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EVA产能持续扩张 对外依存度下滑 进出口格局有望重塑

前言:

近年来,我国EVA产能产量不断上升,带动对外依存度逐渐下滑。同时其出口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0至2024年实现年均47.53%的复合增长率。未来,我国EVA行业仍将处于产能扩张周期,2025-2028年在建及规划产能规模超过400万吨。随着这些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叠加持续的技术进步,我国EVA行业进出口格局有望实现根本性转变。从竞争来看,2024年斯尔邦石化通过新建20万吨装置实现产能跃升,以50万吨的总产能成为国内首家突破这一规模的EVA生产企业,显著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1.EVA下游消费以光伏胶膜为主,终端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EVA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5-2032)》显示,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是一种由乙烯和醋酸乙烯经共聚反应制得的复合材料,是继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之后的第四大乙烯系列聚合物。其产业链上游主要原材料包括乙烯和醋酸乙烯;中游为EVA生产,根据醋酸乙烯含量不同,其可以分为EVA树脂(含量5%-40%)、EVA弹性体(含量为40%-70%)和EVA乳液(含量为70%-95%);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光伏胶膜、发泡鞋材、电线电缆、热熔胶等多个领域。其中,我国EVA下游消费以光伏胶膜为主,2023年占比超过55%。

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是一种由乙烯和醋酸乙烯经共聚反应制得的复合材料,是继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之后的第四大乙烯系列聚合物。其产业链上游主要原材料包括乙烯和醋酸乙烯;中游为EVA生产,根据醋酸乙烯含量不同,其可以分为EVA树脂(含量5%-40%)、EVA弹性体(含量为40%-70%)和EVA乳液(含量为70%-95%);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光伏胶膜、发泡鞋材、电线电缆、热熔胶等多个领域。其中,我国EVA下游消费以光伏胶膜为主,2023年占比超过55%。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慧聪化工网、观研天下整理

光伏胶膜是太阳能光伏组件中的关键封装材料,用于粘接电池片与光伏玻璃、背板,构成组件的封装结构。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推进及《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快速,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不断攀升,为光伏胶膜及其上游EVA行业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77.17GW和886.66GW,同比分别增长27.8%和45.47%。

光伏胶膜是太阳能光伏组件中的关键封装材料,用于粘接电池片与光伏玻璃、背板,构成组件的封装结构。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推进及《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快速,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不断攀升,为光伏胶膜及其上游EVA行业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77.17GW和886.66GW,同比分别增长27.8%和45.47%。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等、观研天下整理

2. EVA行业迎来新一轮扩能周期,管式法为主要生产工艺

2017至2020年间,我国EVA行业处于产能平稳期,年均产能稳定在97.2万吨左右。其后受到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等因素带动,EVA项目建设火热,行业迎来新一轮扩能周期,产能不断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其产能上升至291万吨,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目前我国EVA生产工艺包括管式法和釜式法两种。其中管式法具有单线产能及反应转化率较高、装置投资成本及市场成本较低等优势,主要用于大宗低VA含量EVA产品的生产,是我国EVA生产的主要工艺,2024年产能占比超过65%;釜式法投资总额、生产成本较高,常用于生产专用牌号和高VA含量EVA产品,满足光伏胶膜、热熔胶、医用材料等高端市场需求。

2017至2020年间,我国EVA行业处于产能平稳期,年均产能稳定在97.2万吨左右。其后受到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等因素带动,EVA项目建设火热,行业迎来新一轮扩能周期,产能不断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其产能上升至291万吨,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目前我国EVA生产工艺包括管式法和釜式法两种。其中管式法具有单线产能及反应转化率较高、装置投资成本及市场成本较低等优势,主要用于大宗低VA含量EVA产品的生产,是我国EVA生产的主要工艺,2024年产能占比超过65%;釜式法投资总额、生产成本较高,常用于生产专用牌号和高VA含量EVA产品,满足光伏胶膜、热熔胶、医用材料等高端市场需求。

数据来源:烯烃产业创新与发展研习社、烯烃及高端下游、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EVA生产工艺情况

