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提升 价格走低下多家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锂电池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约占锂离子电池成本的10%左右。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规模不断扩大,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带来旺盛需求,带动其出货量不断攀升。目前,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中的主流产品,2024年上半年出货量占比达到83.3%。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能力和快充要求提高,市场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理论比容量的硅基负极材料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从竞争来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且随着“马太效应”凸显,其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未能被市场迅速吸收,过快的产能扩张也导致其供需失衡,加剧了市场竞争和内卷现象,导致其价格呈现下行态势,行业利润逐渐收窄。此外,随着锂电池海外建厂加速和国内负极材料市场竞争加剧,部分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也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加快“出海”步伐......

1.锂电池负极材料约占锂离子电池成本的10%,应用终端涉及新能源汽车、储能等行业

锂电池负极材料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约占锂离子电池成本的10%左右。锂电池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起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其晶体结构、粒度分布、元素含量、振实密度等指标直接决定了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首次效率、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性能。

从产业链看,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上游主要包括针状焦、石油焦、沥青、天然石墨矿、碳材料、硅材料等原材料,以及流化床、回转炉、球磨机等设备。中游为锂电池生产与供应,按所使用的活性材料的不同,其主要分为碳系材料和非碳系材料。前者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无序碳、石墨烯等负极材料;后者主要包括硅基、钛酸锂等负极材料。下游为应用领域,锂电池负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终端涉及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行业。

从产业链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上游主要包括针状焦、石油焦、沥青、天然石墨矿、碳材料、硅材料等原材料,以及流化床、回转炉、球磨机等设备。中游为锂电池生产与供应,按所使用的活性材料的不同,其主要分为碳系材料和非碳系材料。前者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无序碳、石墨烯等负极材料;后者主要包括硅基、钛酸锂等负极材料。下游为应用领域,锂电池负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终端涉及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行业。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下游需求推动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不断攀升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规模不断扩大,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带来旺盛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214.6GWh,同比增长36.87%。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规模不断扩大,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带来旺盛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214.6GWh,同比增长36.87%。

数据来源:EVTank、观研天下整理

在下游旺盛需求推动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不断上升,由2018年的20.3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71.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3.16%。进入2024年其出货量继续上升,1-9月累计达到149万吨,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24%。同时,同时,其出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由2020年的78.87%上升至2023年的94.11%,在全球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下游旺盛需求推动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不断上升,由2018年的20.3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71.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3.16%。进入2024年其出货量继续上升,1-9月累计达到149万吨,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24%。同时,同时,其出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由2020年的78.87%上升至2023年的94.11%,在全球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数据来源:EVTank、GGII、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EVTank、GGII、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锂电池负极材料主流产品,硅基负极材料应用潜力大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凭借着技术及配套供应成熟、循环性能好、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中的主流产品,2024年上半年出货量占比达到83.3%;其次为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占比约为12.2%。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能力、快充要求的提高,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更高理论比容量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已接近其上限(372mAh/g),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限制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增长。而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可达4200mAh/g,具有能量密度高、快充性能好、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等优势,能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因此其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也最值得期待的下一代锂电负极材料。不过,受制于技术及配套工艺不成熟、成本高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硅基负极材料仍处在商业化应用初期阶段,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2023年其出货量占比仅有3.4%。

我国主要锂电池负极材料对比情况

对比项目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 硅基负极材料
理论比容量 340-370mAh/g左右 310-360mAh/g左右 400-4200mAh/g左右
首次效率 >93% >93% >93%
循环寿命 一般 较好 较差
安全性 较好 较好 一般
倍率性 一般 一般 较好
优点 技术及配套工艺成熟,成本低等 技术及配套供应成熟、循环性能好、安全性高等 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高、低脱嵌锂电位、环境友好、快充性能好、资源丰富等
缺点 电解液相容性较差,膨胀较大等 能量密度低、加工性能差、倍率性能一般等 技术及配套工艺不成熟,成本高,循环寿命差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SPIR、观研天下整理

4.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提升

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且随着“马太效应”凸显,其市场份额逐渐向贝特瑞、上海杉杉等具有成本、规模、技术等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数据显示,其CR6由2022年的65%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78%。其中,贝特瑞市场份额常年位居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首位,2024年上半年约为25%。

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且随着“马太效应”凸显,其市场份额逐渐向贝特瑞、上海杉杉等具有成本、规模、技术等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数据显示,其CR6由2022年的65%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78%。其中,贝特瑞市场份额常年位居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首位,2024年上半年约为25%。

数据来源:SMM、观研天下整理

5.锂电池负极材料价格走低,行业利润逐渐收窄,部分企业加快“出海”步伐

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高景气度驱动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迎来扩能潮,2023年产能达到256万吨。由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未能被市场迅速吸收,过快的产能扩张也导致其供需失衡,加剧了市场竞争和内卷现象,导致其价格呈现下行态势。据百川盈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13日,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的参考价格约为3.24万元/吨。相较于2023年初的5.3万元/吨,已跌近四成。

随着锂电池负极材料价格走低,行业利润逐渐收窄,多家上市企业业绩承压,行业整体处于薄利,甚至微亏状态,降本增效已成为业内共识。根据Wind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A股市场内主要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上市公司共有9家。其中6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归属净利润双双下滑,包括龙头企业贝特瑞。

