年12月 | 国务院 |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 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 |
| 2022年11月 | 市场监管总局 中央网信办等十八部门 | 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 | 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提升轴承、齿轮、紧固件、液气密件、液压件、泵阀、模具、传感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
| 2023年1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集成多维度信息采集能力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突破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和图像传感器件。 |
| 2024年5月 | 国家能源局 | 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 持续推进高精度矿用传感器、控制器、工业基础软件等研发应用。 |
| 2024年10月 | 农业农村部 | 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 | 根据轻重缓急建立重大问题清单,加快农业传感器与专用芯片、农业核心算法、农业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融合应用。 |
| 2025年3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 突破专用传感器、低温脱硝催化剂等一批基础零部件、材料药剂和控制装置短板。 |
| 2025年3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 市场监管总局 | 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 面向造纸、日用化学品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数字化产线,提升设备运行、工艺参数等关键要素在线监测与优化调控能力。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矩阵多元且结构清晰
在工业智能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利好政策推动,以及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扩大、汽车电子蓬勃发展等多因素共同驱动下,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持续向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数据显示,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2484.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6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07%。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覆盖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运动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射频传感器及气体传感器等多个品类。从结构看,压力传感器为第一大细分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占比17.59%;其次为流量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分别占比13.43%和12.46%。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4.传感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占比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推广,我国传感器行业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智能传感器不仅继承了传统传感器的核心检测功能,更具备自诊断、数据处理、自适应等智能化优势,已成为传感器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
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875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628.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8%,显著高于同期传感器行业整体13.07%的增速。与此同时,其市场重要性持续凸显,规模占比也从2020年的35.22%提升至2024年的40.1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5.传感器国产替代加速,产能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长期以来,基恩士、欧姆龙、博世、霍尼韦尔等国际企业凭借技术与品牌优势主导我国传感器市场。随着政策持续引导及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加大,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整体呈现“高端攻坚、细分突破”的发展态势。在部分领域,国产厂商已实现反超。例如在六维力传感器这个细分市场,国产厂商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19%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57.8%。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多个传感器项目如火如荼建设中,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传感器自主供应能力。其中,西峡县溱源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传感器生产建设项目2025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车用及工业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摄像头+AI视觉、车路协同系统用传感器;浙江先导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传感器产业化项目于2025年5月破土动工,目前进度超50%,投产后将形成年产72万片MEMS传感器与24万片图像传感器的能力,助力高端传感器自主化突破。
2025年我国在建的部分传感器项目情况
| 企业简称 | 项目名称 | 项目情况 |
| 宁波柯力 | 宁波柯力智能传感器制造车间项目 | 该项目2025年2月开工,主要生产多物理量传感器、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及低空经济相关传感器 |
| 溱源智造 | 西峡县溱源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传感器生产建设项目 | 该项目2025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主要制造车用及工业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摄像头+AI视觉、车路协同系统用传感器 |
| 安徽居巢经开区亚父园区 | 年产800万件车规级温度和压力传感器项目 | 项目在建,总投资1.86亿元 |
| 先导智感 | 浙江先导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传感器产业化项目 | 2025年5月项目破土动工,目前项目整体进度已超过50%;将形成年产72万片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与24万片图像传感器的生产能力 |
| 苏州智华 | 苏州智华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网联传感器及控制器生产项目 | 2025年6月开工 |
| 奥迪威 | 奥迪威高性能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项目 | 2025年7月动工建设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6.应用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有望为传感器行业打开新增长曲线
传感器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是交互和感知的关键。其所使用的传感器大致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类。内部传感器是运控反馈系统的关键,包括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平衡传感器等。外部传感器是对外智能交互的核心硬件,主要涵盖视觉、力觉、温度和触觉传感器等类型。单台人形机器人对传感器的需求量显著,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全身搭载超过50个传感器节点。
尽管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但随着技术突破与成本瓶颈的逐步破解,未来其规模量产与广泛应用将为传感器行业开辟显著新增长空间。据相关预测,到203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这一庞大市场体量将直接催生对传感器的强劲需求,为行业带来长期的增长机遇,进一步拓宽传感器的应用边界与市场空间。
数据来源: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观研天下整理(WJ)
面对这一新兴机遇,国内多个传感器企业正积极布局相关赛道。例如,柯力传感用于AI理疗机器人机械臂及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的六维力传感器目前已实现数百台的批量出货;华依科技推出了自主研发的ARU8010人形机器人专用姿态参考传感器;安培龙与天机智能合作研发的基于MEMS硅基应变片+玻璃微熔工艺的力传感器,可在人形机器人上进行实际应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