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传感器行业:智能传感器逐渐崛起 人形机器人催生新机遇

前言:

传感器下游应用持续拓展,目前已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医疗电子、智能安防、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容,2024年突破4000亿元。

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且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智能传感器已成为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市场规模占比持续提升。在政策引导与本土企业研发加码下,我国传感器国产替代进程提速,呈现“高端攻坚、细分突破”态势。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为传感器行业打开新增长曲线,国内企业已积极布局。

1.传感器应用多点开花,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需求持续放量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传感器下游应用持续拓展,目前已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医疗电子、智能安防、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其中,消费电子为我国传感器下游第一大应用市场,2024年占比26.5%;其次为汽车电子和工业制造,分别占比21.16%和20.51%。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传感器下游应用持续拓展,目前已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医疗电子、智能安防、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其中,消费电子为我国传感器下游第一大应用市场,2024年占比26.5%;其次为汽车电子和工业制造,分别占比21.16%和20.51%。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在消费电子领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中。我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734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9772亿元,为传感器行业发展提供了显著的应用空间。

在消费电子领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中。我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734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9772亿元,为传感器行业发展提供了显著的应用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汽车智能化浪潮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共同驱动汽车电子行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8085亿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2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77%。传感器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汽车电子行业的持续壮大,为传感器行业注入了强劲需求动力。

我国汽车智能化浪潮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共同驱动汽车电子行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8085亿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2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77%。传感器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汽车电子行业的持续壮大,为传感器行业注入了强劲需求动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政策多维赋能,强力护航我国传感器行业高端化与国产化发展

传感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行业发展长期获得国家政策强力支撑。2020年至2025年,我国相继出台《“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从技术研发、性能提升到场景应用等多维度为传感器行业提供了系统指引与政策保障,也为行业高端化转型与国产替代加速注入强劲动力。

其中,2021年1月发布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重点发展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以及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助力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2022年11月出台的《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提升传感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推动产品性能提升。2024年5月发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聚焦高精度矿用传感器、控制器等研发应用,针对性带动细分领域突破。

2020-2025年我国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部分)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0年10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感知方案,围绕人员、设备、生产、仓储、物流、环境等方面,开发和部署专业智能传感器、测量仪器及边缘计算设备,打通设备协议和数据格式,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态势感知能力。
2021年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重点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
2021年1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自然资源部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 鼓励企业结合生产工艺条件改造,加快智能传感器、处理器、网关、仪器仪表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部署,提升矿石采选、冶炼加工、化工反应等生产现场的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能力。
2021年12月 国务院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
2022年11月 市场监管总局 中央网信办等十八部门 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 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提升轴承、齿轮、紧固件、液气密件、液压件、泵阀、模具、传感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2023年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集成多维度信息采集能力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突破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和图像传感器件。
2024年5月 国家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持续推进高精度矿用传感器、控制器、工业基础软件等研发应用。
2024年10月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 根据轻重缓急建立重大问题清单,加快农业传感器与专用芯片、农业核心算法、农业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融合应用。
2025年3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突破专用传感器、低温脱硝催化剂等一批基础零部件、材料药剂和控制装置短板。
2025年3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 市场监管总局 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面向造纸、日用化学品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数字化产线,提升设备运行、工艺参数等关键要素在线监测与优化调控能力。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矩阵多元且结构清晰

在工业智能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利好政策推动,以及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扩大、汽车电子蓬勃发展等多因素共同驱动下,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持续向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数据显示,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2484.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6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07%。

在工业智能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利好政策推动,以及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扩大、汽车电子蓬勃发展等多因素共同驱动下,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持续向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数据显示,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2484.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6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07%。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覆盖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运动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射频传感器及气体传感器等多个品类。从结构看,压力传感器为第一大细分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占比17.59%;其次为流量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分别占比13.43%和12.46%。

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覆盖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运动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射频传感器及气体传感器等多个品类。从结构看,压力传感器为第一大细分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占比17.59%;其次为流量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分别占比13.43%和12.46%。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4.传感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占比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推广,我国传感器行业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智能传感器不仅继承了传统传感器的核心检测功能,更具备自诊断、数据处理、自适应等智能化优势,已成为传感器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

