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黑茶行业现状分析:产销双增 进口量激增 但贸易顺差局面仍旧稳固

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也是六大茶类中唯一的后发酵茶,产地主要集中在湖南省、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陕西省等地。近年来,我国黑茶产量整体上升,由2017年的28.86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45.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其内销量和内销量也呈现整体上升态势,2023年分别同比增长3.73%和11.59%。且自2022年起,我国黑茶内销均价逐渐回升,2023年达到94.9元/千克,同比增长7.61%。此外,自进出口税则号列新增黑茶子目以来,我国黑茶出口规模始终大于进口规模,保持贸易顺差局面,且出口需求持续增加,2023年同比增长21.81%,2024继续上升,1-11月累计达到475.59吨,相较2023年1-11月同比增长34%。

1.黑茶产量及占比均提升,但其已从第二大类变为第三大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黑茶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以一定成熟的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松柴明火干燥等四大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千茶色泽、黑褐油润、滋味醇和、汤色鲜红明亮,略带松烟香的毛茶和以其原料整压成形的紧压茶的总称。其也是六大茶类中唯一的后发酵茶,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历史。我国黑茶产地主要集中在湖南省、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陕西省等地。因此按地域分布,黑茶主要分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藏茶(边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等。

近年来,得益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湖南、四川等地方政府对黑茶产业的支持,我国黑茶产量整体上升,由2017年的28.86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45.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高于高于绿茶(2.38%)、乌龙茶(3.46%)和茶叶总产量(4.9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但低于红茶(13.74%)、白茶(25.82%)等茶类。

近年来,得益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湖南、四川等地方政府对黑茶产业的支持,我国黑茶产量整体上升,由2017年的28.86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45.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高于高于绿茶(2.38%)、乌龙茶(3.46%)和茶叶总产量(4.9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但低于红茶(13.74%)、白茶(25.82%)等茶类。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2017-2023年我国六大茶类产量变化情况

茶类 2017年(万吨) 2023年(万吨) 年均复合增长率
绿茶 167.9 193.4 2.38%
黑茶 28.86 45.8 8%
红茶 22.68 49.1 13.74%
乌龙茶 27.13 33.28 3.46%
白茶 2.52 10.0 25.82%
黄茶 0.55 2.3 26.93%
总产量 249.64 333.95 4.97%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2020年之前,黑茶为我国产量第二大茶类,但在2020年,其产量略有减产,在总产量中的占比有所下降,而红茶产量稳增。这也使得红茶取代黑茶成为我国第二大量产茶类,而黑茶位居第三;此后自2021年起,黑茶产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但仍低于红茶,2023年达到13.7%,继续位居第三。

2020年之前,黑茶为我国产量第二大茶类,但在2020年,其产量略有减产,在总产量中的占比有所下降,而红茶产量稳增。这也使得红茶取代黑茶成为我国第二大量产茶类,而黑茶位居第三;此后自2021年起,黑茶产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但仍低于红茶,2023年达到13.7%,继续位居第三。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从产值来看,自2021年起我国黑茶产值逐年增长,2023年达到310.4万吨,同比增长15.58%,约占茶叶总产值的9.4%左右。

从产值来看,自2021年起我国黑茶产值逐年增长,2023年达到310.4万吨,同比增长15.58%,约占茶叶总产值的9.4%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2.黑茶量价齐升,内销均价在六大茶类中最低

