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旨在系统性解决长期困扰中小学教师的不必要负担问题,推动教育教学环境持续优化,确保教师能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中。
《通知》的出台是对中央关于减轻基层负担、整治形式主义一系列部署的深化落实。自2019年中央层面提出为教师减负以来,相关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对教师减负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此次《通知》旨在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为学校和教师创造宁静、专注的育人环境。
《通知》内容聚焦关键环节,提出了三大方面的具体举措:
三大方面的具体举措
| 方面 | 具体举措 |
| 严控外部干预 | 以刚性约束为学校和教师划界,严禁强制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活动,抵御非教育教学事务过度侵扰。建立审核与清单制度,通过涉校涉师发文审核机制、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和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清单管理,从源头过滤无关任务。严禁转嫁与变相摊派,对基层困惑的各类涉师负担问题进行明确规范,如教师假期值班、社会考试监考、校园外开展活动、社会调研、教师培训等予以规范,严控借调借用教师,保障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
| 优化内部治理 | 聚焦教育系统内部,通过技术赋能与规范流程为教师松绑。推进数据共享与平台整合,升级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一网统管”“基层一表通”,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大力纠治重复填报、多头报送问题。严格管理面向教师的政务应用程序,定期清理涉师政务APP,严禁强制打卡、积分排名等,杜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健全课后服务保障,严禁随意扩大范围,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合理待遇,明确不得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硬性挂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
| 强化监督问责 | 压实主体责任,健全教师减负监测核查机制,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保持教师减负高压态势。建立立体监测网络,将减负纳入督导评估、责任督学及网络巡查范围,设立监测点和监测员队伍,并鼓励第三方参与。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建立省市县三级监督举报平台,强化“接诉即办”和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对问题频发地区下发督办单、约谈通报。推动多部门协同治理,强调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教师减负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等工作统筹推进,协同纪检监察、网信、公安等部门强化监督和舆情引导。 |
资料来源:教育部、观研天下整理
《通知》在政策层面呈现出多处创新,如下表所示:
政策创新点
| 创新点 | 相关内容 |
| 构建教师减负源头治理体系 | 聚焦“审批-监管-规范”三大环节系统施策:一是建立发文前置审核,实施减负一致性评估,变事后纠偏为事前预防。二是深化“白名单”管理,严控总量、动态更新和备案审核,“白名单”之外确需进校园的,须提级审批并依托指定平台强化闭环管理。三是规范学校管理,严禁违规签订责任状等加重基层负担行为,推动教育管理真正回归服务教育教学本位。 |
| 完善涉师活动精细管理举措 | 围绕“标准统一、程序规范、数字赋能”三大维度深化改革:一是强化量化管理,明确“白名单”事项总量、进校园活动频次、接受教育综合督导项数、承担社会考试次数等刚性指标,强化底线约束与执行可操作性。二是严格流程管控,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教师抽调借用等事项的办理权限与执行程序,明确涉师涉校事项的正面清单、倡导性指引和禁止性规定,强化例外情形审批备案要求,实现全流程规范化管控。三是建立教育数字化治理规范,推动平台整合与数据共享,重点整治强制使用、重复填报等问题。 |
| 优化教师减负协同监管机制 | 建立“问题监测-立体监督-部门协同”联动落实工作机制:一是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完善监测、发现、整改、问责工作链条。二是督促各地把教师减负纳入各级党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重点工作清单,以及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治理项目。三是指导各地发挥本地减负专项机制和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进部门协同,避免教育部门“单打独斗”。 |
资料来源:教育部、观研天下整理(xyl)
《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教师减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深化阶段,旨在通过系统性、制度性的安排,真正让校长潜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