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BOPA薄膜是食品保鲜、保香的理想材料,2020年食品领域对BOPA薄膜的需求占比高达70%。随着市场对包装美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哑光、朦胧美或高透明度反映内物光泽的包装逐渐受到青睐;同时,健康饮食和少量多餐的消费趋势也推动了易分装、便携的小包装需求激增,进而扩大了BOPA薄膜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BOPA薄膜消费市场。BOPA薄膜生产工艺正不断革新,推动行业整体走向持续发展道路。
国内BOPA 薄膜市场中中仑新材拥有技术优势,为龙头企业。国内厂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产品持续升级,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未来随着海外老旧产能逐渐退出,国内厂商有望逐渐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一、主要下游—食品消费升级扩大BOPA薄膜行业空间,中国已成BOPA薄膜主要消费国
BOPA薄膜,即双向拉伸尼龙薄膜,是继BOPP、BOPET薄膜之后的第三大包装材料。BOPA薄膜比PE、BOPP薄膜具有更高的强度,比EVOH、PVDC薄膜具有低成本和环保方面的优势,是食品保鲜、保香的理想材料。根据数据,2020年食品领域对BOPA薄膜的需求占比高达7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随着市场对包装美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哑光、朦胧美或高透明度反映内物光泽的包装逐渐受到青睐;同时,健康饮食和少量多餐的消费趋势也推动了易分装、便携的小包装需求激增,进而扩大了BOPA薄膜的市场空间。
根据数据,2016-2023年,全球 BOPA 薄膜需求量由27.13 万吨增长至 49.4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8.91%;我国 BOPA薄膜需求量由10.45 万吨增长至24.6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0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BOPA薄膜消费市场。2016年我国BOPA薄膜需求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比重达38.5%,2023年我国BOPA薄膜需求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49.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BOPA薄膜生产工艺和装置不断革新,推动行业整体走向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BOPA薄膜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显示,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和要求提高,BOPA薄膜生产工艺不断革新,从 BOPA1.0 的平膜拉伸技术到 BOPA4.0 的磁悬浮线性电机同步拉伸技术(LISIM 技术),BOPA薄膜技术的进步推动行业整体走向持续发展道路。
具体看工艺方面,尼龙薄膜材料加工工艺包括流延法、平膜法以及管膜法等。其中,平膜法分为单向拉伸及双向拉伸工艺,与其他工艺相比较,使用双向拉伸工艺生产的塑料薄膜强度较大,薄膜厚度的均匀性更好,且设备工艺成熟、生产效率高,适用于高端尼龙薄膜的大批量、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制造。BOPA薄膜产品升级有利于拓宽下游应用领域的适用范围,市场前景可观。
生产效率方面,BOPA薄膜产量主要取决于薄膜的设计厚度、机器的运转速度以及生产装置的宽度,在厚度、机器运转速度及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装置的幅宽越大,单线产能越高,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越低。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全球 BOPA 薄膜生产装置的幅宽不断提升,由 4.2 米提升至 7.4米,BOPA 薄膜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中仑新材为国内BOPA薄膜龙头,未来海外老旧产能逐渐退出下国内企业有望迎来出海机遇
由于 BOPA 薄膜定位相对高端,具备较高技术、资金、客户资源壁垒,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代表包括中仑新材、沧州明珠、运城塑业、佛塑科技、尤尼吉可、晓星化学和 A.J.Plast等,其中,中仑新材为龙头企业。
从产能看,中仑新材是全球极少数同时掌握从第二代到第五代膜材工艺技术,并开创了第五代技术的企业,掌握 199 项技术专利,拥有技术优势,产能显著领先,2022年达9.82万吨,截至 2027 将新增5.90万吨;从市占率看,2023年中仑新材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36%,处于国内功能性 BOPA 薄膜首位。
BOPA薄膜行业主要公司工艺情况
企业名称 | 分步拉伸 | 机械同步拉伸 | 磁悬浮线性电机同步拉伸 |
沧州明珠 | √ | √ | × |
佛塑科技 | √ | √ | × |
运城塑业 | √ | × | × |
尤尼吉可 | × | √ | √ |
晓星集团 | √ | × | × |
A.J.Plast | √ | × | √ |
中仑新材 | √ | √ | √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BOPA薄膜行业主要公司产能情况(单位:万吨)
企业名称 | 2022 产能 | 截至 2027 新增 |
沧州明珠 | 2.85 | 7.6 |
运城塑业 | 8 | - |
佛塑科技 | 1.58,2020FY | - |
尤尼吉可 | 5.15 | - |
晓星化学 | 3.84,2020FY | - |
A.J.Plast | 3 | - |
中仑新材 | 9.82 | 5.9 |
神马股份 | 1 | 4.5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国内BOPA薄膜生产商有望迎出海机遇。BOPA 薄膜生产线使用周期一般为 30 年左右,日本、韩国等国家最早一代BOPA 薄膜厂商的生产线由于投产较早存在设备老化问题,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难以满足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各类差异化新型薄膜的研发生产;而国内厂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产品持续升级,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有望逐渐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BOPA薄膜老旧产线情况
公司名称 | BOPA 薄膜发展史及产线年龄 |
尤尼吉可(UNITIKA) | 1968 年开启第一条 BOPA 薄膜产线,此后相继开启多条 BOPA 薄膜产线;1995 年起,于印度尼西亚开启数条 BOPA 薄膜产线,其后进行进一步扩产。尤尼吉可的 BOPA 薄膜产线均具有较长历史,主要集中在上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及 90 年代,距今已有 30-50 年历史 |
晓星(HYOSUNG)化学 | 1966 年成立 Tongyang 尼龙有限公司,1992 年收购 1 条尼龙线,1996 年继续开启 1 条尼龙线,2005 年于中国嘉兴投产尼龙薄膜产线。产线主要集中于上世纪 90 年代,距今已有近 30 年历史 |
韩国科隆工业(Kolon) | 1991 年于韩国金泉市设立第一条尼龙薄膜产线,1994 年扩张原有尼龙产线,1998 年于印度尼西亚继续扩建尼龙薄膜产线。科隆工业的尼龙薄膜产线开启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世纪 90 年代,距今已具有 30 年历史 |
日本出光(IdemitsuUnitech) | 1984 年设立第一条吹膜法尼龙薄膜产线,2011 年与 kohjin(兴人)合资尼龙薄膜产线投产。首条产线已有近 40 年历史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