2024年1-9月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上市企业业绩情况

企业简称 营业收入 同比增长 归属净利润 同比增长
贝特瑞 102.7亿元 -49.44% 6.713亿元 -50.81%
杉杉股份 132.8亿元 -9.69% 2321万元 -98.07%
翔丰华 10.46亿元 -21.07% 5641万元 -37.19%
璞泰来 98.40亿元 -15.81% 12.39亿元 -23.97%
中国宝安 146.4亿元 -40.30% 3.854亿元 -43.20%
信德新材 5.655亿元 -19.40% -1464万元 -128.13%

资料来源:各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锂电池海外建厂加速和国内负极材料市场竞争加剧,部分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加快“出海”步伐。据悉,2024年7月,印尼贝特瑞年产16万吨负极材料一期(年产8万吨)项目正式投产,这也是我国锂电负极材料行业在海外投产运营的首个基地。此外,中科电气、尚太科技等企业均有出海计划。

2024年我国部分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海外布局情况

企业简称 时间 海外布局情况
中科电气 2024年4月 中科电气公司拟通过控股子公司湖南中科星城在中国香港或其他海外地区新设全资子公司间接投资设立摩洛哥项目公司实施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贝特瑞 2024年7月 印尼贝特瑞年产16万吨负极材料一期(年产8万吨)项目正式投产。
杉杉股份 2024年8月 杉杉股份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规划在芬兰建设10万吨负极产能,目前处于办理前期手续阶段。
贝特瑞 2024年8月 贝特瑞拟通过全资子公司贝特瑞地中海负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尚太科技 2024年10月 尚太科技计划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在马来西亚设立全资孙公司,并投资建设一个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项目。

资料来源:各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硫酸行业供给分析:生产以冶金烟气回收为主 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我国硫酸行业供给分析:生产以冶金烟气回收为主 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全球硫资源贸易规律基本上是从油气加工中心贸易到磷肥供给中心。由于全球约一半的硫资源用于生产磷肥,中国、摩洛哥、美国三大磷肥供给中心又是全球最主要的硫酸进口国。中东、加拿大等油气加工中心恰恰是全球硫资源最主要的出口方。

2025年04月29日
我国聚甲醛行业进入新产能集中投放期 市场呈现明显结构性矛盾

我国聚甲醛行业进入新产能集中投放期 市场呈现明显结构性矛盾

自2023年起,我国聚甲醛行业进入新产能集中投放期,产能迎来快速扩张,2024年达到76万吨,预计未来几年产能将突破百万吨。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13家聚甲醛生产企业。其中,云天化、南通宝理分别以9万吨产能并列国内第一,合计占比23.68%。近年来我国聚甲醛产能快速扩张,但新增产能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导致同质化竞争激

2025年04月24日
我国丁二烯行业:供应偏紧下进口量维持高位 国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我国丁二烯行业:供应偏紧下进口量维持高位 国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近年我国丁二烯产能不断扩张。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丁二烯产能为669.7万吨,较2023年的654.6万吨,增长了15万吨。2025年我国丁二烯产能计划新增约120万吨,按照这个数量计算2025年中国丁二烯产能预计达789万吨。目前国内丁二烯行业产能前三的企业分别是浙江石化、中海壳牌和镇海炼化,产能分别达到70万吨

2025年04月24日
合成橡胶行业:原料丁二烯成本高位运行下利润承压 下游轮胎业投资释放带来机遇

合成橡胶行业:原料丁二烯成本高位运行下利润承压 下游轮胎业投资释放带来机遇

合成橡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合成橡胶市场自1958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已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等多种产品。目前在市场需求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合成橡胶生产大国,产量保持稳步上升态势。数据显示, 2024年全年,我国合成橡胶产量

2025年04月23日
我国BDO行业正处扩能周期 但市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产品价格低位震荡

我国BDO行业正处扩能周期 但市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产品价格低位震荡

受多重因素驱动,我国BDO行业自2022年起进入快速扩能周期,产能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3月底突破500万吨。同时其产能也在持续增长。不过,在BDO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叠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2024年我国BDO行业面临着供需矛盾问题,市场价格低位震荡。

2025年04月22日
全球乙二醇供应重心正移至中国为核心东北亚区域 国内进口依赖降低 关税战影响有限

全球乙二醇供应重心正移至中国为核心东北亚区域 国内进口依赖降低 关税战影响有限

近年来,随着中国、沙特及美国等国家的新增乙二醇产能持续投入使用,全球乙二醇产能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乙二醇总产能预计将达到6190万吨,近五年其年复合增长率在8.64%。

2025年04月22日
下游覆铜板、PCB市场需求变化推动我国电子树脂行业发展 未来看好高频高速树脂

下游覆铜板、PCB市场需求变化推动我国电子树脂行业发展 未来看好高频高速树脂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覆铜板生产国。近年来随着全球覆铜板产能逐渐向国内转移,我国覆铜板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产量及消费量最高的国家。近年产量逐年稳步增长,且地位稳固。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大陆PCB覆铜板产量占比全球的70%以上,全球核心地位凸显。2019-2023年我国覆铜板产量从6.83亿平方米增长至10.2亿平方米,年

2025年04月18日
我国甲醇行业整体产能低速增长 绿色甲醇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我国甲醇行业整体产能低速增长 绿色甲醇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国甲醇产量和表观消费量逐年递增,但产量始终不能满足下游消费,进口量长期处于千万吨级,且对外依存度维持在10%以上。同时其产能整体呈现低速增长态势,2019-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1%。值得一提的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随着煤制甲醇和天然气制甲醇新增产能受限,兼具低碳环保与能源替代

2025年04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