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光刻胶行业国产替代有望加速,下游需求持续增长

光刻胶是利用光化学反应经曝光、显影、刻蚀等工艺将所需要的微细图形从掩模版转移到待加工基片上的图形转移介质。其中曝光是通过紫外光、电子束、准分子激光束、X 射线、离子束等曝光源的照射或辐射,从而使光刻胶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以集成电路光刻工艺为例,主要为利用曝光(light)和显影在光刻胶层(photoresist)上刻画几何图形结构,然后通过刻蚀工艺将光掩模(reticle)上的图形通过棱镜(lens)后转移到所在衬底(即硅晶圆,wafer)上;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刻胶感光后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耐蚀性的特点,将掩模板上的图形刻制到被加工表面上。

光刻胶作用原理示意图

<strong>光刻胶作用原理示意图</stron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光刻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按照化学反应原理、原材料结构及应用领域的不同,光刻胶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光刻胶类别

光刻胶类别

分类名称

分类说明

按化学反应原理分类

正性光刻胶

受光照射后感光部分发生分解反应,可溶于显影液,未感光部分显影后仍然留在基底表面。

负性光刻胶

曝光后形成交联网格结构,在显影液中不可溶,未感光部分溶解。

按主要应用领域分类

PCB光刻胶

主要分为干膜光刻胶、湿膜光刻胶、光成像阻焊油墨等。

LCD光刻胶

可分为彩色光刻胶、黑色光刻胶、隔离柱光刻胶、TFT配线用光刻胶等。

半导体光刻胶

分为g线光刻胶、i线光刻胶、KrF光刻胶、ArF光刻胶、聚酰亚胺光刻胶、掩模版光刻胶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一、光刻胶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国产替代有较大空间

光刻胶所在产业链覆盖范围十分广泛,从上游基础化工材料行业、精细化学品行业到中游光刻胶制备,到下游PCB、面板、半导体产业,再到电子等应用终端。光刻胶作为微电子领域微细图形加工核心上游材料,占据电子材料至高点。

光刻胶产业链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1、上游核心原材料较为依赖进口

我国半导体光刻胶的上游核心原材料仍被国外厂商垄断。半导体光刻胶树脂通常为电子级树脂,目前我国半导体光刻胶树脂特别是高端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如KrF光刻胶所用的聚对羟基苯乙烯类树脂,国内厂商较少供应生产该类树脂的单体,同时树脂本身的合成工艺也具有较大难度;ArF树脂定制化程度较高,国际市场上仅能买到部分标准款树脂,无法买到高端的ArF树脂。另外,由于高端光酸的合成和纯化难度较大,国内的光酸厂商在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仍与国外存在差距,目前国内主要的光刻胶公司大多还是使用进口的光酸。

2、中游制造存工艺、设备壁垒,下游客户导入意愿较低&验证周期长

除上游原材料壁垒外,半导体光刻胶国产化还具有配方、设备、客户验证等多重壁垒。

光刻胶壁垒分析

壁垒 主要内容
配方壁垒 配方是光刻胶的核心技术。各厂商的配方难以通过分析市场上的成品来获得。为实现与已有供应商产品的性能和参数的完全匹配,光刻胶厂商首先需要对成百上千个树脂、光酸和添加剂进行排列组合,其次还要不断对各成分的比例进行调整,以实现和现有产品关键参数的完全匹配,这需要足够的研发资源、经验积累。
配套光刻机 光刻胶需要通过相应的光刻机进行测试和调整,目前国际光刻机龙头厂商所在地区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国产光刻机产品较少,且技术水准与海外龙头有较大差距,可供光刻胶厂商测试的资源较少。此外光刻机的购置和测试成本高昂,资金投入要求极高。
量产稳定性 光刻胶的稳定性对下游晶圆厂极为重要。从实验室产品到量产,每批次光刻胶产品间金属离子含量、分子量分布等都必须实现稳定一致。这其中的难点,一是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尤其是对于KrF、ArF等高端品种,其所需的单体、树脂种类较多,并且在国际市场中仅能购买到基础款,因此能否稳定获取质量合格的光刻胶树脂具有较大难度。二是在放大量产过程中金属离子的控制,由于存在环境控制效果不一样、树脂后处理产品量不同、配胶时混合速度不一样且均匀度也不一样等问题,需要更高水平的提纯技术和经验。
下游客户认证壁垒 由于光刻胶的品质会直接影响芯片性能、良率等,试错成本高,客户验证需要经过PRS(基础工艺考核)、STR(小批量试产)、MSTR(中批量试产)、RELEASE(量产)四个阶段,验证周期在两年以上;此外光刻胶厂商的原材料供应商也必须得到下游晶圆厂的认可,因此下游晶圆厂与光刻胶供应厂商的粘性较强,光刻胶产品替代验证的时间成本极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3、日美寡头垄断市场下国产替代需求紧迫

