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宇航电源是空间飞行器的“心脏”,主要由太阳电池阵、空间蓄电池、电源控制器构成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宇航电源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宇航电源是专为卫星、飞船、空间站等航天器及临近空间飞行器设计的特种电源系统,被称为空间飞行器的“心脏”。宇航电源的核心功能是为航天器及临近空间飞行器提供持续、稳定的电能供应,确保在极端太空环境下的可靠运行。
宇航电源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阵、空间蓄电池、电源控制器构成。不同航天器电源分系统中各单机价值及占比存在差异,同类航天器因应用轨道、执行任务、性能要求等不同,其电源分系统中各单机价值及占比亦有所差异。不过总体而言,太阳电池阵是价值最高的部分,通常占宇航电源系统价值的60%-80%。
宇航电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及价值占比情况
构成 | 功能作用 | 价值占比 |
太阳电池阵 | 作为维系电源系统发电单元,是卫星在宇宙空间环境下唯一长期可持续的能源获取单元,太阳电池阵利用太阳光照,通过光电转换进行发电,在卫星光照期内,为其提供电能。 | 1、通常占系统的60%-70%(不含太阳翼结构机构及SADA);2、通常占系统的70%-80%(包含太阳翼结构机构及SADA)。 |
空间蓄电池 | 作为卫星电源系统储能单元,是卫星保持在轨能源平衡与长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星在阴影期内的唯一能量来源,通过太阳电池阵为其充电、存储电能。在卫星在轨工作期间,蓄电池组为卫星单独供电或与太阳电池阵协同为卫星进行联合供电。 | 通常占系统的10%-20%。 |
电源控制器 | 作为卫星电源系统控制单元,是整个电源系统的中枢核心,也是卫星整个供配电链路上的关键单机,为卫星建立稳定可靠的母线电压。卫星的太阳电池阵产生的电能通过电源控制器进行电能的控制与传输,向卫星平台与载荷进行供电。蓄电池组的充放电也通过电源控制器进行控制与传输。 | 通常占系统的10%-20%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我国航天事业持续蓬勃发展,给宇航电源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
1、我国航天活动持续活跃,成为全球航天发展核心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航天活动持续活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如“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成功发射与返回,空间站科研成果丰硕;“嫦娥六号”完成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成为了全球航天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68次,在全球共实施263次发射任务中,占比26%,仅次于美国(60%);发射航天器285颗,同比增长28.96%。根据《中国航天报》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再创新高,达到35次,超过去年同期(30次),同比增长16.7%,发射航天器(入轨)数量152颗,同比增长92.4%,预计全年发射次数、发射航天器数量有望再上新台阶。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中国航天报》,观研天下整理
2、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活动日益活跃,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自2024年首次将商业航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活动日益活跃,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2024年,在我国累计发射的68次火箭中,商业发射共43次,占比达到63.2%。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764.2亿元增长到2024年超过2.3万亿元,2025年或将进一步突破2.5万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从星座组网方面来看,国内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步入正轨。两大巨型星座国网星座、千帆星座分别于2020年、2023年申报1.3万颗、1.5万颗卫星,于2024年开始正式组网。到2024年底,国内这两大巨型低轨卫星星座分别完成前三批和第一批组网,在轨卫星数量分别达到54颗和10颗。截至2025年8月末,国网星座已成功发射3颗高轨、10组低轨组网卫星,2025年7月以来更是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6次高频组网发射;千帆星座也已实现了5次一箭18星的发射,卫星发射总数量达到了90颗。此外,“鸿鹄三号”等一系列计划也相继披露。总体来看,当下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已进入全面提速期。
截至2025年9月我国主要星座部署情况
运营公司 | 星座名称 | 规划数量(颗) | 发射数量(颗) | 发射计划 |
上海垣信 | 千帆星座 | 15000 | 90 | 2030年完成1.5万颗组网 |
中国星网 | 国网星座 | 12992 | 未公开披露,约100颗 | 未来5年内(至2029年)发射约10%的卫星(约1300颗),并预计在2035年完成全部组网 |
鸿擎科技 | 鸿鹄-3 | 12000 | — | 计划在2025年底前启动首批组网发射,预计在2030年前后完成全部组网 |
银河航天 | 银河Galaxy | 650 | — | — |
零重空间 | 灵鹊星座 | 378 | — | 预计2025年完成一期组网 |
国星字航 | 星时代星座 | 192 | 18 | — |
上海蔚星 | 天基互联星座 | 186 | 1 | 2024年发射技术验证星,2026年完成亚太区域组网,2023年全部组网 |
时空道宇 | 未来出行 | 168 | 21 | 一期计划部署72颗卫星,预计2025年底完成组网,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二期将扩展至264颗手机直连卫星;三期规划5676颗多媒体卫星 |
特定客户13 | 吉林一号 | 138 | 137 | 预计到2025年底前,吉林一号将实现300颗卫星在轨,具备全球天覆盖的能力,完成全部组网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从卫星制造来看,在我国卫星需求特别是小卫星制造需求迎来提速的背景下,多家传统航天以及商业航天卫星制造总装企业已经建设了批量化柔性小卫星生产产线。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我国国内卫星制造/总装产线已投产产能超过3000颗/年,在建产能超过2000颗/年。
