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团餐行业现状分析 市场规模增长快速 净利润有待提高

一、团餐市场规模

团餐指客户消费不以店堂为主,而供应商以团体形式,以上门服务为主。客户团体通过协约同服务商约定,按照一定的服务标准和模式提供定量的餐饮产品和与之配套的现场服务。

团餐市场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与企业、学校等单位业务关联密切,行业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较小。尤其是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团餐需求大幅上升,凸显出团餐的“刚需属性”。团餐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优于全餐饮行业,团餐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快于全餐饮行业。

根据数据,2022年我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为4.39万亿元,较上年同比下降6.49%;我国团餐行业市场规模为1.98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1.86%。

根据数据,2022年我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为4.39万亿元,较上年同比下降6.49%;我国团餐行业市场规模为1.98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1.8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团餐市场规模占餐饮市场规模的比重

团餐在餐饮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团餐市场规模占餐饮行业市场规模的比重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7-2022年我国团餐市场规模占餐饮行业市场规模的比重由30%提升至45.1%。

团餐在餐饮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团餐市场规模占餐饮行业市场规模的比重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7-2022年我国团餐市场规模占餐饮行业市场规模的比重由30%提升至45.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团餐分类及客群结构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团餐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我国团餐主要分为政策化团餐、市场化团餐和传统福利化团餐三大类。政策化团餐以学校为主,受政府高度重视,是份额巨大的团餐市场。市场化团餐由企业、会议、活动等类型团餐组成,面向客群为大型企业、工厂等单位。传统福利化团餐由事业单位、机关单位、部队等团餐类组成,具有一定福利性质,收入高利润低,增长基本稳定。

团餐分类

类别 简介
政策化团餐 以学校为主,注重营养搭配,政府高度重视校内团餐营养,学校团餐是保证中国人才后备军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团餐市场是份额巨大的团餐市场
市场化团餐 由企业、会议、活动等美型团餐组成,面向客群为大型企业、工厂等单位。
传统福利化团餐 由事业单位、机关单位、郝队等团餐类型组成。部队相较于其他类团餐服务管理流程多,包括野外工厂、军事调练等供应问题。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团餐行业竞争

我国团餐行业分散,2021年团餐企业总体营收占餐饮百强企业总营收的比重仅为27.1%。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团餐行业的发展形势与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息息相关。我国团餐头部企业多分布在安徽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等经济相对发达、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地方。团餐企业跨区域存壁垒,包括资源、文化、口味,需要有足够强的规模优势、供应链优势、管理优势,当前难度仍较大;另一方面,地方小企业有资源,能盈利,盘踞地方但不向外扩张。

我国团餐行业分散,2021年团餐企业总体营收占餐饮百强企业总营收的比重仅为27.1%。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团餐行业的发展形势与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息息相关。我国团餐头部企业多分布在安徽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等经济相对发达、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地方。团餐企业跨区域存壁垒,包括资源、文化、口味,需要有足够强的规模优势、供应链优势、管理优势,当前难度仍较大;另一方面,地方小企业有资源,能盈利,盘踞地方但不向外扩张。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团餐行业瓶颈

我国团餐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为:团餐需求端通常会控制团餐企业毛利上限,这使得企业经营呈现高成本、低利润的情况。根据数据,团餐平均净利率5-6%,盈利低于社会餐饮(净利率9%)。

随着团餐行业进一步增长和市场竞争加剧,降低成本将成为团餐企业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与突破方向。餐饮企业未来可通过直接对接供应链企业,减少食材中间流转环节,从而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同时采用信息化技术(例如自动化技术、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系统、自提专柜等)应用管理,可以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随着团餐行业进一步增长和市场竞争加剧,降低成本将成为团餐企业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与突破方向。餐饮企业未来可通过直接对接供应链企业,减少食材中间流转环节,从而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同时采用信息化技术(例如自动化技术、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系统、自提专柜等)应用管理,可以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双孢蘑菇行业“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深加工与工厂化成破局关键

