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回暖 本土企业国产替代加速

一、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回暖,我国增长潜力强劲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半导体探针卡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探针卡是一种应用于半导体生产过程晶圆测试阶段的“消耗型”硬件,是半导体产业基础支撑元件,主要应用于以SoC芯片、CPU、GPU、射频芯片为代表的非存储领域以及以DRAM、NANDFlash为代表的存储领域。

2018-2021年,随着半导体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崛起,驱动半导体芯片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作为晶圆测试环节的核心耗材,半导体探针卡市场随之持续扩容。然而,2022-2023年受半导体产业周期性调整影响,市场规模增速阶段性放缓。不过,进入2024年,随着行业景气度回升及晶圆测试环节重要性凸显,全球市场已实现回暖。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25.69%。预计 2029 年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39.72 亿美元。

2018-2021年,随着半导体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崛起,驱动半导体芯片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作为晶圆测试环节的核心耗材,半导体探针卡市场随之持续扩容。然而,2022-2023年受半导体产业周期性调整影响,市场规模增速阶段性放缓。不过,进入2024年,随着行业景气度回升及晶圆测试环节重要性凸显,全球市场已实现回暖。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25.69%。预计 2029 年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39.72 亿美元。

数据来源: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观研天下整理

其中,我国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市场,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规模从1.35亿美元跃升至2.9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21.83%,接近全球同期复合增长率(11.9%)的两倍。尽管受美国技术封锁、终端需求周期性疲软等因素影响,2022-2023年,我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规模出现阶段性回调。但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景气度回升及国内半导体制造能力快速提升,2024年市场迅速回暖,规模达3.57亿美元,同比激增69.17%。预计未来,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的三重驱动下,我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并成为全球产业增长的关键引擎。得益于市场向好,目前强一半导体、和林微纳、道格特科技等多家本土探针卡企业正在加速布局。

其中,我国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市场,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规模从1.35亿美元跃升至2.9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21.83%,接近全球同期复合增长率(11.9%)的两倍。尽管受美国技术封锁、终端需求周期性疲软等因素影响,2022-2023年,我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规模出现阶段性回调。但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景气度回升及国内半导体制造能力快速提升,2024年市场迅速回暖,规模达3.57亿美元,同比激增69.17%。预计未来,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的三重驱动下,我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并成为全球产业增长的关键引擎。得益于市场向好,目前强一半导体、和林微纳、道格特科技等多家本土探针卡企业正在加速布局。

数据来源: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观研天下整理

二、MEMS探针卡是目前市场主导产品,市场份额占据60%-70%左右

从产品结构来看,半导体探针卡主要分为MEMS探针卡、垂直探针卡(VPC)和悬臂探针卡(Cantilever ProbeCard)等。其中,MEMS探针卡凭借其精密度高(可实现微米级接触)、测试效率高(单次测试时间缩短30%)、耐用性强(寿命达百万次以上)及稳定性好(温漂率低于0.1%)等优势,已成为行业主导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在60%-70%。而垂直探针卡和悬臂探针卡市场份额合计不足25%。预计至2029年,随着先进封装技术(如3DIC、Chiplet)的普及,MEMS探针卡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至72%以上,技术壁垒与市场集中度持续强化。

从产品结构来看,半导体探针卡主要分为MEMS探针卡、垂直探针卡(VPC)和悬臂探针卡(Cantilever ProbeCard)等。其中,MEMS探针卡凭借其精密度高(可实现微米级接触)、测试效率高(单次测试时间缩短30%)、耐用性强(寿命达百万次以上)及稳定性好(温漂率低于0.1%)等优势,已成为行业主导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在60%-70%。而垂直探针卡和悬臂探针卡市场份额合计不足25%。预计至2029年,随着先进封装技术(如3DIC、Chiplet)的普及,MEMS探针卡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至72%以上,技术壁垒与市场集中度持续强化。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三、全球半导体探针卡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竞争格局,美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半导体技术持续突破、芯片性能与能效指标不断进阶的当下,测试与封装环节已成为确保芯片品质与可靠性的关键环节。而作为晶圆测试的核心组件,探针卡(ProbeCard)通过微米级探针与芯片焊盘的精准接触,承担着封装前电气测试的核心任务,其性能直接决定半导体产品的良率与制造成本。因此,半导体探针卡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其技术水平和产业实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半导体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全球半导体探针卡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美日企业凭借技术壁垒与先发优势,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半导体探针卡市场CR3(前三企业市占率)达56.6%,前十大厂商(CR10)的市场份额接近80%。其中,美国FormFactor以28.4%的份额位列第一,意大利TechnoProbe(18.7%)和日本Micronics Japan(MJC)(9.5%)紧随其后,形成“美主导、意日跟随”的垄断态势。这一格局主要源于MEMS探针卡等高端产品的技术门槛,以及头部企业通过专利布局构建的护城河。

2023年全球半导体探针卡前十大厂商

排名 企业名称 所属国家
1 FormFactor 美国
2 Technoprobe 意大利
3 Micronics Japan(MJC) 日本
4 Japan Electronic Materials (JEM) 日本
5 MPI Corporation 中国台湾
6 SV Probe 日本
7 Korea Instrument 韩国
8 Will Technology 韩国
9 颖崴(WinWay) 中国台湾
10 旺矽 (MPI) 中国台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四、我国半导体探针卡本土企业崛起,国产替代加速

在我国大陆半导体探针卡市场中,国际巨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高端测试领域(如7nm以下制程、AI芯片、车规级芯片)形成技术垄断。数据显示,2023年海外厂商(如FormFactor、TechnoProbe)合计市场份额超75%,而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如消费电子芯片)的份额不足20%,高阶产品国产化率更是低于5%。

