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活力新区”工程主要指标

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难题,遵循“政府主导、政策供给、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逻辑,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系统完备、精准高效的政策体系。

相关行业报告参考《中国公共服务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

 

第一节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链建设,构建“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评价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持续推进零基预算制度改革,坚持以事定资,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建立财政金融组合运作。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和预算执行绩效动态跟踪机制。

 

第二节深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

紧紧围绕服务城市战略、服务社会民生、参与市场竞争,立足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阶段,科学构建以战略支撑、社会服务、资本运营、市场经营、专业运作、现代治理“六大效率”为核心内容的国资经营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指标及配套制度,贯通“评价诊断—结果反馈—问题整改—效率提升”工作闭环,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聚焦问题、精准施策、持续革新的国资国企改革制度机制。

 

第三节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

探索精明增长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立增存并重长效管理机制,实行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相挂钩的制度。规范产业功能区用地,实施开发建设强度差异化管控机制,按照“增存挂钩”的原则,建立年度计划指标分配机制,推行投资强度与供地面积挂钩,税收贡献、科研投入等产出效益与土地价格挂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探索试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第四节深化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

健全分层分级企业全生命周期扶持激励机制,依据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需求精准供给政策服务,推进初创型企业做精做特,解决企业“首投难”“首贷难”问题。健全新经济企业“城市机会清单+未来场景”机制,助推小微企业孵化培育。激励成长型企业做强做大,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支持领军型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大力引进六类500强企业。

 

第五节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制度,建立与新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培育专业化社会企业和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推动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及反馈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质量变革,积极支持引导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人口向服务人口覆盖。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活力新区”工程

公平市场建设工程

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清理市场准入隐形门槛,实现“非禁即入”。推动政府供给、政府需求、企业协作机会清单发布机制进一步健全。充分保障企业财产、知识产权等权益,推动审批和监管执法规则全面实现标准化。清理招投标、政府采购、不合理管理措施等隐形门槛壁垒。持续优化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

法治市场建设工程

坚持推动法治成为市场最大优势。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完善政务领域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统筹协调机制。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智能智慧监管,在非重点监管领域全面推广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制度。健全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全面改革深化工程

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融合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回应”的“三个一”新格局。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业务流程再造,深化“一事一次办”改革。

惠企政策完善工程

建立健全重大政策事前、事后评估长效机制。推行惠企政策“一键直达”“免申即享”,最大限度缩短兑现周期。下放权力事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全面减少审批事项。完善企业证照联办、自由迁徙、快速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流程和服务链。优化政企沟通全时在线平台,打造7×24小时不打烊政府。

企业家精神保护工程

坚持持续打造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集聚有抱负和热情的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市场,使更多具有企业家潜质的人找到施展的舞台和表现的机会;制定企业家挽留机制,千方百计把企业家留住,使整个社会真正发现和看到企业家的价值所在,使企业家获得与其担当、能力和贡献相对称的存在感和荣誉感,凝聚以爱国敬业、创新发展、追求卓越为特色,以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为最高目标的企业家精神。

监管体系完善工程

坚持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更加科学高效的分级,实现行政执法全程留痕、可追溯,利用“互联网+督查”平台受理企业和群众对执法不规范问题线索的投诉举报。

城乡人口管理工程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实施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和文化培训;加强条件入户和积分入户双轨并行、紧缺人才入户“绿色通道”等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制度建设,健全农村人口管理机制,探索返乡就业创业人才落户机制。

营商环境塑优工程

坚持深化改革和数字赋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地。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更公平可及的市场环境,争创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改革试验区。深化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造市场机会。推动政务事项标准化运营,简化政务服务流程,实现快速智能审批。

 

资料来源: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在线旅游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运用在线旅游平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

我国及部分省市在线旅游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运用在线旅游平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

为促进在线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鼓励各地运用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开展文化和旅游宣传营销。

2025年09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景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服务项目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景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服务项目

为促进旅游景区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等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支持非遗工坊、旅游景区等场所推出一批非遗产品和体验活动。

2025年09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银发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

我国及部分省市银发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持续完善养老金融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促进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发展银发经济 推广康养旅游产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发展银发经济 推广康养旅游产品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康养旅游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

2025年08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循环经济行业相关政策: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循环经济行业相关政策: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为促进循环经济行业高质量发展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等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为促进城市更新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创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径。

2025年08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修复城市湿地,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会展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生态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以及具有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等,开发生态文化展示、体验等服务功能,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

2025年08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