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意大利面行业现状及竞争分析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渗透率仍然较低

方便面食升级趋势

意大利面也被称为意粉,是西餐正餐中最接近中国人饮食习惯的面点。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消费升级愈演愈烈,聚焦方便面食赛道,方便面食产品升级呈现出口味还原、健康养生、操作便捷、地域特色四大特点,其中,口味还原及健康养生升级势头最为显著。

意大利面也被称为意粉,是西餐正餐中最接近中国人饮食习惯的面点。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消费升级愈演愈烈,聚焦方便面食赛道,方便面食产品升级呈现出口味还原、健康养生、操作便捷、地域特色四大特点,其中,口味还原及健康养生升级势头最为显著。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意大利面市场规模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意大利面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未来投资调研报告(2023-2030年)》显示,与精致白面相比,意大利面健康化和高品质属性突出,符合现代人对方便面食口味还原及健康养生的要求。随着健康饮食意识逐渐凸显,我国意大利面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4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5亿元,预计未来5年CAGR为4%,2026年市场规模达190亿元。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显示,与精致白面相比,意大利面健康化和高品质属性突出,符合现代人对方便面食口味还原及健康养生的要求。随着健康饮食意识逐渐凸显,我国意大利面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4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5亿元,预计未来5年CAGR为4%,2026年市场规模达190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意大利面渗透率

我国意大利面行业快速发展,但对比海外发达国家,我国意面渗透率提升空间仍然较大。以饮食文化相类似的日本为例,2021年日本意面在米面零售总额当中的占比达到3.83%,而中国同期占比仅为0.34%。

我国意大利面行业快速发展,但对比海外发达国家,我国意面渗透率提升空间仍然较大。以饮食文化相类似的日本为例,2021年日本意面在米面零售总额当中的占比达到3.83%,而中国同期占比仅为0.3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C端意大利面发展情况

供给端培育不足限制了我国C端意面的扩容。根据数据,2021年我国C端意面市场规模为18亿元,占比仅为总市场规模的11.6%。这主要由于过去C端意面的主要市场参与者为外资品牌(如Brilla、Gallo),这些品牌进入中国之后在消费者培育方面动作缓慢,导致在中国销售额增长平缓。据数据,2018-2021年Brilla/Gallo销售额CAGR分别为17/19%,且销售额绝对值均未突破2亿元。

供给端培育不足限制了我国C端意面的扩容。根据数据,2021年我国C端意面市场规模为18亿元,占比仅为总市场规模的11.6%。这主要由于过去C端意面的主要市场参与者为外资品牌(如Brilla、Gallo),这些品牌进入中国之后在消费者培育方面动作缓慢,导致在中国销售额增长平缓。据数据,2018-2021年Brilla/Gallo销售额CAGR分别为17/19%,且销售额绝对值均未突破2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意大利面行业竞争情况

与入局品牌甚众、竞争已日趋激烈的中式速食赛道相比,西式速食的市场空间相对更大。从供给上看,对比传统的中式预制菜,西式料理的供应链和工艺的标准化程度更高,便于规模化、集约化、定制化生产;从需求上看,异国料理给中国消费者的价值感更高,也更容易产生溢价。

在外资品牌“佛系”经营背景以及良好市场环境下,以空刻意面为代表的内资品牌横空出世,做大消费人群基数从而引领行业快速放量。在空刻引领下,C端速食意面市场扩大,吸引锋味派、蓝色烟囱、百兰达、东方甄选等新品牌陆续涌入,再加上存量玩家,我国意面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我国主要素食意面品牌基本情况

品牌 背景 研发生产 渠道 营销 销售规模
空刻意面 内资品牌 自主研发生产 线上为主,线下为辅 抖音小红书KOL种草、电梯广告、线下商超堆头排放 2021年销售额4.5亿;近3月抖音销售额1.25亿
百味来(Barilla) 外资品牌 自主研发生产 商超渠道为主 营销投入很少 2021年销售额1.7亿
公鸡(Gallo) 外资品牌 自主研发生产 商超渠道为主 营销投入很少 2021年销售额1.5亿
锋味派 互联网品牌 OEM 线上渠道为主(抖音) 抖音/小红书KOL种草 近3月抖音销售额4306万元
蓝色烟囱 互联网品牌 OEM 线上渠道为主(天猫、京东、抖音) 抖音/小红书KOL种草 近3月抖音销售额93万元
百兰达 互联网品牌 OEM 线上渠道为主 抖音/小红书KOL种草 近3月抖音销售额17.1万元
盛之禾 互联网品牌 OEM 线上渠道为主 抖音/小红书KOL种草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新式茶饮冲击 我国袋泡茶行业面临困境 DIY、细分市场深耕或成品牌破局关键

