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及部分省市食糖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增强市场应急保供能力

食用食糖的主要是白糖、红糖和冰糖三种,这三种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甜菜制作而成的食糖其主要成份也是蔗糖)。食糖的制作主要分为二大类,一是传统熬制工艺,二是现代工业化制作。

国家层面食糖行业政策

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食糖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些年,为加强食糖规范管理,我国各部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22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发布的《关于统筹做好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规划布局,聚焦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花生、牛羊、生猪、淡水养殖、天然橡胶、棉花、食糖、乳制品、种业、设施蔬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

我国食糖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文件名称

时间

发文部门

相关内容

《关于统筹做好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2-03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

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规划布局,聚焦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花生、牛羊、生猪、淡水养殖、天然橡胶、棉花、食糖、乳制品、种业、设施蔬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

《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456(农业水利类40)提案的答复摘要》

2022-07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聚焦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花生、牛羊、生猪、淡水养殖、天然橡胶、棉花、食糖、奶类、种业、设施蔬菜等重要农产品,适当兼顾其他特色农产品,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

《关于在广西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通知》

2022-01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

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稳定农户种蔗收益,服务保障国家食糖供应安全。

《关于开展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工作的通知》

2021-07

财政部办公厅

围绕重要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打造重点链和典型县。重要农产品主要针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猪肉、牛羊肉、乳制品、天然橡胶等 11 种重要农产品。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

2021-06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央储备棉花、食糖直属库仓储设施 ,适当支持 地方政府粮食储备配套的仓储物流设施、政策性粮食收购有仓容缺口区域的粮食仓储设施等。

《关于统筹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0-01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粮食、食糖、棉花储备信息系统通过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平台(简称省级平台)或中央企业管理平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2021年扩大到棉花、食糖、防汛抗旱物资等储备,2022年进一步延伸到粮食应急网点、物流、应急保障等相关企业。

《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9-05

国务院

完善中央与地方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品种和区域结构,适当扩大肉类、食糖、边销茶和地方储备中的小包装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地方层面食糖行业政策

与此同时,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对食糖的监管,如安徽发布《关于推进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到,完善省市分级储备相结合、商业代储与政府储备相结合的应急储备体系,扩大肉类、食糖、食盐等重要商品储备品种和规模,合理规划设置应急商品集散地和投放网点,增强市场应急保供能力。

各省市食糖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省市

时间

政策名称

相关内容

云南

2022-04

《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围绕稻谷、麦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食用植物油、食糖、猪肉、牛羊肉、乳制品、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完善扶持政策措施,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广西

2020-06

《关于印发广西食糖商业储备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38)

2020—2022年,当广西食糖市场价格在榨季内连续3周低于4500/吨时,由自治区糖业主管部门会同自治区财政部门拟订具体食糖商业储备工作方案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在广西2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启动食糖商业储备工作。

河北

2020-02

《关于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

保障重点生活必需品供应。强化生活物资储备特别是米面油、食盐、食糖储备监管,做好应急供应准备。

黑龙江

2013-07

《关于做好2013年粮油加工业重点企业半年报统计工作的通知》

——

广东

2016-06

《关于印发促进外贸回稳向好实施方案的通知》

落实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政策,拓展进口渠道和规模。扩大农产品、日常消费品进口,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安徽

2016-03

《关于推进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完善省市分级储备相结合、商业代储与政府储备相结合的应急储备体系,扩大肉类、食糖、食盐等重要商品储备品种和规模,合理规划设置应急商品集散地和投放网点,增强市场应急保供能力。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YZX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在线旅游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运用在线旅游平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

我国及部分省市在线旅游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运用在线旅游平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

为促进在线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鼓励各地运用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开展文化和旅游宣传营销。

2025年09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景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服务项目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景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服务项目

为促进旅游景区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等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支持非遗工坊、旅游景区等场所推出一批非遗产品和体验活动。

2025年09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银发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

我国及部分省市银发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持续完善养老金融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促进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发展银发经济 推广康养旅游产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发展银发经济 推广康养旅游产品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康养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康养旅游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

2025年08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循环经济行业相关政策: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循环经济行业相关政策: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为促进循环经济行业高质量发展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等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为促进城市更新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创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径。

2025年08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修复城市湿地,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会展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生态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以及具有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等,开发生态文化展示、体验等服务功能,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

2025年08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