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挂面行业现状 竞争加剧 企业数锐减 市场集中度提升

挂面是以小麦粉添加盐、碱、水经悬挂干燥后切制成的干面条,主要品种有普通挂面、花色挂面、手工挂面等;按辅料的品种分有鸡蛋挂面、西红柿挂面、菠菜挂面、胡萝卜挂面、海带挂面、赖氨酸挂面等。目前,市面上挂面已形成有主食型、风味型、营养型、保健型等,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

1、发展历程

我国挂面行业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单机时代、从单机向全自动生产线集结以及自动化向信息化进阶。20世纪初为挂面行业的初创期,以手工+电动形式生产传统挂面;90年代挂面采取机械式生产,但产品质量不稳定;随后在引进日本低温索道式烘干供后,大大提高了挂面生产效率和质量。2010年后随着挂面生产设备的不断改良,工艺技术逐步成熟,实现了挂面产品的全自动化生产。2020年挂面企业进行战略数字化转型阶段,向信息化全面迈进;一方面有效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布局多品类,挂面行业迈入相对成熟期。

我国挂面行业发展历程

<strong>我国挂面行业发展历程</stron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产量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挂面生产国家,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挂面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2017-2020年国内挂面产量实现稳步增长,从781万吨提升至88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2017-2019年国内挂面产量增速持续放缓,不过2020年受益于疫情,挂面产量增速有所提高为5.8%。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挂面产需市场逐步饱和进而形成产能过剩局面,2021年行业缩减挂面产量到711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19.9%。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挂面生产国家,2017-2020年国内挂面产量实现稳步增长,从781万吨提升至88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2017-2019年国内挂面产量增速持续放缓,不过2020年受益于疫情,挂面产量增速有所提高为5.8%。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挂面产需市场逐步饱和进而形成产能过剩局面,2021年行业缩减挂面产量到711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19.9%。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观研天下整理

3消费

同样我国亦是挂面消费大国,有着广泛的消费基础。据数据显示,我国挂面每周消费频次以2次内为主,其占比高达80%,在此形势下,挂面市场有着可观的消费容量。

挂面相较于大米、面粉等主粮制作方便,购买频次高于一般快消品,属于中频复购产品。消费者多于早上和晚上时间消费挂面,更偏好于挂面产品口感、性价比等。

挂面相较于大米、面粉等主粮制作方便,购买频次高于一般快消品,属于中频复购产品。消费者多于早上和晚上时间消费挂面,更偏好于挂面产品口感、性价比等。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企业

挂面行业发展早期,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同质化严重且数量众多,2009年国内挂面企业数达到4000家。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至白热化阶段,无明显品牌、渠道、成本优势的中小型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2017年挂面企业锐减到900家,2020年企业数进一步减少约为300家。

挂面行业发展早期,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同质化严重且数量众多,2009年国内挂面企业数达到4000家。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至白热化阶段,无明显品牌、渠道、成本优势的中小型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2017年挂面企业锐减到900家,2020年企业数进一步减少约为300家。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观研天下整理

在挂面行业集中度方面,2021年CR5为40%,较上年提升了8%,不过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方便面CR5接近80%的市场集中度相比,挂面行业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挂面行业的整合调整,龙头企业将逐步占据已被出清的中小型企业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有望向头部企业进一步集中。

在挂面行业集中度方面,2021年CR5为40%,较上年提升了8%,不过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方便面CR5接近80%的市场集中度相比,挂面行业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挂面行业的整合调整,龙头企业将逐步占据已被出清的中小型企业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有望向头部企业进一步集中。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具体从我国24家规模化挂面企业的产量结构来看,2021年行业内24家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为55%;领军企业金沙河市场份额为22%;克明食品、想念食品、中粮粮谷、益海嘉里占比分别为8%、4%、3%、3%。

具体从我国24家规模化挂面企业的产量结构来看,2021年行业内24家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为55%;领军企业金沙河市场份额为22%;克明食品、想念食品、中粮粮谷、益海嘉里占比分别为8%、4%、3%、3%。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观研天下整理

