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陶瓷作为先进陶瓷领域技术发展最成熟的类别,其下游应用呈现多元化特征
电子陶瓷是一类具有特定电学、磁学或光学性能的先进陶瓷材料。作为先进陶瓷领域内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的类别,其主要包括绝缘装置瓷、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微波介质陶瓷和离子陶瓷五大类型。从性能优势来看,电子陶瓷具备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电容量变化率可灵活调整等突出特性。凭借着这些优势,电子陶瓷在电子产业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电子电路与各类器件、部件的结构层面,其能够有效发挥支撑、固定、绝缘、封装、连接等核心功能,是保障电子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材料。
电子陶瓷分类情况
分类 | 特征 | 主要用途 |
绝缘装置陶瓷 | 具有优良的绝缘性,介电常数低,化学稳定性好 | 用于电子设备及器件的封装外壳(如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芯片封装壳、工业激光设备控制模块外壳,保护内部元件免受干扰)、集成电路基片(支撑半导体制造领域芯片电路元件、汽车电子板块车载MCU芯片元件并实现绝缘隔离)、半导体散热片(辅助消费电子笔记本电脑GPU、新能源产业储能设备功率半导体高效散热)等,适配多领域终端部件需求 |
压电陶瓷 | 可使电信号和机械信号相互转换;易于改变瓷料的组分而得到具有各种性能 | 用于光电传感器(如消费电子智能手机屏下指纹传感器、汽车电子车载环境光传感器)、激光调试器(工业激光设备激光参数调节元件、航空航天领域激光测距设备调试部件)、汽车火花塞(汽车电子板块燃油车发动机点火核心部件)、电子谐振器(通信行业无线通信终端信号频率控制元件、消费电子智能手表计时模块)等压电器件,是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终端产品不可缺少的核心元件 |
半导体陶瓷 | 存在大量的绝缘性晶界,在烧结过程中完成了晶粒的半导体化,具有丰富的微观结构,适用于敏感材料的制作,可以将光、电等物理信息转化为电信号 | 作为传感技术和敏感元器件制作的关键材料,可制作温度传感器(汽车电子车载空调温控传感器、新能源产业储能柜温度监测元件)、湿度传感器(消费电子智能加湿器感应模块、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环境湿度检测部件)、光敏传感器(通信行业光通信终端光强感应元件、国防军工领域夜视设备光控模块)等,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轨道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的终端设备 |
微波介质陶瓷 | 介电常数高,介电损耗较大 | 用于制作微波集成电路基片(5G基站信号处理模块基片、卫星通信终端电路支撑件)、小型化微波介质谐振器(智能手机射频模块、物联网网关频率筛选元件)等,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的无线通信终端、卫星接收终端等产品 |
离子陶瓷 | 能快速地传递正离子 | 用于锂电池、燃料电池、双层电容器的制作,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子工业领域。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电子陶瓷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随着近年来材料研发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电子陶瓷产品性能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电子陶瓷的应用边界也在持续拓宽,目前已广泛覆盖通信(含光通信与无线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半导体制造、工业激光、轨道交通与新能源等多个行业,展现出显著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2.汽车电子行业蓬勃发展为电子陶瓷行业带来显著的增量空间
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不断加深,叠加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我国汽车电子行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7200亿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2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08%,行业增长动能持续释放。电子陶瓷作为汽车电子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在车载系统中有着广泛且核心的应用——绝缘装置陶瓷可用于车载芯片封装外壳与电路基片,保障电路绝缘与元件稳定运行;压电陶瓷能制作车载传感器、电子谐振器,支撑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与信号频率调控;半导体陶瓷则可生产温度、湿度等敏感元件,适配车载空调、电池管理系统的精准控制需求。伴随汽车电子行业的持续壮大,其对电子陶瓷的市场需求也随之攀升,为行业带来了显著的增量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3.5G基站建设快速推进,为电子陶瓷行业带来了强劲的需求增量
电子陶瓷被称为现代通信的“基石”,其性能直接决定基站、卫星等设备的核心效能。在5G基站中,电子陶瓷有着重要的应用——微波介质陶瓷可制作基站射频模块的谐振器、滤波器,保障5G信号的高效传输与精准选频;绝缘装置陶瓷能作为基站电路基片与元件封装材料,为内部电路提供绝缘保护与结构支撑,确保基站在复杂环境下稳定工作。近年来,我国5G基站建设快速推进,为电子陶瓷行业带来了强劲的需求增量。数据显示,我国5G基站数量从2020年的71.8万个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425万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5.44%;截至2025年6月,其总数进一步提升至455万个。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等、观研天下整理
4.电子陶瓷行业高壁垒下国产化率低,政策赋能推动产业国产替代
电子陶瓷行业凭借高壁垒构建起竞争护城河,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高、客户认证严等方面。我国电子陶瓷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在核心工艺、产品一致性和高端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与日本Sakai化学、美国Ferro等国际头部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中高端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主导。2021年,我国电子陶瓷国产化率仅为23%,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电子陶瓷行业壁垒
壁垒 | 详情 | 对行业的影响 |