项目 管式法 釜式法
反应器区别 管式法使用不带搅拌器的管式反应器 釜式法使用带搅拌器的高压釜式反应器
优势 单线产能及反应转化率较高;装置投资成本及市场成本较低;EVA产品的光学性能更好。 生产的EVA树脂VA(醋酸乙烯)含量更高;适合生产小批量牌号。
劣势 EVA产品的醋酸乙烯含量上限低于釜式法。 投资总额、生产成本较高;单线产能、反应转化率较低。
适合生产EVA产品类型 主要用于大宗低VA含量EVA产品的生产。 生产专用牌号和高VA含量EVA产品。
2024年产能占比 超过65% 超过2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3.斯尔邦石化EVA产能位居全国第一

在市场格局方面,2023年我国EVA行业呈现“四强并立”的竞争态势,斯尔邦石化、浙江石化、古雷石化和中煤榆林四家企业均以30万吨产能并列第一。然而,这一格局在2024年被打破:斯尔邦石化通过新建20万吨装置实现产能跃升,以50万吨的总产能成为国内首家突破这一规模的EVA生产企业,显著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浙江石化、古雷石化与中煤榆林则维持原有30万吨产能,退居行业第二梯队。

2024年我国EVA生产企业产能分布情况

企业简称 产能(万吨) 产能占比 生产工艺
斯尔邦石化 50 17.18% 管式+釜式
中煤榆林 30 10.31% 管式
浙江石化 30 10.31% 管式
古雷石化 30 10.31% 管式
宝丰能源 25 8.59% 管式
扬子石化-巴斯夫 21 7.22% 管式
燕山石化 20 6.87% 管式
天利高新 20 6.87% 管式
联泓新材料 15 5.15% 釜式
台塑宁波 10 3.44% 釜式
中化泉州石化 10 3.44% 釜式
扬子石化 10 3.44% 釜式
中科炼化 10 3.44% 釜式
华美聚合物 6 2.06% 釜式
东方石化 4 1.37% 釜式

资料来源:烯烃及高端下游、部分公司官网等、观研天下整理

4. EVA产量上升,对外依存度逐渐下滑

在下游需求和进口替代双向推动下,近年来我国EVA产量不断增长,由2020年的75.6万吨上升至2024年的238.3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25%。不过,由于下游需求放缓,其产量增速也自2023年起逐渐放缓,2024年同比增幅回落至10.68%。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尽管我国EVA产能和产量持续增长,但国内供给仍无法完全覆盖市场需求,仍需要大量依靠进口补充。但可喜的是,随着国产化水平提升,我国EVA对外依存度逐渐下滑,由2020年的60.87%下降至2024年的27.75%。这一变化既反映了国产EVA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标志着我国EVA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下游需求和进口替代双向推动下,近年来我国EVA产量不断增长,由2019年的75.6万吨上升至2024年的238.3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25%。不过,由于下游需求放缓,其产量增速也自2023年起逐渐放缓,2024年同比增幅回落至10.68%。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尽管我国EVA产能和产量持续增长,但国内供给仍无法完全覆盖市场需求,仍需要大量依靠进口补充。但可喜的是,随着国产化水平提升,我国EVA对外依存度逐渐下滑,由2020年的60.87%下降至2024年的27.75%。这一变化既反映了国产EVA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标志着我国EVA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来源:卓创、中国石油和化工大数据等、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卓创、中国石油和化工大数据等、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注:EVA对外依存度=EVA进口量÷(EVA进口量+EVA产量)