半导体产业转移与光刻机产业崛起,造就日本长期以来的光刻胶霸主地位。1960s前,半导体产业最先在欧美等国家成熟发展,同时也促成了半导体制造关键材料—光刻胶在这些国家的繁荣;1995年前美国一直保持着半导体光刻胶市场的龙头地位,特别是IBM在1980s早期就已经突破了KrF光刻胶。但由于当时市场的主流制程并非KrF,IBM的KrF光刻胶产品未能大规模量产。同时1960s起全球的半导体产业发生了由美国向日本的第一次转移,现今的日本光刻胶龙头厂商开始逐步入局。光刻胶的进步需要光刻机的配套,1986年美国半导体市场滑坡,其光刻机研发也就此停滞;而日本光刻机厂商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支撑下持续追赶,1995年东京应化成功突破了KrF光刻胶。尽管IBM早已研发成功KrF光刻胶,但此时的光刻机主导地位已转移至日本,东京应化实现了KrF光刻胶的商业化销售,并标志着日本超越美国成为了光刻胶的龙头。在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半导体产业链转移中,日本仍保留了光刻胶产业,并一直保持龙头地位至今。

多家国际光刻胶厂商已实现EUV光刻胶量产。在光刻胶品种的量产进度上,日本东京应化(TOK)、JSR、信越化学等厂商已经实现EUV光刻胶的量产。此外,2019年日本限制对韩国的EUV光刻胶出口后,韩国光刻胶厂商东进世美肯开始研发EUV光刻胶,并在2021年通过了三星电子的可靠性认证;2022年12月三星电子在其一条量产线上使用了东进半导体的EUV光刻胶产品,标志着韩国也实现了EUV光刻胶的国产化量产突破。

部分国际半导体光刻胶厂商量产进度

公司名称 国家/地区 g线/i线 KrF ArF EUV
东京应化(TOK) 日本 量产 量产 量产 量产
合成橡胶(JSR) 日本 量产 量产 量产 量产
住友化学 日本 量产 量产 量产 量产
信越化学 日本 量产 量产 量产 量产
富士胶片 日本 量产 量产 量产 量产
陶氏杜邦 美国 量产 量产 量产 -
东进世美肯 韩国 量产 量产 量产 量产
锦湖石化 韩国 量产 量产 量产 -
默克 韩国 量产 量产 量产 -
永光化工 中国台湾 量产 量产 -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日美厂商垄断半导体光刻胶市场。根据富士经济数据,2020年全球KrF光刻胶市场中,东京应化、信越化学、美国陶氏化学、JSR分别占据了31.4%、21.9%、10.9%、21%的市场份额,CR4达85%;ArF光刻胶市场则基本由日本厂商占据,前四大厂商JSR、信越化学、住友化学、东京应化分别占比25%、21.8%、16.8%、15.8%,CR4达80%。EUV光刻胶市场主要由东京应化占据一半份额,其余市场由信越化学、JSR等占据。

资料来源:富士经济,东京应化公告

资料来源:富士经济,东京应化公告

资料来源:富士经济,东京应化公告

资料来源:富士经济,东京应化公告

国内半导体光刻胶国产化率极低,供应不稳定性催化半导体光刻胶自主可控需求。目前国内实现产业化的光刻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PCB及面板领域,半导体领域特别是高端品种仍需进口。根据相关数据,目前从事半导体用光刻胶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则多以i线、g线光刻胶生产为主,2021年国内G线、I线光刻胶国产化率已达10%,KrF以上的高端光刻胶品种基本处于研发状态,国产化率仅为1%。2021年初,日本光刻胶龙头信越化学工厂遭遇地震产能受限,对国内部分晶圆厂限供/断供KrF光刻胶,即便其他国外厂商补充了部分产能,但仍存在较大缺口。此外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摩擦加剧,国内半导体产业对于关键材料自主可控的需求更加紧迫,国产光刻胶有望加速导入。