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875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628.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8%,显著高于同期传感器行业整体13.07%的增速。与此同时,其市场重要性持续凸显,规模占比也从2020年的35.22%提升至2024年的40.10%。

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875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628.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8%,显著高于同期传感器行业整体13.07%的增速。与此同时,其市场重要性持续凸显,规模占比也从2020年的35.22%提升至2024年的40.1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5.传感器国产替代加速,产能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长期以来,基恩士、欧姆龙、博世、霍尼韦尔等国际企业凭借技术与品牌优势主导我国传感器市场。随着政策持续引导及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加大,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整体呈现“高端攻坚、细分突破”的发展态势。在部分领域,国产厂商已实现反超。例如在六维力传感器这个细分市场,国产厂商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19%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57.8%。

长期以来,基恩士、欧姆龙、博世、霍尼韦尔等国际企业凭借技术与品牌优势主导我国传感器市场。随着政策持续引导及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加大,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整体呈现“高端攻坚、细分突破”的发展态势。在部分领域,国产厂商已实现反超。例如在六维力传感器这个细分市场,国产厂商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19%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57.8%。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多个传感器项目如火如荼建设中,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传感器自主供应能力。其中,西峡县溱源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传感器生产建设项目2025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车用及工业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摄像头+AI视觉、车路协同系统用传感器;浙江先导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传感器产业化项目于2025年5月破土动工,目前进度超50%,投产后将形成年产72万片MEMS传感器与24万片图像传感器的能力,助力高端传感器自主化突破。

2025年我国在建的部分传感器项目情况

企业简称 项目名称 项目情况
宁波柯力 宁波柯力智能传感器制造车间项目 该项目2025年2月开工,主要生产多物理量传感器、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及低空经济相关传感器
溱源智造 西峡县溱源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传感器生产建设项目 该项目2025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主要制造车用及工业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摄像头+AI视觉、车路协同系统用传感器
安徽居巢经开区亚父园区 年产800万件车规级温度和压力传感器项目 项目在建,总投资1.86亿元
先导智感 浙江先导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传感器产业化项目 2025年5月项目破土动工,目前项目整体进度已超过50%;将形成年产72万片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与24万片图像传感器的生产能力
苏州智华 苏州智华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网联传感器及控制器生产项目 2025年6月开工
奥迪威 奥迪威高性能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项目 2025年7月动工建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6.应用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有望为传感器行业打开新增长曲线

传感器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是交互和感知的关键。其所使用的传感器大致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类。内部传感器是运控反馈系统的关键,包括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平衡传感器等。外部传感器是对外智能交互的核心硬件,主要涵盖视觉、力觉、温度和触觉传感器等类型。单台人形机器人对传感器的需求量显著,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全身搭载超过50个传感器节点。

尽管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但随着技术突破与成本瓶颈的逐步破解,未来其规模量产与广泛应用将为传感器行业开辟显著新增长空间。据相关预测,到203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这一庞大市场体量将直接催生对传感器的强劲需求,为行业带来长期的增长机遇,进一步拓宽传感器的应用边界与市场空间。

尽管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但随着技术突破与成本瓶颈的逐步破解,未来其规模量产与广泛应用将为传感器行业开辟显著新增长空间。据相关预测,到203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这一庞大市场体量将直接催生对传感器的强劲需求,为行业带来长期的增长机遇,进一步拓宽传感器的应用边界与市场空间。

数据来源: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观研天下整理(WJ)

面对这一新兴机遇,国内多个传感器企业正积极布局相关赛道。例如,柯力传感用于AI理疗机器人机械臂及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的六维力传感器目前已实现数百台的批量出货;华依科技推出了自主研发的ARU8010人形机器人专用姿态参考传感器;安培龙与天机智能合作研发的基于MEMS硅基应变片+玻璃微熔工艺的力传感器,可在人形机器人上进行实际应用。