2010年,国内24家规模化挂面企业总产量为178.55万吨,销售额为62.69亿元;至2020年其产量、销售额分别提高到425.27万吨、190.16亿元,较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7.08%、6.41%。截至2021年,24家企业挂面生产量较上年同比减少了1.26%,为419.92万吨,而销售额较上年稍有上涨1.08%,为192.21%。2010-2021年24家挂面企业的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10%,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72%。我国挂面行业整体处于高速发展趋势。

24家挂面企业产量及销售额情况

时间

总产量(万吨)

同比增速

销售额(亿元)

同比增速

2010

178.33

/

62.69

/

2020

425.27

7.08%

190.16

6.41%

2021

419.92

-1.26%

192.21

1.08%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观研天下整理(PY)

5行业进入壁垒

挂面属于食品行业的一大品类,经过数年发展,行业仍存在着资质、品牌、销售渠道、技术等准入壁垒。

我国挂面行业进入壁垒

<strong>我国挂面行业进入壁垒</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辣椒碱行业市场分析:技术驱动与供需格局下的高增长赛道

我国辣椒碱行业市场分析:技术驱动与供需格局下的高增长赛道

辣椒碱作为辣椒中关键的活性成分,已从传统的食品调味料跃升为医药、日化及特种行业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本报告从清晰的产业链入手,深入剖析了上游原料的波动性、中游以超临界CO₂萃取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以及下游多元应用的强劲拉动。在全球市场面临巨大供需缺口的背景下,以及在“辣味潮流”、健康需求、技术升级与政策支持四重动力的驱动下

2025年11月24日
“减糖”政策和下游需求爆发 我国甜菊糖苷行业快速发展 头部企业效应显著

“减糖”政策和下游需求爆发 我国甜菊糖苷行业快速发展 头部企业效应显著

与市场上主流化学合成的高倍甜味剂(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相比,甜菊糖苷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而甜菊糖源于天然植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其长期食用的安全性已被原产地居民实践所验证。

2025年11月24日
我国甘油二酯油行业:从“健康概念”到“国家战略” 老年控脂刚需撬动千亿市场

我国甘油二酯油行业:从“健康概念”到“国家战略” 老年控脂刚需撬动千亿市场

近年在健康消费升级与国家对国民健康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甘油二酯油已从“市场概念”升级为“国家健康战略支撑点”——中国营养学会、国家卫健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动发声,从营养科学与产业发展维度为其健康价值与战略地位定调。

2025年11月20日
即食滋补品行业:即食阿胶、鲜炖燕窝市场较成熟 同质化与原料瓶颈下企业如何破局?

即食滋补品行业:即食阿胶、鲜炖燕窝市场较成熟 同质化与原料瓶颈下企业如何破局?

即食滋补品市场竞争激烈,伴随着显著挑战。一方面,同质化内卷加剧,即食滋补品市场已进入红海,阿胶糕、枸杞原浆、人参液等品类高度同质化,品牌方为争夺存量市场,被迫陷入“重营销、轻研发”的竞赛。另一方面,原料瓶颈持续,产业链上游(如驴皮、高品质燕窝、野生花胶)的供应依然刚性且稀缺,原料的价格波动和供应短缺持续威胁中游品牌方的

2025年11月20日
低温酸奶行业健康升级与性价比并行 全国龙头主导、区域品牌深耕双轨格局形成

低温酸奶行业健康升级与性价比并行 全国龙头主导、区域品牌深耕双轨格局形成

长期以来,低温酸奶受制于冷链物流等客观条件,往往以线下为主要消费场景,大卖场、大超市成为低温酸奶主要销售渠道。而近年来随着电商渗透率不断提升以及冷链物流设施的加速完善,低温酸奶线上销售额暴涨,复合增速远超整体乳制品和其他细分领域。根据数据,淘系电商平台近三年1-5月整体乳制品销售额复合增速为6.29%,而低温酸奶近三年

2025年11月19日
低温鲜奶行业:乳业复苏新引擎 群雄逐鹿下企业如何抢占先机?

低温鲜奶行业:乳业复苏新引擎 群雄逐鹿下企业如何抢占先机?

在乳业普遍下行的情况下,低温鲜奶市场逆势增长,成为推动乳业持续复苏的重要力量。我国低温鲜奶销售额增速表现好于常温纯奶等其他乳制品品类,2025年Q2我国低温鲜奶销售额增速甚至高达19.38%,渗透率持续提升下品类需求韧性较强。

2025年11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