新式茶饮冲击 我国袋泡茶行业面临困境 DIY、细分市场深耕或成品牌破局关键

袋泡茶凭借携带方便、便捷易泡、种类丰富等特性,有效解决价格与茶叶溯源痛点。然而,随着现制茶饮产业兴起,袋泡茶具备便捷和口感标准化优势被完全击穿。但巨大的渗透率提升空间、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渠道变革,为袋泡茶行业品牌提供广阔的发展机遇,而DIY、出海、细分市场深耕或成市场破局策略关键。

2025年05月29日
我国菜籽油行业消费量回升且趋向细分化、高端化 市场仍存供需缺口 强者恒强格局明显

我国菜籽油行业消费量回升且趋向细分化、高端化 市场仍存供需缺口 强者恒强格局明显

我国菜籽油消费呈现刚性需求。此前,随豆油、棕榈油进口量增加,我国菜籽油消费有所下降,但在健康饮食趋势下,我国菜籽油消费量逐渐回升,目前为国内食用油第二大品类,其消费细分化、高端化趋势明显。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菜籽油消费主体,但近年来我国菜籽油产量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其间存在供需缺口,因此近年来我国菜籽油进口量较大,远超出口

2025年05月23日
发展势头强劲 未来五年我国披萨行业市场有望突破千亿元  本土品牌日渐崛起

发展势头强劲 未来五年我国披萨行业市场有望突破千亿元 本土品牌日渐崛起

近年我国面粉(小麦粉)、奶酪这类原材料供应充足,能够给披萨提供稳定发展基础。2019-2022年,我国面粉产量从6920万吨增长至7040万吨。2015-2023年我国奶酪产量从4.63万吨增长至17.16万吨。

2025年05月23日
产能出清、价格下行 我国牛奶行业“黄金时代”落幕 迎来有史以来最为严峻周期性调整

产能出清、价格下行 我国牛奶行业“黄金时代”落幕 迎来有史以来最为严峻周期性调整

进入2024年,我国牛奶行业产能出清节奏加快。上游端来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奶牛存栏量同比减少4.5%至630万头,原奶产量同比下降2.8%至4079万吨。这是2018年以来我国牛奶产量首次出现下降。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原料奶产量增速分别为5.1%、2.1%、-5.8%、-9.0%,产能出清节奏明显加快。

2025年05月16日
我国速冻水饺“老大变老二” 新品上市数量与销售额均下降

我国速冻水饺“老大变老二” 新品上市数量与销售额均下降

近年来,我国面粉行业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为速冻水饺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原材料。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面粉产量达8901.2万吨,同比增长2.0%。

2025年05月10日
扩张“后遗症” 我国零食行业陷入困境 质量、差异化是企业未来市场竞争核心

扩张“后遗症” 我国零食行业陷入困境 质量、差异化是企业未来市场竞争核心

目前,我国零食行业处于“量价齐升”黄金期,市场规模已超1.5万亿元,资本相继涌入零食赛道,头部企业扩张速度加快,市场“热战”开启。然而,扩张速度加快所带来的“后遗症”也随之浮现,如价格战、产品同质化、渠道类似等等问题,行业整体利润下滑。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零食企业看似遍地开花,但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

2025年05月10日
速冻面米制品行业增长放缓 主要产品销售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企业尚需持续“造血”

速冻面米制品行业增长放缓 主要产品销售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企业尚需持续“造血”

速冻面米制品是速冻食品第一大品类,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近年,家庭的小型化、速冻技术的提升、冷链物流的完善、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共同推动了速冻食品需求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作为速冻食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速冻面米制品也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市场不断扩容。到目前,我国速冻面米制品已成为我国居民日常消费中不可或缺的

2025年05月09日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发展放缓 下沉市场与海外市场正成企业两大争夺地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发展放缓 下沉市场与海外市场正成企业两大争夺地

近年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速冻食品凭借新鲜、营养、卫生、口味佳、复原性好、储藏期长、食用方便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在消费者的日常饮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万千家庭冰箱中的“必备品”。据统计,至2022年底,我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已强势突破1688亿元大关。而这一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攀升,至20

2025年05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