3、我国宇航电源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航天工程和商业航天的推进,宇航电源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根据千帆星座和国网星座的申报数量及部署计划,千帆星座计划在2025/2027/2030年底星座规模达到648/1296/15000颗(ITU申报1.52万颗);国网星座按照建设规划和ITU要求,计划在2029/2035年底星座规模达到1299/12992颗。假设星座建设速度每年恒定,到2030年和2035年两大星座建设合计需求卫星约1.8万颗和2.8万颗。
同时,据《中国电子报》道,格思航天为千帆星座研发的可堆叠型平板卫星单星重约300kg。假设国网星座卫星和千帆星座卫星同样为300kg级,且不考虑卫星平台未来可能增重导致单星价格可能上涨,即单星平均造价均维持在1500万元,到2030年和2035年,仅千帆和国网两大巨型星座建设的卫星需求将合计牵引约2737亿元和4199亿元的卫星制造市场空间。
而根据资料显示,批量卫星的平台成本占比30%左右。其中电源系统占卫星平台成本的比例30%。据此测算,到2030年和2035年,仅千帆和国网两大巨型星座建设的卫星需求将合计牵引约246亿元和378亿元的卫星电源系统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的深入推进,以及商业航天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航天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宇航电源也将充分受益,并有望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及“十五五”时期迎来爆发式增长。
三、行业壁垒明显,目前国内有能力研发生产相关宇航电源产品的厂商较少
航天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对于电源产品的使用环境较为特殊,对电源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相对苛刻,而行业外部的企业或新进入企业由于缺乏相关经验,短期内难以解决太空和国防等复杂使用环境下的种种技术难题,因此进入相关行业存在较高壁垒,使得目前国内有能力研发生产相关电源产品的厂商较少。以砷化镓太阳电池阵为例,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晶硅光伏组件,砷化镓太阳电池阵具有重量轻、转化效率高、耐温性好、有效发电时间长等优点,研制难度和生产成本都更高。
目前,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科蓝天”)、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简称“811所”)、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简称“513所”)等、苏州馥昶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苏州馥昶”)、深圳市魔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魔方卫星”)、中山德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山德华”)、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深圳新源”)等是我国宇航电源市场主要企业。其中电科蓝天是国内宇航电源的核心供应商,2024年该公司在国内宇航电源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我国宇航电源市场主要企业情况
企业名称 | 简介/主要产品 |
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科蓝天”) | 电科蓝天研制的宇航电源产品贯穿中国航天发展史,是国内宇航电源的核心供应商,2024年公司宇航电源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在国内宇航电源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50%以上。资料显示,电科蓝天先后承担了“863计划”、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并为神舟系列飞船、天舟系列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实验舱、北斗导航、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探火工程、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多个国家级重点型号工程提供了优质可靠的电源产品。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811所) | 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单位,主要从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应用卫星、运载火箭、空间科学等领域电源系统及关键单机产品。主要依托载人航天、导航卫星、八院遥感卫星、风云卫星、资源卫星等平台发展电源系统产品,811所将发展重点放在国家重大工程、军方重点型号、大型民商星座等领域,属于传统航天领域的供应商之一。 |
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513所) | 主要从事卫星应用、空间信息系统与综合电子、测控与通信、电力电子、计算机应用、微电子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制,以及防务装备领域遥测加密和遥测采发、运载火箭(上面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和技术服务。主要依托航天五院内配优势,其在电能源领域的主要竞争产品为电源控制设备,具体为PCU和锂电均衡器,同时具备自主制造微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电源系统的能力。 |
苏州馥昶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以简称“苏州馥昶”) | 提供完整的卫星电源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研发服务,包括1套整星电源系统解决方案和6套单机产品苏州馥昶作为民营公司的代表,同为电源系统级配套商,目前其承制领域主要集中于功率较小的立方星平台,后期有向大功率平台扩展的趋势。目前已服务国内外超过30家卫星总体单位,为数十颗卫星提供了电源配套,在轨飞行已超过50颗 |
深圳市魔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魔方卫星”) | 主要产品为太阳电池阵产品,承接多颗卫星研制任务 |
中山德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山德华”) | 主要产品为空间太阳能电池及半导体光电器件产品 |
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深圳新源”) | 主要从事电源、电源控制器、功率变换及驱动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