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现状:销量、渗透率不断攀升 市场进一步下沉

前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不断攀升,2020至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同时,我国新能源物流车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由2020年的2.2%上升至2024年1-11月的28.90%,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正经历显著的区域结构调整。随着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市场渗透率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物流车正加速向市场潜力更大的二、三、四和五线城市下沉。此外,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仍处于格局重塑期,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

1.多重因素推动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新能源物流车是指以非化石燃料作为主要驱动力来源的公路货运载具,是城市配送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之一。相比传统燃油物流车,新能源物流车采用电力、氢气等清洁能源,在能耗、环保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显著促进节能减排。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物流汽车行业发展受到政策、市场需求、技术等多重因素推动。

第一,在政策方面,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坚决打好工业和通信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物流车使用。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18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坚决打好工业和通信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 联合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区域达到80%。
2019年4月 交通运输部、发改委、教育部等13部门 关于加快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通知 积极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加快推动城市建成区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
2020年10月 国务院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2021年8月 商务部等9部门 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大力推广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引导物流配送企业使用新能源车辆或清洁能源车辆。
2021年12月 国务院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和港口、机场场内车辆电动化替代,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严寒地区除外)新增或更新地面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出租、公务、环卫等车辆中电动车辆比例不低于80%。
2022年5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推动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环卫等车辆电动化。
2022年7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
2022年12月 国家发改委 “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加快推动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环卫等公共领域车辆和公务用车电动化,大力提升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占比。
2023年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 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 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试点期为2023-2025 年。主要目标:车辆电动化水平大幅提高。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
2023年11月 国务院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加快提升机动车清洁化水平。重点区域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2024年1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 扩大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应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第二, 伴随着工业品、农产品、进口货物、单位与居民物品等对社会物流总需求稳步增长,社会物流总额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由2018年的283.1万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360.6万亿元;同时物流业总收入也在不断上升,2024年达到13.8万亿元,同比增长4.55%。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总收入不断增长,为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需求空间。与此同时,在“双碳”战略目标下,物流行业节能减排势在必行,进一步推高了物流行业对新能源物流车的需求。

第二, 伴随着工业品、农产品、进口货物、单位与居民物品等对社会物流总需求稳步增长,社会物流总额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由2018年的283.1万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360.6万亿元;同时物流业总收入也在不断上升,2024年达到13.8万亿元,同比增长4.55%。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总收入不断增长,为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需求空间。与此同时,在“双碳”战略目标下,物流行业节能减排势在必行,进一步推高了物流行业对新能源物流车的需求。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观研天下整理

第三, 随着“三电”等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物流车在续航、载重等方面的性能不断提升,带动下游市场对其的认可度提高。同时技术进步也带来动力电池价格下降,从2021年1.2元/kWh降至2024年0.7元/kWh,新能源物流车购置成本也随之下降,进一步利好新能源物流车普及。再加上充电、换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进一步为新能源物流车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12%;换电站保有量达到4443座,同比增长24.56%。

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观研天下整理

2.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渗透率不断攀升

在政策助力、市场需求释放、技术进步和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不断攀升,由2020年的5.8万辆上升至2024年的45.7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同时,我国新能源物流车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由2020年的2.2%上升至2024年1-11月的28.90%,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电池成本下行、利好政策持续加码、中长途干线物流电动化及海外市场拓展,预计我国新能源物流车销量和渗透率还将继续上升。

在政策助力、市场需求释放、技术进步和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不断攀升,由2020年的5.8万辆上升至2024年的45.7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同时,我国新能源物流车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由2020年的2.2%上升至2024年1-11月的28.90%,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电池成本下行、利好政策持续加码、中长途干线物流电动化及海外市场拓展,预计我国新能源物流车销量和渗透率还将继续上升。

数据来源:电车资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电车资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电车资源及其他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3.新能源物流车市场进一步下沉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正经历显著的区域结构调整。随着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市场渗透率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物流车正加速向市场潜力更大的二、三、四和五线城市下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新能源物流车市场份额均呈现缩小态势,2024年分别降至19.35%和26.25%,较2020年分别减少15.26%和12.25%;而二、三、四和五线城市市场份额均呈现扩大态势,2024年分别达到21.25%、18.30%和14.85%,合计占比超过50%。

数据来源:电车资源、观研天下整理

4.新能源物流车行业仍处于格局重塑期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仍处于格局重塑期,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2020-2021年瑞驰新能源以领先优势蝉联市场份额冠军,但2022年起被远程新能源超越后排名持续下滑,至2024年已退居第五。反观远程新能源自2022年登顶后,连续三年稳居行业龙头地位。值得关注的是上汽通用五菱的异军突起,该企业2023年前尚未进入行业前五,但凭借2024年销量同比暴增1050.23%的惊人增速,市场份额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成为年度黑马。当前,新能源物流车市场呈现头部阵营洗牌加速、新兴势力快速突围的竞争态势,行业格局仍存较大变数。