技术壁垒 | 多环节技术门槛高,工艺与研发难度大。需精准调配陶瓷配方,控制微米级烧结与加工精度,还需适配下游定制化需求,研发与工艺积累要求高。 | 新进入者需投入大量资金与时间攻克技术难关,短期内难以形成竞争力;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形成先发优势,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
原材料壁垒 | 高端陶瓷粉体制备及分散技术短板,原材料受制于人。陶瓷粉体是电子陶瓷性能基础,其制备技术难度大、工艺复杂。目前高端粉体市场主要由日本、美国企业主导(如日本Sakai、NCI、FujiTi等),国内对高性能粉体的进口依赖严重,国产化空间大。 | 原料供应不稳定或质量不达标会导致产品批次差异大,影响客户合作;新进入者易因原料渠道问题陷入生产困境。 |
资金壁垒 | 从前期的研发投入(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到高端专用设备的购置(如烧结炉、流延机、光刻设备等投资巨大),再到生产线的建设和维护,都需要持续且庞大的资金支持。 | 中小规模企业难以承担高额资金压力,行业呈现“资金密集型”特征,资金实力成为进入行业的重要门槛。 |
客户壁垒 | 下游大型客户(如通信设备、汽车电子企业)对供应商有严格的认证体系,认证周期长、成本高。一旦进入供应链,更换供应商风险大、成本高,因此客户粘性强。 | 新进入者难以快速获取客户资源,需长期投入资源突破客户认证壁垒;现有企业凭借稳定客户合作关系形成竞争壁垒.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为电子陶瓷国产替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例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大力推进电子陶瓷生产工艺的改进;《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支持鼓励先进陶瓷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这些政策将显著促进国内企业在工艺优化、产品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的突破,加速电子陶瓷国产化进程。
我国电子陶瓷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21年1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 重点发展高导热、电绝缘、低损耗、无铅环保的电子陶瓷元件。支持电子元器件上游电子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电池材料等电子功能材料,电子浆料等工艺与辅助材料,高端印制电路板材料等封装与装联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
2021年12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学技术部 自然资源部 |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 | 围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集成电路、信息通信、生物产业和能源产业等重点应用领域,攻克高温合金、航空轻合金材料、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化合物、先进陶瓷材料、特种分离膜以及高性能稀土磁性、催化、光功能、储氢材料等一批关键材料。 |
2022年7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 |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 以电子材料、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单晶硅、电极箔、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电子陶瓷、电子玻璃、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 |
2022年8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等四部门 | 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 | 支持鼓励高温合金、航空轻合金材料、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化合物、高性能特种钢、可降解生物材料、特种涂层、光刻胶、靶材、抛光液、光电显示材料、光纤材料、压电晶体材料、工业气体、仿生合成橡胶、人工晶体、高性能功能玻璃、先进陶瓷材料、特种分离膜以及高性能稀土磁性、催化、光功能、储氢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和产业化。 |
2022年11月 | 市场监管总局 中央网信办等十八部门 | 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 | 实施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和计量测试能力提升工程,提升稀土、石墨烯、特种合金、精细陶瓷、液态金属等质量性能,加快先进半导体材料和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标准研制,加强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发。 |
2023年12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 | 将电子陶瓷材料及部件纳入鼓励类目录。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5.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电子陶瓷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头部企业发力缩小差距
在政策持续赋能与本土企业技术攻坚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电子陶瓷国产替代进程正加速推进。以中瓷电子、昀冢科技等为代表的国产头部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等方式,不断缩小与国际厂商的差距——不仅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上实现突破,还依托本土化供应链形成价格优势,同时提供更灵活的定制化服务,逐步打破外资企业的市场垄断。
以中瓷电子为例,2020-2024年,其研发投入从10858.97万元增至28991.79万元,四年间增幅超166%,高强度研发投入为技术突破奠定坚实基础。凭借长期技术深耕与持续创新,结合对下游通信、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的精准把握,中瓷电子在电子陶瓷业务上形成显著竞争优势:
材料端,中瓷电子掌握多种陶瓷体系的知识产权,包括系列化氧化铝陶瓷和系列化氮化铝陶瓷以及与其相匹配的金属化体系;设计端,依托先进设计平台实现陶瓷外壳结构、电性能、热可靠性等多维度优化;工艺端,具备从原材料制备到流延、金属化印刷、烧结、镀金等全套多层陶瓷外壳制造技术。依托这些覆盖材料、设计、工艺的核心优势,中瓷电子不仅实现了相关产品产能与供货能力的双重保障,能快速响应市场订单需求,更在高端电子陶瓷领域的国产替代中稳步抢占份额,成为推动行业国产化进程的重要力量。(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