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退役潮临近! 大量资本相继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 但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

前言:动力电池各部分物质都能与环境中特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对环境有危害的污染物。随着退役、报废锂电池数量快速增长,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需求将持续上升。磷酸铁锂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2000-3000次,三元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1500-2000次,早期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大致为5-8年。据此假设,早期装机动力电池将在2023-2030年迎来大规模退役。根据数据,2023年,全国停用新能源汽车38.9万辆,累计停用新能源汽车87.8万辆;2030年退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148.7GWh和298.91万辆。对此,大量资本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2024年,我国已有近19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包含“动力电池回收”。不过,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面临诸多挑战,如市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回收渠道可能存在不稳定性……

1、回收处理报废锂电池对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动力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外壳等组成。其中,正极由一定比例的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负极主要由活性物质、分散剂和粘结剂组成;电解液主要包含有机溶剂(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丙烯酯等)和电解液溶质(LiPF6、LiBF4、LiClO4等)。动力电池各部分物质都能与环境中特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对环境有危害的污染物。随着退役、报废锂电池数量快速增长,锂电池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对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报废动力电池成分对环境危害

材料

具体物质

化学性质

对环境影响

正极

LiFePO4LiNixCoyMnzO2

与酸碱反应生成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难治理且对人体有害

负极

石墨

高温燃烧不充分产生CO

产生粉尘

有机溶剂

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丙烯酯等

水解产生酸、醛

有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有害

电解质溶液

LiPF6LiBF4LiClO4

强腐蚀性,遇水或高温产生有毒气体

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欧洲《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对回收原料使用比例提出要求。2023年8月17日《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管控对象为便携式电池、启动、汽车用蓄电池(SLI电池)、轻型运输工具(LMT)电池、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五类电池,监管内容主要包括碳足迹、再生金属使用比例、电池标签与电池护照、废旧电池及电池材料的回收、化学性能与耐久性及供应链尽职调查等方面。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主要内容

类别

管控对象

实施时间

关键时间点

碳足迹

动力电池、LMT电池、可充电工业电池

2025218日起

2025218日:电动汽车电池提供碳足迹声明;2026818日:电动汽车电池提供碳足迹性能等级;2028218日:电动汽车电池提供低于碳足迹阈值证明

再生金属使用比例

动力、LMT电池、SLI电池、容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

2028818日起

2028818日:工业电池(容量大于2kWh)、电动汽车电池及SLI电池提供锂、钴、镍、铅再生金属使用比例;20281231日前:对再生金属使用比例要求进行重新评估;2031818日:工业电池(容量大于2kWh)、电动汽车电池及SLI电池再生金属使用最低百分比为锂6%,钴16%,镍6%,铅85%2033818日:LMT电池提供锂///铅再生金属使用比例;2036818日:工业电池(容量大于2kWh)LMT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及SLI电池再生金属使用最低百分比为锂12%,钴26%,镍15%,铅85%

电池标签与电池护照

所有电池(实体标签);动力电池、LMT电池、容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电池护照)

实体标签:2026818日起;电池护照:2027218

2026818日:所有电池贴有包含一般信息的电池标签;2027218日:所有电池贴二维码;2027218日:LMT电池、工业电池(容量大于2kWh)、电动汽车电池应有电池护照

废旧电池及电池材料的回收

生产商作为生产者责任延伸责任主体,对首次投入市场的电池承担回收管理责任。后市场阶段各责任主体必须将报废电池转交给电池生产者或指定的回收组织。

20251231日前

20251231日前:电池回收利用效率,铅酸电池75%,锂电池65%,镍镉电池80%,其他50%20271231日前:电池材料回收率,锂50%,钴、镍、铅、铜均为90%20301231日前:电池回收利用效率,铅酸电池80%,锂电池70%20311231日前:电池材料回收率,锂80%,钴、镍、铅、铜均为95%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动力电池装车量上升,退役潮临近

近年来,在政策补贴支持、市场需求增多、技术推进和产业链建设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产品性能明显提升,产销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销量为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吉瓦时),累计同比增长41.5%。

近年来,在政策补贴支持、市场需求增多、技术推进和产业链建设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产品性能明显提升,产销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销量为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吉瓦时),累计同比增长41.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动力电池的寿命可以分为循环寿命与日历寿命,按行业算法,以循环寿命为标准进行测算。根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测试标准,动力电池的电池容量衰减到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该动力电池就需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磷酸铁锂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2000-3000次,三元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1500-2000次,早期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大致为5-8年。据此假设,早期装机的动力电池将在2023-2030年迎来大规模退役。

3、新能源汽车停用量和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数据,2023年,全国停用新能源汽车38.9万辆,同比增长161.2%;全国累计停用新能源汽车87.8万辆,其中停用新能源汽车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4.5万吨,车辆维修产生退役动力电池2.3万吨。根据相关资料,预计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20.2GWh,同比增长48.53%,退役新能源汽车40.29万辆,同比增长46.56%;2030年退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148.7GWh和298.91万辆,2025-2030年退役电池和退役新能源汽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37.64%和38.11%。

根据数据,2023年,全国停用新能源汽车38.9万辆,同比增长161.2%;全国累计停用新能源汽车87.8万辆,其中停用新能源汽车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4.5万吨,车辆维修产生退役动力电池2.3万吨。根据相关资料,预计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20.2GWh,同比增长48.53%,退役新能源汽车40.29万辆,同比增长46.56%;2030年退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148.7GWh和298.91万辆,2025-2030年退役电池和退役新能源汽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37.64%和38.1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大量资本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相关企业数量正在快速上升

在庞大的需求规模吸引下,越来越多的资本扎堆涌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相关企业数量正在快速上升。2018年,我国仅有5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符合国家行业规范条件,而截至今日已经扩充到156家。在企业注册量方面,2018年,我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总量约2000家,2023年已经突破4.59万家;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近19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包含“动力电池回收”,其中有超4万家企业仅成立不到1年。

在庞大的需求规模吸引下,越来越多的资本扎堆涌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相关企业数量正在快速上升。2018年,我国仅有5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符合国家行业规范条件,而截至今日已经扩充到156家。在企业注册量方面,2018年,我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总量约2000家,2023年已经突破4.59万家;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近19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包含“动力电池回收”,其中有超4万家企业仅成立不到1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由于短时间内涌入企业数量过多,我国企业处理废旧动力电池时甚至采用集中拍卖的方式,一度出现新旧电池价格“倒挂”现象,也就是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价格高于全新动力电池的价格。

5、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面临哪些问题?