2020-2024年我国新能源物流车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企业情况(按销量计算)

排名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1 瑞驰新能源(17.51%) 瑞驰新能源(15.25%) 远程新能源(17.6%) 远程新能源(23.06%) 远程新能源(20.67%)
2 东风汽车(9.56%) 远程新能源(11.43%) 瑞驰新能源(12.36%) 开瑞新能源(9.07%) 上汽通用五菱(12.75%)
3 开瑞新能源(8.76%) 东风汽车(8.683%) 鑫源新能源(7.5%) 瑞驰新能源(8.80%) 福田汽车(6.93%)
4 南京金龙(6.79%) 开瑞新能源(6.363%) 东风汽车(7.3%) 福田汽车(7.45%) 开瑞新能源(6.76%)
5 华晨鑫源(6.03%) 广西汽车(5.55%) 开瑞新能源(7.23%) 东风汽车(6.74%) 瑞驰新能源(6.34%)

资料来源:电车资源、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汽车碳陶制动盘行业展现应用潜力 新能源车搭载率已超燃油车 国内竞争格局多元化

汽车碳陶制动盘行业展现应用潜力 新能源车搭载率已超燃油车 国内竞争格局多元化

碳陶制动盘具备轻量化、抗热衰退、寿命长特点,为智能驾驶最佳制动执行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与续航要求倒逼制动系统升级。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与高端化演进,高性能车型需求已从单一动力输出转向全维度驾控体验升级。新能源汽车提速快、车重大,对轻量化及制动安全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碳陶制动盘加速渗透。

2025年10月02日
政策驱动+出口放量 我国货车市场复苏与电动化转型双轨并行

政策驱动+出口放量 我国货车市场复苏与电动化转型双轨并行

货车,又称载货汽车,是以运输货物为主要用途的机动车,其设计和功能均围绕货物运输需求优化。货车按载重大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轻型货车、中型货车和重型货车。进入2025年以来,在“以旧换新”政策叠加出口市场的拉动下,我国货车需求回升,带动产销量同比连续增长。

2025年10月02日
破解司机短缺与成本困局 我国港口无人驾驶行业千亿蓝海市场即将启航

破解司机短缺与成本困局 我国港口无人驾驶行业千亿蓝海市场即将启航

在劳动力短缺与成本高企的重压下,传统港口的运营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无人驾驶技术在封闭、规范的港口场景中率先破冰,展现出巨大的降本增效潜力。随着港口吞吐量的稳步增长,一个由技术驱动、预计在2030年突破1300亿元的智慧港口新市场正加速成型,引领物流运输的深刻变革。

2025年09月30日
“多方势力”竞逐蓝海市场 我国汽车电池盒行业需求有望持续放量

“多方势力”竞逐蓝海市场 我国汽车电池盒行业需求有望持续放量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其产销量的持续攀升,为汽车电池盒市场提供了海量的需求(每一辆新能源汽车都需要配备一个电池盒)。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2025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

2025年09月30日
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控行业市场需求释放 800V高压平台等新技术带来新增量

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控行业市场需求释放 800V高压平台等新技术带来新增量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2024年突破千万辆大关,作为核心“神经系统”的电控系统(VCU、MCU、BMS)市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规模已超800亿元。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控行业的强劲动力,一方面源于汽车智能化浪潮对电控需求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得益于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器件等新技术带来的升级换代机遇。

2025年09月26日
从“退守”到“反攻” 以价换量见效 我国燃油车销量回暖 合资车企依旧掌握话语权

从“退守”到“反攻” 以价换量见效 我国燃油车销量回暖 合资车企依旧掌握话语权

燃油车是以燃油为动力来源的车辆类型,涵盖燃油汽车、燃油摩托车等,具有数百年发展历史。在经历2021-2024年受新能源汽车崛起和环保政策影响的下行周期后,我燃油车市场自2025年6月起呈现回暖迹象。数据显示,2025年8月,我国传统燃油汽车销量高达107.4万辆,环比增长9.5%,同比增长12.9%,传统燃油乘用车国内

2025年09月26日
我国塑料燃油箱行业:下游乘用车市场表现强劲 高压塑料燃油箱成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塑料燃油箱行业:下游乘用车市场表现强劲 高压塑料燃油箱成未来发展方向

塑料燃油箱是以树脂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制成的汽车燃油储存装置,主要应用于乘用车领域。乘用车主要是指用于载运乘客及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虽然此前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乘用车市场产销量结束增长态势进入转型期。

2025年09月23日
共生进化:迈向规模化商用的Robotaxi与激光雷达

共生进化:迈向规模化商用的Robotaxi与激光雷达

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地自动驾驶法规逐步出台,Robotaxi行业正迎来商业化的加速期。本文通过梳理激光雷达在Robotaxi领域的技术演进与应用历程,揭示两大技术领域如何相互推动、共同成长,并分析其未来大规模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2025年09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