黑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如茶色素(以茶褐素为主, 其次是茶黄素、茶红素)、茶多酚、多糖、咖啡碱、茶氨酸等, 这些物质的存在使得黑茶具有抗氧化、抗肥胖、软化人体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除了日常饮用外,黑茶还可以用于加工成黑茶冻干粉、黄精黑茶冻干粉、黄精黑茶酒、黑茶牙膏、黑茶面膜等黑茶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及茶文化的推广,黑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黑茶内销量整体上升,由2019年的31.86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37.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37%。其内销额也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由2015年的202.7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5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33%。尤其在2020年,我国黑茶内销额呈现大幅上升态势。主要原因是因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采茶人工等成本大幅度提升,使得黑茶价格走高,内销额大增。而在2021年随着黑茶价格回落,其内销额也出现下滑。不过,随着黑茶量价齐升,自2022年起其内销额又开始稳定增长。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黑茶内销量整体上升,由2019年的31.86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37.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37%。其内销额也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由2015年的202.7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5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33%。尤其在2020年,我国黑茶内销额呈现大幅上升态势。主要原因是因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采茶人工等成本大幅度提升,使得黑茶价格走高,内销额大增。而在2021年随着黑茶价格回落,其内销额也出现下滑。不过,随着黑茶量价齐升,自2022年起其内销额又开始稳定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从内销均价来看,在经过2021年下滑后,自2022年起,我国黑茶内销均价逐渐回升,2023年达到94.9元/千克,同比增长7.61%。值得一提的是,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内销均价最为便宜的品类,也是唯一一个内销均价没有突破100元/千克的茶类,价格相对便宜。

从内销均价来看,在经过2021年下滑后,自2022年起,我国黑茶内销均价逐渐回升,2023年达到94.9元/千克,同比增长7.61%。值得一提的是,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内销均价最为便宜的品类,也是唯一一个内销均价没有突破100元/千克的茶类,价格相对便宜。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3.黑茶出口量和净出口量持续上升

我国黑茶以内销为主,海外需求相对较少,出口规模也比较低。且在2021年之前,黑茶一直没有具体对应的进出口税则号列,开拓外销市场十分不便。但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进出口税则号列新增黑茶子目,将原来的普洱茶子目移至黑茶项下,黑茶不用再借红茶或普洱茶的税则号贴牌报关出口,这对于黑茶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品牌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自进出口税则号列新增黑茶子目以来,我国黑茶出口规模便始终大于进口规模,保持贸易顺差局面,且出口需求持续增加。具体来看,自2021年起,我国黑茶进口量虽然呈现上升态势,但始终很小,不超过8吨。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1月,我国黑茶进口量激增,攀升至7.85吨,相较2023年同比更是增长292.01%。进口额方面,在2022年黑茶进口额达到小高峰约45.62万元,随后便下降;到2024年1-11月,受进口量攀升影响进口额又再次创下历史新高约63.54万元,相较2023年同比增长131.14%。

自进出口税则号列新增黑茶子目以来,我国黑茶出口规模便始终大于进口规模,保持贸易顺差局面,且出口需求持续增加。具体来看,自2021年起,我国黑茶进口量虽然呈现上升态势,但始终很小,不超过8吨。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1月,我国黑茶进口量激增,攀升至7.85吨,相较2023年同比更是增长292.01%。进口额方面,在2022年黑茶进口额达到小高峰约45.62万元,随后便下降;到2024年1-11月,受进口量攀升影响进口额又再次创下历史新高约63.54万元,相较2023年同比增长131.14%。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出口方面,自2021年起,我国黑茶出口量不断增长,2023年达到427.29 吨,同比增长21.81%,2024年继续上升,1-11月累计达到475.59吨,相较2023年1-11月同比增长34%;出口额则呈现先降后升态势,2021年到2023年黑茶出口额逐年下降,但2024年1-11月出口额则回升至0.22亿元,相较2023年1-11月同比增长33.44%。

出口方面,自2021年起,我国黑茶出口量不断增长,2023年达到427.29 吨,同比增长21.81%,2024年继续上升,1-11月累计达到475.59吨,相较2023年1-11月同比增长34%;出口额则呈现先降后升态势,2021年到2023年黑茶出口额逐年下降,但2024年1-11月出口额则回升至0.22亿元,相较2023年1-11月同比增长33.44%。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进出口差来看,自2021年起,我国黑茶净出口量也在逐年递增,2024年1-11月达到467.74万吨,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24.64%;贸易顺差额则呈现先降后升态势,2024年1-11月达到0.21亿元,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23.81%。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扩种成果显著 中国为大豆主产国 但庞大需求使净进口格局凸显 国产以食用加工为主

