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冻虾仁行业分析:世界水产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 现有市场竞争激烈

一、行业基本概述

冻虾仁是经原料新鲜虾的挑选验收或冻虾解冻、清洗、消毒、去头剥壳、去肠腺、分级、速冻、包冰、包装、金属探测、装箱和冻藏等工序完成。如是冻熟虾仁,在上述清洗工序后需增加蒸煮和冷却两个工序。依据虾生长水域不同,分成淡水虾仁、海水虾仁。

冻虾仁的品质取决于原料虾的新鲜度、冻结工艺等条件,速冻虾仁具有较好的品质。长期以来,采用冻虾仁表面涂上一层冰也叫“虾保鲜冰”的包冰衣方法来防止虾仁的脱水和氧化,我国水产行业推荐标准《冻熟对虾》(SC/T 3120-2012)规定,包冰量不得超过20%。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冻虾仁市场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战略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冻虾仁传统上是虾仁砖、虾仁冻块形式,即虾仁装盘后加适量水后冻结而成;现在主要通过隧道或流态化冻结方式实现单体冻结得到粒状包装产品。

二、行业供需规模情况

1、供应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虾养殖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养殖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虾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2022年中国虾产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到2022年中国虾产量达到666.83万吨,同比上升2.78%。

我国是世界上虾养殖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养殖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虾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2022年中国虾产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到2022年中国虾产量达到666.83万吨,同比上升2.7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虾按出产来源不同,分为海水虾和淡水虾两种。根据是否为养殖又可以将海水虾和淡水虾分为海水捕捞虾、海水养殖虾、淡水捕捞虾和淡水养殖虾四种。其中,淡水养殖虾产量最高,2022年占总产量的比重为55.20%。淡水捕捞虾产量最低,占总产量的比重为2.05%。

虾按出产来源不同,分为海水虾和淡水虾两种。根据是否为养殖又可以将海水虾和淡水虾分为海水捕捞虾、海水养殖虾、淡水捕捞虾和淡水养殖虾四种。其中,淡水养殖虾产量最高,2022年占总产量的比重为55.20%。淡水捕捞虾产量最低,占总产量的比重为2.0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近年来随着下游水产品加工、餐饮消费需求增加,使得我国冻虾仁行业快速发展,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达到196.76万吨。

近年来随着下游水产品加工、餐饮消费需求增加,使得我国冻虾仁行业快速发展,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达到196.76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需求规模

虾由于蛋白质、钙含量高,易消化吸收,相对陆生动物蛋白更加绿色、健康,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青睐。随着居民饮食更加多样化,冻虾仁行业需求保持稳定增长。随着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高蛋白水产品的需求量将逐年递增,因此国内冻虾仁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世界水产行业的转移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随着世界对水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水产养殖规模及水产加工不断增大,并逐渐发展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贸易量逐年增加。冻虾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贸易量亦高速增长。

截止2022年,我国冻虾仁销量达到191.47万吨。

截止2022年,我国冻虾仁销量达到191.47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供需平衡分析

我国是虾养殖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虾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虾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进而推动我国冻虾仁的市场供应,从数据来看,除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近年来我国冻虾仁供需均保持稳定,且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冻虾仁产量为196.76万吨,销量为191.47万吨。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虾的消费量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未来我国冻虾仁供需规模将不断扩大,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和出口国。

我国是虾养殖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虾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虾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进而推动我国冻虾仁的市场供应,从数据来看,除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近年来我国冻虾仁供需均保持稳定,且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冻虾仁产量为196.76万吨,销量为191.47万吨。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虾的消费量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未来我国冻虾仁供需规模将不断扩大,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和出口国。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者对冻虾仁数量、种类和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冻虾仁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冻虾仁行业壁垒相对较低,市场化程度高,行业竞争格局高度分散,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分散广,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现有市场参与者之间竞争激烈。

从参与者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国内冻虾仁行业参与者既有大型专业化的连锁零售商,也有传统商超、小摊位批发商、个体经营者,此外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等亦争相入局,因此竞争格局高度分散,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2022年中国冻虾仁行业部分品牌情况

1

2

3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WWT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脐橙行业:赣南是全国供给端核心区 “互联网+”将打开发展新时代

我国脐橙行业:赣南是全国供给端核心区 “互联网+”将打开发展新时代

近年来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特别是果品种植发展提出支持措施,为脐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我国脐橙行业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与产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脐橙收获面积约为431万亩,同比增长2.1%;产量约为371.1万吨,同比增长4.7%。

2024年04月23日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未来行业对外贸易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未来行业对外贸易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近年来,受西瓜种植面积影响,我国西瓜产量也呈现波动变化的态势,但产量保持在6100万吨以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西瓜产量达到6302.31万吨,同比增长2.25%。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2022年占据全球产量的60%左右。

2024年04月16日
我国玉米行业:种植面积与产量均有所增长 饲料及工业用途是主要应用方向

我国玉米行业:种植面积与产量均有所增长 饲料及工业用途是主要应用方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66328.35万亩(约合6.63亿亩),同比较2022年增加了2.67%。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已连续3年保持在6.5亿亩左右。

2024年04月15日
我国梨行业: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产销量整体增长

我国梨行业: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产销量整体增长

虽然梨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但近年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品种的优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单产水平的提升(截至2022年,共培育梨新品种62个,研发新模式12套,新技术75项),带动我国梨产量波动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梨产量达到1926.53万吨,同比增长2.06%。

2024年04月11日
我国绿茶行业产业链分析:中游产销增长逐渐放缓 下游新茶饮等发展正带动消费

我国绿茶行业产业链分析:中游产销增长逐渐放缓 下游新茶饮等发展正带动消费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茶叶产地遍及中国广大地区。近年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茶园面积已超5000万亩(约为5089.07万亩),较2021年增加了127.31万亩,同比增长了2.57%。

2024年04月10日
我国蓝莓行业方兴未艾 产量日趋提高 消费市场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蓝莓行业方兴未艾 产量日趋提高 消费市场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从地区来看,我国蓝莓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多个省份,其中以贵州、辽宁、山东、云南、四川等地较为集中。其中随着蓝莓早熟品种的引进种植,目前云南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优势的蓝莓主产区。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云南蓝莓种植面积17.6万亩,产量10.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0%,成为国内蓝莓鲜果产量第一省。

2024年04月10日
我国柑橘行业产销双双稳步增长 数字化、精品化、绿色防控等成发展趋势

我国柑橘行业产销双双稳步增长 数字化、精品化、绿色防控等成发展趋势

其中2022年四川、江西、广东、广西及湖北的柑橘产业实现的农业产值依次排名全国前五,且其在全国柑橘产业实现的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均在10%以上。其中四川柑橘产业实现农业产值达到33.9亿元,在全国柑橘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排名第一,约为16.81%。

2024年04月09日
小草莓“大产业”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草莓生产国和消费国

小草莓“大产业”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草莓生产国和消费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草莓生产国,近年来我国草莓产业快速发展,草莓种植面积呈波动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12-2022年我国草莓种植面积由123.9万亩增加至221.18万亩,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6%。

2024年04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