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农用薄膜产量回升 “十四五”期间行业机遇挑战并存 降解薄膜发展潜力较大

1、农用薄膜定义及其产业链图解

农用薄膜是指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塑料薄膜的总称,包括顶棚覆盖和地膜,主要用于覆盖农田,可以起到提高地温、保质土壤湿度、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快速增长、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农作物的生长都有一定作用。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农用薄膜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农用薄膜行业产业链来看,其上游为原材料环节,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而且其原材料受石化影响较大;行业中游则是农用薄膜的生产与供应,根据功能用途的不同,农用薄膜可分为轻薄型薄膜、多用途薄膜、长寿薄膜、防虫薄膜、防病薄膜、除草薄膜、降解薄膜等;下游环节则是其终端应用场景,包括农田覆盖、灌渠和贮水池内衬、食用菌栽培、贮藏青饲料等。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显示,农用薄膜行业产业链来看,其上游为原材料环节,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而且其原材料受石化影响较大;行业中游则是农用薄膜的生产与供应,根据功能用途的不同,农用薄膜可分为轻薄型薄膜、多用途薄膜、长寿薄膜、防虫薄膜、防病薄膜、除草薄膜、降解薄膜等;下游环节则是其终端应用场景,包括农田覆盖、灌渠和贮水池内衬、食用菌栽培、贮藏青饲料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产量连续五年下降后迎来小幅度回升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生产、使用农用薄膜之后,农用薄膜变成为了继种子、农药和化肥之后的又一农业重要生产资料,其应用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场革命,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解,我国农膜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各种棚膜年使用量约150万吨,年更新需求量约70万吨。

尽管如此,但是从2016年到2020年,受到国家“禁塑令”的影响,国内农用薄膜产量逐年下降。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用薄膜产量约为241.86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速约为4.72%;到2018年,在国内农用地膜新国标的强制性实施,其产量下降至119.95万吨,较上一年同比降速高达39.22%;2019年和2020年其我国农用薄膜产量继续下降,但在行业内可降解等高端农用薄膜的应用比例提升背景下其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到2021年其产量已经开始小幅度回升至79.87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速约3.20%。

尽管如此,但是从2016年到2020年,受到国家“禁塑令”的影响,国内农用薄膜产量逐年下降。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用薄膜产量约为241.86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速约为4.72%;到2018年,在国内农用地膜新国标的强制性实施,其产量下降至119.95万吨,较上一年同比降速高达39.22%;2019年和2020年其我国农用薄膜产量继续下降,但在行业内可降解等高端农用薄膜的应用比例提升背景下其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到2021年其产量已经开始小幅度回升至79.87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速约3.20%。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占国内塑料薄膜总产量比重大幅度下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用薄膜也是了我国塑料薄膜的重要细分市场之一,然而,近六年来,随着国内农用薄膜产量的逐年下降,其占国内塑料薄膜总产量比重也呈现大幅下降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用薄膜产量占塑料薄膜总产量比重约为17.57%;而到2021年这一比重便下降至5.08%。下降速度方面,近三年在国内农用薄膜产量下降速度放缓并出现回升态势下,其占国内塑料薄膜总产量比重下降速度也从之前的快速下降逐渐趋于平缓下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用薄膜也是了我国塑料薄膜的重要细分市场之一,然而,近六年来,随着国内农用薄膜产量的逐年下降,其占国内塑料薄膜总产量比重也呈现大幅下降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用薄膜产量占塑料薄膜总产量比重约为17.57%;而到2021年这一比重便下降至5.08%。下降速度方面,近三年在国内农用薄膜产量下降速度放缓并出现回升态势下,其占国内塑料薄膜总产量比重下降速度也从之前的快速下降逐渐趋于平缓下降。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白色污染加剧背景下行业相关政策趋严

农用薄膜属于“两高”行业,高污染且高耗能,且其在使用之后难以完全回收。过去40年间,为了满足国内与日俱增的粮食生产需求,农用薄膜被广泛使用,但农膜的长期大量使用和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也导致我国“白色污染”加剧。当前我国覆膜农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地膜残留,其中西北部地区地膜残留污染较为严重。

我国地膜残留污染基本状况(长期覆膜农田)

污染程度 主要区域 地膜残留量 主要覆膜作物
重度 新疆、内蒙古西部、河西走廊 >200kg/ha 棉花、玉米、葵花、马铃薯、瓜类等
中度 甘肃、内蒙古东部、东北风沙区、山西北部、河北北部 >100kg/ha 蔬菜、玉米、马铃薯、花生等
轻度 山东、河北中南部、西南山区 <80kg/ha 蔬菜、烟草、马铃薯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农用薄膜使用之后如果不能被合理的回收处理,不仅会破坏景观、破坏农田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渗透性、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影响水分和养分吸收、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农膜土壤残留还将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植物作物和大气污染,被动物误食,会导致动物死亡,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所以,确保农用薄膜的生产质量、提高农膜残膜回收率和推广切实可行的农膜回收再利用技术是已经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正因如此,我国国家层面自2015年以来便针对农用薄膜行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这也是近些年我国农用薄膜产量下降主要原因。