我国双孢蘑菇行业“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深加工与工厂化成破局关键

2023年,我国双孢蘑菇行业日产量降至916.7吨,延续了下降趋势。在这场结构性调整中,龙头企业众兴菌业以39%的产能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标志着行业集中度正快速提升。产量下降并非简单的市场萎缩,而是生产成本、产业模式、环保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调整。展望未来,我国双孢蘑菇行业的发展焦点已从追求规模转向价值提

2025年09月20日
我国西餐行业连锁化进程加快 高端市场生存空间不断收窄

我国西餐行业连锁化进程加快 高端市场生存空间不断收窄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西餐逐渐被广大人们群众所接受,市场不断扩大,在餐饮市场中占比不断提升。到目前,西餐已成为我国餐饮行业中重要的细分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在我国餐饮市场中,中餐(含正餐、休闲餐及快餐)占比约70%,西餐及其他非中式餐饮占比约30%。

2025年09月06日
从外卖平台补贴战分析我国餐饮行业现状 供应链成市场竞争分水岭

从外卖平台补贴战分析我国餐饮行业现状 供应链成市场竞争分水岭

进入2025年,各大外卖平台掀起补贴战,为餐饮行业带来巨大流量红利,或将进一步促进持续复苏。4月初,京东外卖上线百亿补贴;5月,饿了么也以“超百亿补贴”入局,而新推出的淘宝闪购,以淘系庞大的资源持续加码补贴,拿出500亿投入冲量,闪电战变成了持久战。

2025年08月26日
“红海”中寻增量空间 我国民宿行业投融资规模再创新高 乡村市场发展潜力大

“红海”中寻增量空间 我国民宿行业投融资规模再创新高 乡村市场发展潜力大

在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相关政策大力扶持的背景下,中国民宿行业迎来关键发展节点,市场规模超过百亿。这也吸引诸多企业入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且同质化严重,导致民宿平均房价与收益呈现“降温”状态。

2025年07月29日
成本飙升、客源减少……我国酒楼行业或将洗牌 多家品牌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成本飙升、客源减少……我国酒楼行业或将洗牌 多家品牌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近年来,我国餐饮消费逐步恢复,但份额占比约20%-25%的酒楼行业因依赖宴请、聚餐场景,复苏速度慢于快餐、茶饮等业态,甚至部分酒楼出现业绩不佳而停业情况,如2025年2月竹溪荔湖酒家宣布当月14日正式停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有成本飙升、收入下降、客源减少等等。不过,近几年,越来越多酒楼品牌积极求变,探索转型之路,比如通过

2025年05月23日
我国西式快餐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头部企业加快拓店步伐

我国西式快餐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头部企业加快拓店步伐

西式快餐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当时以肯德基、麦当劳为首的西式快餐连锁品牌率先进入内地市场,且凭借着“洋气”“高端”等品牌形象大受欢迎,引领了这一品类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西式快餐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千亿级。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西式快餐市场规模达2975亿元,同比增长11.0%,预计2027年市场

2025年05月14日
“寒潮”涌动!我国连锁餐饮行业冰火两重天 子品牌、出海、下沉成企业发展重点

“寒潮”涌动!我国连锁餐饮行业冰火两重天 子品牌、出海、下沉成企业发展重点

近几年,在国家餐饮消费券拉动下,我国餐饮收入持续上升,连锁化率已经增长到23%。然而,在市场火热的背后,我国连锁餐饮行业“寒潮”涌动,如头部企业利润下滑、价格两级分化、加盟商相继跑路、投融资市场降温、新店拓展节奏放缓等等。不过,连锁餐饮企业也没有懈怠,开始试图开辟新的增长路径,出海、开发子品牌等成为各大连锁餐企的关键策

2025年05月14日
供需失衡 我国酒店行业呈现“量增利减”局面 锦江、亚朵继续扩张

供需失衡 我国酒店行业呈现“量增利减”局面 锦江、亚朵继续扩张

疫情政策放开后,各地大力推行促进消费的相关措施,使经济逐渐回到正轨,旅游市场持续回暖,带动我国酒店行业供给端与旅游需求端均呈两位数增长,但“量增利减”的数据反差反映出市场遇冷,这也折射出行业正在遭受“内卷困境”。然而,很多酒店品牌继续选择门店扩张,甚至瞄准下沉市场来试图寻找新增量,但各种问题也随之涌现。

2025年05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