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相关定义
智能核电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核电站进行智能化升级的技术体系,通过智能监控、巡检、设备管理等手段提升运营效率与安全性。
智能核电应用场景如下:
1. 智能运维与故障预测
(1)设备健康管理
AI分析传感器数据(温度、振动、压力等),实时监测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冷却系统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预测潜在故障(如管道泄漏、材料疲劳)减少非计划停机。
(2)数字孪生技术
构建核电站的虚拟模型,通过AI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优化维护策略和应急预案(例如中国广核集团与华为合作开发的智能运维平台)。
2. 辐射监测与安全防护
(1)智能巡检机器人
搭载AI视觉和传感器的机器人替代人工进入高辐射区域,自动识别放射性物质泄漏或设备异常(如国家电投研发的“核岛巡检机器人”)。
(2)辐射剂量预测
AI模型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史辐射分布,动态预测核电站周边区域的辐射扩散路径,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3. 核反应堆优化控制
(1)强化学习控制
AI算法优化核反应堆的功率调节和燃料棒配置,提升能量输出效率并延长燃料寿命(如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反应堆智能控制系统)。
(2)中子通量预测
深度学习模型预测中子通量分布,辅助工程师制定更精准的堆芯管理策略。
4. 核废料处理与回收
(1)AI辅助核废料分类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放射性进行智能分类。
(2)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
AI优化质子加速器参数,提升核废料嬗变效率,减少长寿命放射性的危害。
5. 人员培训与应急演练
虚拟现实(VR)+AI:构建核电站事故模拟场景,AI生成动态故障案例,训练操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全球智能核电行业市场规模与区域分布情况
目前,全球智能核电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与多领域应用拓展的关键阶段。在技术应用方面,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核电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多个国家在智能核电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核电行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全球智能核电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0至2024年,市场规模从18.14亿美元增长至68.9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9.64%,2025年上半年达到49.29亿美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在区域分布方面,全球智能核电行业市场规模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其中亚洲主导地位显著,中国为核心增长极。作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市场,中国在运、在建及核准待建核电机组总数达102台,总装机容量1.13亿千瓦,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从占比来看,截至2025年上半年亚洲地区占比达到38%,北美地区为30.60%,欧洲地区为25.7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中国智能核电行业规模现状
1、市场规模
智能核电涉及核物理、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等多学科知识,其智能化系统与软件需要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控制等先进技术,与核电专业领域知识深度结合,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解决方案,如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等。
近年随着我国核电装机量的持续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赋能下,我国智能核电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截止2024年智能核电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1.88亿元,2025年上半年约为82.79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供应规模
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2024年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较上年增长520亿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投资额约为1068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需求规模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24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为6083万千瓦,2025年上半年仍然维持6083万千瓦。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中国智能核电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1、智能建造
智能建造涵盖核电站的设计、施工和调试等环节,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模块化建造提高建造效率和质量,通过智能设备、智能网联技术等实现对核电设备的控制。随着中国核电项目的加速推进,智能建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中国智能核电建造市场规模达到73.06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智能运维
智能运维是智能核电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故障预警和运维优化。随着新建核电项目的逐步投入商业运行,核电站的运维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核电智能运维市场规模达到22.26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五、中国智能核电行业竞争情况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能核电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我国智能核电行业作为核能领域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沿方向,正经历从传统核电向智能化、自主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其竞争格局受技术积累、政策导向、产业链协同及国际合作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央企主导、民企参与、技术驱动、生态共建”的典型特征。
1、国有企业核心技术与市场主导者
中核集团作为国内核电“链长”,掌控从铀矿开采到核电运营的全产业链,旗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在智能反应堆设计、核设备健康管理领域领先。
中广核集团以“华龙一号”技术为核心,联合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打造“智慧核电生态圈”,在数字化运维、远程监控领域形成优势。
国家电投通过收购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强化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能力,重点布局核能综合利用与智能化融合。
2、民营企业细分领域突破者
科华数据为核电站提供UPS电源及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覆盖全国50%以上在运核电机组。
佳都科技通过AI视觉技术实现核电站人员行为识别与安全管控,已应用于秦山核电站等项目。
海康威视以视频监控与智能分析技术切入核电安防市场,构建“人-车-物”全要素感知体系。
3、外资企业技术合作与本地化布局
西门子、GE、罗克韦尔自动化等通过合资或技术授权方式参与中国智能核电市场,重点提供工业软件、传感器等硬件支持。法国电力集团(EDF)与中广核合作推进EPR三代核电技术智能化升级,共享全球运维数据。(WWTQ)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