5.EVA进口量和贸易逆差额骤降,未来行业进出口格局有望实现根本性转变

从进出口来看,2020-2023年间我国EVA进口量始终保持在110万吨以上高位,但这一局面在2024年出现显著转变,全年进口量锐减34.22%至91.56万吨;其出口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从2020年5.34万吨持续攀升至2024年25.3万吨,实现年均47.53%的复合增长率,反映出国内企业技术突破带来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同时在2024年,我国EVA净进口量同比骤降44.10%至66.26万吨,贸易逆差额同步收窄至50.73亿元,同比降幅达60.93%。展望未来,我国EVA行业仍将处于产能扩张周期。据不完全统计,2025-2028年行业在建及规划产能规模超过400万吨。随着这些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叠加持续的技术进步,我国EVA行业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从净进口国向净出口国的战略性转变,完成贸易差额由逆转顺的历史性突破。这一转变不仅将重塑全球EVA产业格局,更将显著提升我国在高端聚合物材料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从进出口来看,2020-2023年间我国EVA进口量始终保持在110万吨以上高位,但这一局面在2024年出现显著转变,全年进口量锐减34.22%至91.56万吨;其出口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从2020年5.34万吨持续攀升至2024年25.3万吨,实现年均47.53%的复合增长率,反映出国内企业技术突破带来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同时在2024年,我国EVA净进口量同比骤降44.10%至66.26万吨,贸易逆差额同步收窄至50.73亿元,同比降幅达60.93%。展望未来,我国EVA行业仍将处于产能扩张周期。据不完全统计,2025-2028年行业在建及规划产能规模超过400万吨。随着这些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叠加持续的技术进步,我国EVA行业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从净进口国向净出口国的战略性转变,完成贸易差额由逆转顺的历史性突破。这一转变不仅将重塑全球EVA产业格局,更将显著提升我国在高端聚合物材料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氯碱工业的“调节阀” 我国二氯丙烷行业需求稳中有进 精细化与绿色化成趋势

氯碱工业的“调节阀” 我国二氯丙烷行业需求稳中有进 精细化与绿色化成趋势

二氯丙烷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命运与上游的氯碱工业深度“捆绑”。它的市场供应与价格,并非仅由自身需求决定,更关键地是扮演着消化副产氯气、平衡氯碱装置的“调节阀”角色,这使得其成本与盈利性极为脆弱。尽管下游在农药、溶剂等领域的刚性需求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基本盘,但行业正面临环保政策收紧与替代品竞争的双重挤压。展望未来

2025年11月27日
“工业牙齿”的新征程 我国丙烯酸异辛酯行业产能集中度高 下游需求持续放量

“工业牙齿”的新征程 我国丙烯酸异辛酯行业产能集中度高 下游需求持续放量

丙烯酸异辛酯作为合成胶粘剂与涂料的关键原料,其产业链与宏观经济紧密联动。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行业呈现出产能集中、供需重塑的鲜明特征:上游原料与油价挂钩,成本波动显著;中游由少数具备一体化产业链的龙头主导,产能持续向华东等产业集群地集中;下游需求则从传统的包装、建筑,正快速向新能源锂电池封装、电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

2025年11月26日
我国丁辛醇行业:产能跃升与进口替代加速 福建中景石化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生产商

我国丁辛醇行业:产能跃升与进口替代加速 福建中景石化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生产商

丁辛醇是一种丁醇和辛醇合成的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能与水及多种化合物形成共沸物,均有中等毒性的性质。近年来,在国内经济稳步增长、下游行业需求提振带动辛醇产业高景气运行,以及我国丁辛醇市场长期存在高进口依存度的双重驱动下,国内丁辛醇产能进入持续扩张周期。目前,我国已确立全球丁辛醇生产大国地位。

2025年11月26日
我国SIS(安全仪表系统)行业:市场潜力十足 中控技术市占率实现三连冠

我国SIS(安全仪表系统)行业:市场潜力十足 中控技术市占率实现三连冠

SIS作为工业生产安全运行的核心装备,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石化、电力、油气等多个行业。2020-2023年国内SIS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63%。SIS市场竞争格局已由本土企业主导,龙头中控技术表现突出,2024年以31.2%的市占率实现国内市场“三连冠”。展望未来,在安全生产政策强制要求、现有工厂技术升

2025年11月25日
多家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我国光稳定剂行业正向绿色高效转型

多家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我国光稳定剂行业正向绿色高效转型

近年来,国内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叠加塑料、橡胶等下游行业对材料耐候性、安全性的要求同步提升,我国光稳定剂行业不断向高效、绿色等方向转型。

2025年11月25日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我国绿氢行业进入提速关键阶段 区域化布局与产业链协同并进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我国绿氢行业进入提速关键阶段 区域化布局与产业链协同并进

近十年来全球绿氢产业快速发展,迎来投资热潮。2023、2024年全球对绿氢的投资分别增长了约33%和25%,预计这一增长趋势将在未来几年持续。2024年全球氢能新增产能 315 万吨,其中绿氢新增 7 万吨,同比增长约 42%。

2025年11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