0930 定制海报(邮箱右下)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传感器行业:智能传感器逐渐崛起 人形机器人催生新机遇

我国传感器行业:智能传感器逐渐崛起 人形机器人催生新机遇

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且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智能传感器已成为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市场规模占比持续提升。在政策引导与本土企业研发加码下,我国传感器国产替代进程提速,呈现“高端攻坚、细分突破”态势。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为传感器行业打开新增长曲线,国内企业已积极布局。

2025年11月26日
风电景气上行 中国风电齿轮箱行业规模增速超全球 国产技术和市占率领跑

风电景气上行 中国风电齿轮箱行业规模增速超全球 国产技术和市占率领跑

2020年以来,全球主要国家陆续提出“双碳”目标,风电进入高速发展期。其中中国依托完备成熟的产业链,风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2019-2024年我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由26 GW提升至81G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由2.7GW提升至5.6GW。大型化技术进步下风电度电成本大幅下降,且在电力交易背景下

2025年11月26日
我国数控系统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数控系统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为数控机床的“大脑”,我国数控系统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02%。目前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中高端领域替代需求迫切,不过华中数控等本土企业积极攻关突破,推动替代进程提速。同时行业持续向智能化转型,多款智能系统落地,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2025年11月18日
制冷设备市场持续扩张带动冷凝器需求放量 高效、智能、环保成行业发展新航向

制冷设备市场持续扩张带动冷凝器需求放量 高效、智能、环保成行业发展新航向

近年来,我国制冷设备市场呈现出持续扩张的蓬勃态势,从商用制冰机、冷链冷藏设备到家用冰箱冰柜、工业制冷系统,需求端的增长动力源源不断,而这一趋势正显著带动着核心零部件——冷凝器的需求放量。作为制冷循环中实现热量交换的关键部件,冷凝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制冷设备的能效、运行稳定性与使用寿命,其市场需求与制冷设备行业的发展深度绑

2025年11月15日
空调量质双赢撬动我国旋转式压缩机行业需求 国产主导全球供给格局 美芝领跑

空调量质双赢撬动我国旋转式压缩机行业需求 国产主导全球供给格局 美芝领跑

从空调市场看,国内空调保有量超7亿台,进入“以旧换新”的存量时代,特别是北方大部区域如东北、华北出现的高温天气推动空调市场持续增长,根据数据,2024年中国家用空调销量为18977万台,同比增长20.9%;2025上半年中国家用空调销量规模12310.8万台,同比增长8.3%。同时,随着节能趋势的推进,我国变频空调市场

2025年11月14日
掘金电子制造核心环节 我国PCB钻孔设备行业乘风起 国产企业加速突围

掘金电子制造核心环节 我国PCB钻孔设备行业乘风起 国产企业加速突围

印制电路板是电子产品的基石,而精密钻孔是PCB制造中决定多层板互联可靠性和线路精细度的关键环节。中国作为全球PCB制造中心,其钻孔设备市场的发展,正是中国半导体及电子制造装备国产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当前,这一市场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在外部技术压力与内部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高端市场的国产替代已成为行业最

2025年11月12日
工业机器人赋能 我国RV减速器行业增长确定性高 政策助推国产力量崛起

工业机器人赋能 我国RV减速器行业增长确定性高 政策助推国产力量崛起

得益于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我国RV减速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14-2017年,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迅速增长背景下,我国RV减速器市场规模维持较高增速;2018-2019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增速的放缓导致RV减速器市场规模增长停滞;2020年以来,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再度

2025年11月11日
我国数控机床潜力足、应用广 国产化分层显著 高端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数控机床潜力足、应用广 国产化分层显著 高端替代空间广阔

数控机床下游应用多点开花,汽车为第一大应用市场,其中新能源汽车持续催生新增量。近年来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稳步扩容,且因机床数控化率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当前行业格局清晰,形成三大竞争梯队,不同档次产品国产化水平差异显著,高端领域国产化率不足20%。在利好政策护航、技术进步与产业链协同加持下,行业从上

2025年11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