国内光刻胶行业国产化及进口替代情况

应用领域

主要品种

国产化率

国内公司

PCB光刻胶

干膜光刻胶

几乎全进口

-

湿膜及阻焊油墨

50%

容大感光、东方材料、飞凯科技、北京力拓达等

LCD光刻胶

彩色光刻胶

5%

永太科技、雅克科技、晶瑞电材等

黑色光刻胶

5%

上海新阳、江苏博砚等

TFT-LCD正性光刻胶

大部分进口

苏州瑞红、北京科华、容大感光等

半导体光刻胶

g线

10%

苏州瑞红、北京科华、容大感光等

i线

10%

KrF

1%

上海新阳、南大光电、苏州瑞红、北京科华等

ArF

1%

EUV

研发阶段

北京科华(02专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二、下游产业需求持续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PCB专用电子化学品系PCB生产制作中的必备原材料,PCB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前处理、蚀刻、棕化、化学沉铜、图形电镀、化学镍金、化学沉银、化学沉锡等众多关键工序均需要使用大量相关PCB专用电子化学品。

据统计,2022年全球PCB产值达到817亿美元。PCB行业主要受到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工业4.0等行业的拉动,当前全球PCB市场保持温和增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PCB 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领域,2022年上述两领域消费占比分别为%、%。随着5G 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新技术、新应用出现,PCB 的需求也在增加。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对科技和经济发展存在重要意义。半导体在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通信系统、光伏发电、照明应用、大功率电源转换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如计算机、移动电话、数字录音机中的核心单元都和半导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根据SEMI统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创新高,销售额增长8.9%,达到727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在2022年排名第二。2022年,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企业占据了97.8%的市场份额,其中台积电持续占据50%以上市场份额。分地区来看,中国台湾企业营收占比65%,中国大陆企业占比达11%。集微咨询预测2023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大陆企业营收占比成上升趋势,2024年预计达到12%。随着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增长,以及中国大陆不断新建的代工产能,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速将会持续超越全球增速,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材料市场地区。

资料来源:SEMI,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qm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目前来看,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全面应用,材料的生产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性资源,受到极高的重视。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乳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4.89亿元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近几年,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不断上马,而下游需求尚未有较大提升,存在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如产品市场价格继续在低位徘徊,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乙二醇行业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波动的状态,2021年受价格上涨推动,市场规模达到了1125.20亿元,随着产能扩张,2023年乙二醇市场规模940.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氟钛酸钾下游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为8.24亿元,2024年已经达到10.76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5.76亿元。

2025年10月15日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磷肥产业等的蓬勃发展,对磷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国内企业加大生产投入,提高供应能力,近年来,我国磷行业供应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我国磷行业主要产品黄磷、磷酸产量分别达到了85万吨、331万吨。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近年来,中国纯碱市场规模整体保持相对稳定,但存在一定的波动。2023年中国纯碱市场规模约为853.36亿元,较2022年増长约14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国内部分大型纯碱企业的产能释放以及下游光伏等产业需求的増长。2025年上半年受市场供给过剩影响,纯碱价格持续下滑,使得市场规模远低于往年同期。

2025年10月04日
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甲醇逐渐开启商业化落地,船舶、储氢等下游需求成为重要助推力

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甲醇逐渐开启商业化落地,船舶、储氢等下游需求成为重要助推力

在我国甲醇的下游应用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作为化工原料制烯烃、甲醇燃料和作为化工原料制甲醛,其中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橡胶、塑料和纤维等;燃料方面,甲醇可以直接使用或与其他燃料混合使用,近年来,甲醇作为燃料的需求呈显著上升趋势;甲醛用于制造胶黏剂和涂料,广泛应用在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建筑行业。

2025年10月02日
人形机器人利好聚醚醚酮(PEEK)发展,上游原材料实现自主突破

人形机器人利好聚醚醚酮(PEEK)发展,上游原材料实现自主突破

高性能聚合物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从1960年最初问世的聚酰亚胺到80年代初问世的聚醚醚酮(PEEK),欧美等各大公司先后对这类高性能聚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尽管研发出了几十个品种,但最终真正有应用价值并实现产业化的品种较少,无论在性能上还是商业价值上都处于工程塑料尖端。

2025年10月02日
技术升级+应用持续拓展,3D打印行业或将引领消费电子制造新变革

技术升级+应用持续拓展,3D打印行业或将引领消费电子制造新变革

目前金属3D打印玩家包括第一梯队的EOS、SLM Solutions、3DSystems;第二梯队的Desk top Metal、GE Additive、铂力特;第三梯队的Velo3D、DMGMori和TRUMPF。华曙高科、EPlus3D等国内玩家也在扩大市场份额。

2025年09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