扩种成果显著 中国为大豆主产国 但庞大需求使净进口格局凸显 国产以食用加工为主

农民种植意愿提高、供给侧改革及大豆扩种计划推进下,我国大豆扩种成果显著,大豆成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类作物。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国现为全球第四大生产国,其中东北三省得益于黑土地优势,大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超60%。

2025年05月03日
供需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小麦加工行业持续扩容 政策将推动产业链升级发展

供需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小麦加工行业持续扩容 政策将推动产业链升级发展

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是影响小麦加工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小麦种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我国小麦产量已稳居全球第一,单产水平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为小麦加工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小麦消费基础良好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我国小麦加工需求及供给规模呈现增长态势,行业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2025年05月02日
肉牛行业:供给能力提高但仍存一定进口依赖 政策或缓解养殖压力 牛肉价格有望回升

肉牛行业:供给能力提高但仍存一定进口依赖 政策或缓解养殖压力 牛肉价格有望回升

国内肉牛养殖效率提升,肉牛存栏量、出栏量、牛肉产量均持续增长。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南、西北四大优势肉牛产区,近年产业呈现由原来的中原优势区逐步向东北、西北和西南优势区转移趋势。

2025年05月01日
我国工业饲料行业发展现状:总产量下滑 多家上市企业“营降利增”

我国工业饲料行业发展现状:总产量下滑 多家上市企业“营降利增”

2024年我国工业饲料总产量小幅回落2.05%至3亿吨以上,连续13年全球第一。其已形成猪、禽、反刍、水产及宠物饲料的多元产品矩阵,其中猪饲料仍居主导地位;宠物饲料作为新兴增长极表现亮眼,但产量在工业饲料市场中的占比还不足1%,未来成长潜力巨大。2024年玉米和豆粕价格整体走低,带动工业饲料价格同步下调。虽然原材料与工

2025年04月28日
我国宠物食品稳居宠物经济第一大细分市场 行业集中度较低但国产崛起趋势明朗

我国宠物食品稳居宠物经济第一大细分市场 行业集中度较低但国产崛起趋势明朗

宠物食品是当前我国宠物经济中最大细分市场。有数据显示,2024年在我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为3626亿元。其中宠物食品市场规模1668亿元,占比约48%,远高于宠物医疗(占比27%)、宠物用品(占比15%)等市场。

2025年04月18日
我国蛋氨酸行业市场高度集中 贸易逆差已为转顺差 且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蛋氨酸行业市场高度集中 贸易逆差已为转顺差 且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蛋氨酸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2010年重庆紫光万吨级项目落地打破完全依赖进口局面,其后产能不断增加;其产量十年间以37.09%年均增速激增,由2013年2.5万吨攀升至2023年58.62万吨。我国蛋氨酸行业因技术复杂、投资大、环保严等形成高壁垒,生产企业少且市场高度集中。此外,近年来我国蛋氨酸进口量逐渐下滑,而

2025年04月17日
我国奶牛养殖正向规模化发展 行业进入去产能周期 牧场利润承压 市场趋向集中

我国奶牛养殖正向规模化发展 行业进入去产能周期 牧场利润承压 市场趋向集中

奶牛养殖业是指专门从事奶牛饲养、繁育、管理,以生产牛奶及其相关产品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其中饲料是奶牛养殖的最大支出,占总成本的60-70%。随着规模化养殖模式的推广和普及,我国奶牛养殖规模扩大,奶牛单产量快速增长。2024年以来,随着原奶供给过剩问题突显,生鲜乳均价大幅下跌,同时,牧场牛奶全年平均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牧

2025年04月14日
企业将继续盈利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原材料端价格下降 产能出现增加态势

企业将继续盈利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原材料端价格下降 产能出现增加态势

回顾2024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原材料端价格下降,养殖场户保持谨慎和理性,全国能繁育母猪存栏量维持在合理区域,生猪价格持续环比下降,行业头部企业仍然将保持盈利。整体来看,2024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盈利,快速提振养殖端的信心,生猪养殖产能已出现增加的态势。

2025年04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