在我国大陆半导体探针卡市场中,国际巨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高端测试领域(如7nm以下制程、AI芯片、车规级芯片)形成技术垄断。数据显示,2023年海外厂商(如FormFactor、TechnoProbe)合计市场份额超75%,而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如消费电子芯片)的份额不足20%,高阶产品国产化率更是低于5%。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不过,近几年这一局面正悄然改变:我国半导体探针卡行业本土企业通过技术研发突破与产业化加速,已在MEMS探针卡、垂直探针卡等高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部分产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在高针数MEMS探针卡领域,国内厂商已经实现重大突破。强一股份已实现自主2D MEMS探针及探针卡的量产。以和林微纳为代表的企业成功推出自主研发的、针数高达4万根的MEMS探针卡,其产品在高低温、载流和寿命等关键指标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探针卡的电流载流能力性能(1000mA)和高频传输性能已经具备世界顶尖水平,能够轻松适配最新设备,并获得了国内头部芯片企业的认可和采用。

在结构设计与可靠性方面,国内厂商同样展现出创新能力。独特的探针卡结构确保了较高的连接可靠性,能够形成高度精确的针痕以实现可靠的晶圆测试。即使在175℃的严苛条件下,其MEMS探针也能形成稳定的针痕,这一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信号传输性能优化方面,苏州晶晟微纳等企业申请的“超高速探针卡”专利,通过引入引线框架结构和优化的支撑结构,使导电走线能沿倾斜表面延伸,显著优化了信号传输路径,降低了信号传输损耗,从而提高了信号传输带宽及稳定性,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超高速测试需求。

综上来看,我国半导体探针卡行业本土厂商虽起步较晚,但正迅速崛起。尽管目前全球前十大主流探针卡厂商中尚无中国大陆企业身影,但已有一批如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道格特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和林微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矽利康测试系统有限公司、苏州晶晟微纳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微针半导体等优秀领先企业,这些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努力,正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

随着我国半导体探针卡本土厂商迅速崛起,国产替代进程也在不断加速。数据显示,2023-2024年,国内新增探针卡产线超20条,其中8英寸及以上高端产线占比达40%。探针卡关键材料(如钨铜合金探针、陶瓷基板)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不足20%提升至2023年的65%左右。

在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凸显的背景下,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使得半导体探针卡国产替代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预计随着国产替代步伐的加快以及新兴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上有望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WW)

0930 定制海报(邮箱右下)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回暖 本土企业国产替代加速

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回暖 本土企业国产替代加速

我国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市场,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规模从1.35亿美元跃升至2.9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21.83%,接近全球同期复合增长率(11.9%)的两倍。

2025年11月03日
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固态变压器行业迎爆发前夜

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固态变压器行业迎爆发前夜

固态变压器远非传统变压器的简单升级,而是一场基于先进电力电子技术的革命。它集电能变换、智能控制与多能接入于一体,以其高度可控、体积小巧、功能多元的绝对优势,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智能电力枢纽”。

2025年11月01日
百亿市场迎风而起 我国半导体硅外延片行业产业链日趋完备 高端突破正当时

百亿市场迎风而起 我国半导体硅外延片行业产业链日趋完备 高端突破正当时

半导体硅外延片作为制造高性能芯片的关键基础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和工业自动化等下游市场爆发的强劲拉动下,行业正迎来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已构建起从材料、设备到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但在上游高品质衬底片和核心外延设备领域,仍面临进口依赖的挑战。

2025年11月01日
12英寸成增长核心引擎 半导体硅片行业市场规模下滑 AI算力将驱动高端需求

12英寸成增长核心引擎 半导体硅片行业市场规模下滑 AI算力将驱动高端需求

当前,半导体硅片行业正呈现出“大尺寸化”这一明确的技术主轴:12英寸硅片凭借其显著的成本与效率优势,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绝对主导,并持续驱动出货面积增长。

2025年10月31日
我国光刻胶行业:晶圆产能扩张注入强劲动力 多维度协同加速国产替代

我国光刻胶行业:晶圆产能扩张注入强劲动力 多维度协同加速国产替代

按应用领域划分,光刻胶主要包括PCB光刻胶、LCD光刻胶和半导体光刻胶三大类,其中半导体光刻胶技术壁垒最高。近年来我国光刻胶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3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24年进一步增长至110亿元以上。但行业国产化水平较低,2024年总体国产化率约25%,技术难度最大的半导体光刻胶自给率仅 8%。不过,在政策、技术

2025年10月31日
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外向型特征显著 锂电类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至主导地位

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外向型特征显著 锂电类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至主导地位

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凭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已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市场,产品远销海外并呈现显著的外向型特征。面对全球市场的增长机遇,开创电气、格力博、东成等多家电动工具本土企业积极推动国际化布局,持续拓展海外业务。同时在技术与需求驱动下,行业持续向无绳化、锂电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型。值得一提的是,锂电类电动工具渗

2025年10月31日
电动化浪潮下的核心部件增长蓝图: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市场强势扩容

电动化浪潮下的核心部件增长蓝图: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市场强势扩容

随着电动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无可争议的未来,其“核心执行器官”——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的需求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这一决定模块效能与寿命的关键部件,在汽车电动化、800V高压快充平台普及以及碳化硅半导体技术革命的三重驱动下,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与技术升级窗口。

2025年10月30日
应用开花+政策护航!我国智能传感器行业蓬勃发展 多维度发力推动国产替代

应用开花+政策护航!我国智能传感器行业蓬勃发展 多维度发力推动国产替代

智能传感器已成为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时代的核心技术与产品之一,下游应用持续拓展并呈现多点开花态势。2020-2024年,受益于智能化转型深化、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利好及应用领域拓宽,我国智能传感器行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容,在传感器市场的占比与重要性同步提升。

2025年10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