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及部分省市货物运输行业相关政策 推动大宗及中长途货物运输向铁路转移

货物运输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货物运输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且运输能力及单车装载量大大,在运输的经常性和低成本性占据了优势,再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而这些都是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我国货物运输行业相关政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货物运输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些年来,为了促进货物运输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我国货物运输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12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建立健全行业系统安全风险和重点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强化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全网络监测预警。

20213月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

加快推动铁路进港口、物流园区和大型工矿企业,推动大宗及中长途货物运输向铁路转移。

202110

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推进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20211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

202111

交通运输部

关于加强货车司机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

严格按照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共享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信息,合理设置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禁限行区域和时段。

202112

民航局

民航局关于促进公共航空危险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创新针对例外数量、有限数量危险品货物运输管理模式,更好地满足高端制造业个性化的危险品货物运输需求。

202112

国家铁路局

“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

深化铁路移动装备车载和地面一体化检测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推进铁路移动装备车载监测检测系统、轨旁监测检测系统的开发运用及系统融合,强化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全程安全监控与实时追踪技术研究。

20221月

国务院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

20221月

交通运输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意见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优化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限行政策。

20221月

国务院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部分省市货物运输行业相关政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货物运输行业的发展,比如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行动计划(2022-2025年)》推动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充分利用已有支线航道、铁路专用线能力,逐步将大宗货物运输转向水路或铁路运输。

 

部分省市货物运输行业相关政策

省份

发布时间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江苏省

20226月

江苏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行动计划(2022-2025年)

推动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充分利用已有支线航道、铁路专用线能力,逐步将大宗货物运输转向水路或铁路运输。

广东省

20216月

广东省数字政府省域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

结合“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设,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推动危险货物运输智慧监管,支撑交通运输市场管理和行业政策制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24月

关于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若干措施

针对货车司机、快递员等特殊岗位工作人群特点开发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积极发展货物运输保险、道路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保险等财险业务,为物流业提供风险保障。

江西省

2022年报8月

贯彻落实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大力发展智慧供应链体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进传统货物运输组织方式的改进和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整合。

重庆市

20229月

重庆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铁水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

河北省

20218月

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实施方案

推动取消除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以外的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黑龙江省

20221月

黑龙江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大宗物资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X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机场行业相关政策:强化国际航空枢纽机场洲际连接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机场行业相关政策:强化国际航空枢纽机场洲际连接能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智慧机场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2月海关总署、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等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强化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的洲际连接能力和全球辐射能力,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进一步提升枢纽型航空口岸发展能级。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大飞机行业相关政策:重点支持国产大飞机等产业链有关企业投保内贸险

我国及部分省市大飞机行业相关政策:重点支持国产大飞机等产业链有关企业投保内贸险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大飞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大飞机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上海市中试平台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2025年09月0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铁路建设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打通进港铁路“最后一公里”

我国及部分省市铁路建设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打通进港铁路“最后一公里”

为了进一步推动铁路建设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打通进港铁路“最后一公里”,发展融合各种运输方式的集疏运体系,提升设施联通水平。

2025年08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公路建设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建设数字赋能的智慧公路

我国及部分省市公路建设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建设数字赋能的智慧公路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公路建设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公路建设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江苏省发布的《“品质江苏”建设行动方案》。

2025年08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低空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开展低空经济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我国及部分省市低空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开展低空经济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低空经济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低空经济行业稳定发展,比如黑龙江省发布的《黑龙江省支持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江苏省发布的《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商物流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商物流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电商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电商物流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运行业相关政策:发展内河水运网络货运平台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运行业相关政策:发展内河水运网络货运平台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水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水运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口岸2025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若干措施》、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

2025年08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船舶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技术规范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船舶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技术规范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智能船舶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积极研发绿色船舶动力技术,加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技术规范体系。

2025年08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