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年,我国双孢蘑菇行业日产量降至916.7吨,延续了下降趋势。在这场结构性调整中,龙头企业众兴菌业以39%的产能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标志着行业集中度正快速提升。产量下降并非简单的市场萎缩,而是生产成本、产业模式、环保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调整。展望未来,我国双孢蘑菇行业的发展焦点已从追求规模转向价值提升,通过生物技术、深加工和资源循环利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正在上演。
1、双孢蘑菇定义及产业链图解
双孢蘑菇俗称白蘑菇、口蘑,是全球范围内栽培最广泛、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种,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在产业链方面,双孢蘑菇行业上游主要是农作物秸秆(麦草、稻草)、禽畜粪便(鸡粪、牛粪)、菌种等,下游为销售与加工(销售渠道: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商超、餐饮酒店、生鲜电商(盒马、叮咚买菜等);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将鲜菇加工成罐头、盐水菇等)。
双孢蘑菇产业链图解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我国食用菌产量继续恢复增长,双孢蘑菇仅占比4%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双孢蘑菇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食用菌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种植中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在经济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近年来,在政策、栽培技术进步以及人均蔬菜及食用菌消费量上升等因素推动下,我国食用菌产量稳步上升,2023年达到4334.17万吨,同比增长2.64%。从细分品种来看,双孢蘑菇是食用菌最主要的品种之一,市场占比仅4%。
数据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
3、双孢蘑菇行业日产量持续下降,众兴菌业产能遥遥领先其他企业
然而,在生产成本上涨、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工厂化替代散户及其他食用菌品种的竞争因素影响下,我国双孢蘑菇行业日产量近两年持续下降。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双孢蘑菇行业日产量为916.7吨,同比下降1.6%。企业产能来看,当前双孢蘑菇产能最大的企业是众兴菌业,市场份额占比39%;其次是裕灌,市场份额占比为1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双孢蘑菇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分析
原因 |
简析 |
生产成本攀升 |
原材料成本上涨:培养料的主要成分麦草、稻草、禽畜粪便(如鸡粪)的价格因农业结构调整、环保要求、运输成本等影响而不断上涨。 |
能源成本高企:工厂化生产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制冷、加热、通风等设备运行耗能巨大;电费、煤费等能源价格的上涨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 |
|
人工成本上涨:食用菌生产,尤其是采摘环节,是劳动密集型工作。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短缺且工资逐年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
|
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
双孢蘑菇集中上市时期(尤其是传统模式的产菇旺季),市场供应量大,极易导致价格下跌,出现“菇贱伤农”的现象。 |
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 |
连作障碍导致老菇区的病虫害(如胡桃肉状菌、褐斑病、螨虫等)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加大,一旦爆发会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
生产模式的革命性转变 |
工厂化替代散户 |
环保政策压力 |
双孢蘑菇栽培后的废弃菌糠(菌渣)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环保政策收紧,要求企业对菌糠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如制作有机肥),这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技术门槛,加速了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小作坊式生产的淘汰。 |
其他食用菌品种的竞争 |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多样化,香菇、金针菇、杏鲍菇、鹿茸菇等众多品种快速发展,分流了部分消费市场和投资。消费者有了更多元的选择,投资者也更倾向于投资经济效益更高、周期更短的菌类项目。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整体来看,我国双孢蘑菇行业产量下降的本质上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调整。未来,我国双孢蘑菇行业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头部工厂化企业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产量将更趋于稳定,波动减小。同时,“提质增效”将是核心发展方向,通过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单位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并且产业链将向下游延伸,开发深加工产品、休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如即食零食、蘑菇脆片、保健品(蘑菇多糖提取)、调味品等,以提升附加值,消化产能。此外,双孢蘑菇企业可以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进行生产,产菇后的废料(菌渣)可加工成有机肥或饲料,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