不过,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面临诸多挑战。第一,整个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处起步阶段,许多市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例如,上下游协作没有太多标准可循:动力电池在回收时,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估标准,“就像赌石一样要看运气”;不同动力电池制造技术不同,“拆一块电池比造一块电池还难”;动力电池“身份证”未完全普及。因此,要求电池回收企业具备完备成熟的回收技术,丰富的处理经验及成熟的回收技术可以降低企业的工艺成本,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回收资源,是回收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之一。

第二,因为私家车逐渐参与到回收中,导致退役动力电池在回收前的流程就不可控,无法被回收到正规企业。

第三,动力电池厂商回收难点在于回收渠道可能存在不稳定性。电池回收企业需要同电池生产商、车企等能够回收电池的各企业、机构签订相应回收合同,涉及范围较广,各方信息沟通反馈可能存在问题。

这也导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混乱。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不过,相关监管政策也已逐步推进。

2023年12月,工信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国内动力电池的各个环节提出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对上述行业问题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企业也可以进行多方和合作优势互补可能成为未来的回收模式:通过单一主体进行的电池回收在渠道稳定性、专业技术资质、专业人员配备等方面各有优缺点,形成电池回收的规模效应较为困难。各环节主体之间加强合作,有助于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丰富回收渠道,形成技术互补。多方合作的回收模式更可能成为未来的回收行业的发展方向。(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量增利减、结构性过剩 我国锂电池行业繁荣背后隐忧渐显

量增利减、结构性过剩 我国锂电池行业繁荣背后隐忧渐显

目前,我国锂电池行业虽然出货量增速涨势凶猛且产业链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营业收入整体持续增长,但是仍然面临净利润规模总体还较低、产能结构性过剩、盈利能力差等困境。未来,锂电池市场竞争将不再是“有多少产能”,而是“有什么技术”、“能拿下哪些高端客户”以及“如何进行全球化布局”。对于锂电池企业来说,活下去的关键在于摆脱同质化

2025年09月06日
动力、储能电池拉动消费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供需关系有望改善、市场价格或回升

动力、储能电池拉动消费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供需关系有望改善、市场价格或回升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承担着储存和释放锂离子的关键功能。近年来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快速扩张。2024年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达354.6万吨/年,较2020年(81.1 万吨/年)增长 337%;其中中国主体地位明确,2024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较2020年增长391%,占全球的比重高达96%,较202

2025年09月05日
政策驱动+海外需求激增 我国储能电芯供不应求 500Ah+大电芯正成下一个“风暴眼”

政策驱动+海外需求激增 我国储能电芯供不应求 500Ah+大电芯正成下一个“风暴眼”

但自进入2025年以来,得益于国内外储能市场爆发,我国储能电芯市场由供大于求进入供不应求的状态,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远景储能等企业的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订单量激增至需排队等候。

2025年09月05日
新型储能行业重塑能源版图 低价竞争态势下市场两极分化 国产出海按下快进键

新型储能行业重塑能源版图 低价竞争态势下市场两极分化 国产出海按下快进键

在储能市场中,抽水蓄能总量较大,但新型储能近年占比持续提升。截至 2024 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72.0GW,同比增长28.6%,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呈继续下降态势,首次低于60%;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 165.4GW,首次突破百吉瓦,同比增长 81.1%。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金刚石下游应用呈现多元化发展特点 功能化应用进程不断推进

我国金刚石下游应用呈现多元化发展特点 功能化应用进程不断推进

金刚石俗称“金刚钻”,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其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最硬物质,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和化学性能。我国金刚石行业起步于1963年,经过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行业正处于创新发展阶段。同时历经六十余载砥砺奋进,我国金刚石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金刚石

2025年09月01日
全球陶瓷基复合材料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我国目前已建成相对完善产业链

全球陶瓷基复合材料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我国目前已建成相对完善产业链

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新型战略性热结构材料,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19-2023年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从697.8亿元增长至7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而预计2024-2031年复合增速将超过10%。

2025年08月29日
全球圆柱电池行业格局生变:大圆柱电池在动力及储能领域逐步起量 中国厂商异军突起

全球圆柱电池行业格局生变:大圆柱电池在动力及储能领域逐步起量 中国厂商异军突起

根据数据,2024 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达128.2 亿只,同比增长 3.6%;其中电动汽车为最大下游市场,占比超50%;其次是电动工具与3C,分别占比13.4%、7.9%;储能领域需求显著上扬,与3C占比差距缩小。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磁性材料应用多点开花 行业“大而不强” 高端化仍是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磁性材料应用多点开花 行业“大而不强” 高端化仍是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在磁性材料研究领域持续深耕,在非晶合金、稀土永磁、超磁致伸缩、巨磁电阻等方向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依托微细化组织调控、晶体学精准控制、薄膜化制备及超晶格构建等新技术的支撑,磁性材料的种类正日益丰富,产品体系持续完善。

2025年08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