2015-2021年我国农用薄膜行业部分相关政策情况

时间 政策名称 相关内容
2015年6月 农膜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草稿) 规模以上农膜企业产量年增长率维持在8%-10%的区间;高、中、低端产品产量比例达到10%、50%、40%;年产农膜万吨以上的企业由42家增加利50家;通过开发新产品和设备改选,使吨产品能耗每年降低2%;5年共节能降耗10%。
2017年11月 农用薄膜行业规范集件 (2017年版) 对2009年发布的《农用薄膜项行业准入条件》进行了修订;鼓励扩大中高端农膜产品的产能和产量,逐步减少普通农膜产品的产量;鼓励现有农膜生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等。
2020年1月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在重点覆膜区域,结企农艺措施规模化推广可降解地质;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清理整治工作,逐步降低农田残留地膜量。
2020年7月 农用薄膜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分别从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监督检查等方面制定。管理力法已于2020年9月1日开始实施。
2020年9月 关于坚决杜绝“两薄”型料制品流通的通知 在全系统开展坚决杜绝“两薄”型料制品(厚度小于0,025豪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宝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项)流通行动;加强货源管理,做好高标准农用地质供应;结合农艺措施探索搜广可降解地质的应用。
2021年9月 塑料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采用环保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降低能耗,大力研发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和技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仍以低档农膜为主,市场结构需不断优化

我国农用薄膜市场结构来看,当前我国主要是以低档农膜为主。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低档农膜产品产量占比约为78%,且低档农膜产品供过于求;中档农膜产品产量占比约为20%;而高档农膜产品产量占比仅为2%。

我国农用薄膜市场结构来看,当前我国主要是以低档农膜为主。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低档农膜产品产量占比约为78%,且低档农膜产品供过于求;中档农膜产品产量占比约为20%;而高档农膜产品产量占比仅为2%。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发达国家农膜市场高档农膜产品产量占比20%、中档农膜产量占50%相比,可以看出我国农用薄膜市场结构还需不断优化。从上述行业的相关政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多次强调要发展中高端农膜产品,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塑料加工业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将为我国由农膜大国向农膜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预计到2025年,我国中高档农用薄膜产品产量占比将得到提升,市场结构将不断优化。

6、行业机遇挑战并存,降解薄膜发展潜力较大

农膜的开发和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收益,显著提高了农田土地利用效率,但其大量长期使用不合理回收处理则会起到反作用,并造成白色污染,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近些年来国家对该行业政策逐渐趋于严格,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并在重点覆膜区域,结企农艺措施规模化推广可降解地质,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鼓励扩大中高端农膜产品的产能和产量,逐步减少普通农膜产品的产量。

当前我国农用薄膜行业相关政策也取得一定成效,再加上国内长寿薄膜(为使薄膜耐老化、易回收,在生产过程中加入防老化剂,可使薄膜的寿命延长2-4倍,且地膜在揭膜后仍有一定强度,回收后仍可使用,既降低成本、又减少田间的残膜量)、可降解薄膜(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对地膜侵蚀或者是利用太阳光对地膜氧化而达到降解)的推广,行业产量开始出现回升。

“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塑料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这对我国农用薄膜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国家针对塑料行业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也是促进塑料薄膜行业往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也将是行业发展的一大机遇;另一方面,在我国塑料加工业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农膜大国向农膜强国转变这一过程中,低档薄膜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究,积极布局中高档农膜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而高档农膜通常都具有较高的资金、技术、品牌壁垒等,因此这对行业内竞争力不高的低档农膜相关企业将是一大挑战。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行业降解薄膜发展潜力较大,且在2020年9月我国实施《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其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因此预计到2025年我国农用薄膜业可降解塑料渗透率分别将达到14%,需求量也将增长至37万吨。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行业降解薄膜发展潜力较大,且在2020年9月我国实施《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其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因此预计到2025年我国农用薄膜业可降解塑料渗透率分别将达到14%,需求量也将增长至37万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LQ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乙二醇进口量连续5年下滑 国内市场进口货源依赖逐年下降

我国乙二醇进口量连续5年下滑 国内市场进口货源依赖逐年下降

随着我国乙二醇产能不断新增,自给率提高,对进口货源的依赖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4年乙二醇进口量714.8万吨,月均进口量60万吨,同比2022年进口量751.1万吨,下滑5.6%。用净进口量对比表观消费量,2019-2023年期间,进口依赖度从最高60%下滑至目前30%水平。

2025年04月30日
以塑代钢趋势下 工程塑料行业大有可为

以塑代钢趋势下 工程塑料行业大有可为

被誉为是继聚碳酸酯(PC)、聚酯(PET)、聚甲醛(POM)、尼龙(PA)、聚苯醚(PPO)之后的第6大工程塑料,也是8大宇航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汽车、环保、化工等领域。2024年PPS消费占比居六类特种工程塑料之首,达27%。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从供应情况来看,随着玻纤下游各行业市场容量提升,叠加玻纤应用范围不断扩展,2012-2022年全球玻纤产量从530万吨增加至1041万吨,CAGR为7.0%;其中,中国玻纤产量从288 万吨增加至687万吨,CAGR为9.1%,2022年我国玻纤产量占全球比重高达66%,出口成为我国玻纤产业的重要需求环节。

2025年02月20日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近年来,中国盐化工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状态。2023年我国盐化工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250.68亿元,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上年度有所回落,但整体波动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盐化工产业不断提高发展速度,积极适应国家经济改革的大环境。

2025年01月17日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的市场规模波动较大,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为15.83亿元,2021年达到今年最高为35.39亿元,之后回落,2023年为23.27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10.74亿元。

2024年12月06日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2023年我国碳酸锰行业在下游需求増长以及锰矿供给减少等因素影响下,市场规模增长至66.23亿元,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33.82亿元。

2024年11月23日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双碳”目标的推进,再生塑料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持续受到高度重视,2023年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市场规模为834.84亿元,虽然市场规模整体下降,较2021年下滑54.9亿元,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2024年11月20日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2024 年上半年国内尿素装置持续稳定运行,国内尿素产量呈增长状态。2024 年1-6月,国内尿素产量 3343万吨,同比增长7.9%。

2024年11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