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国家标准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系统部署工业母机领域标准化工作,旨在通过构建高水平标准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工业母机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该《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了工业母机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6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标准体系,完成不少于300项标准制修订,牵头制定不少于5项国际标准,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标准供给结构显著优化;到2030年,全面建成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减材、等材制造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材制造部分标准达到国际领先。
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涵盖基础通用、设计配套、制造装备、制造工艺、检验检测和行业应用六大层次,包括术语定义、安全环保、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先进工艺、检验检测方法以及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应用标准,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一体化标准框架。
《方案》突出四项重点任务,具体内容如下表:
四项重点任务
任务 | 相关内容 |
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 | 围绕高端数控机床、一体化压铸、精密锻造等重点方向,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急需标准制定; |
推动成系列标准制修订 | 系统推进减材、等材、增材制造等领域标准更新,提升主机产品质量; |
强化交叉融合领域标准研制 | 加快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绿色制造等新兴技术与工业母机融合的标准制定; |
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 加强国际标准转化与对外输出,推动中国标准成体系走向国际。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xyl)
为保障实施,《方案》强调加强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筹领导,发挥工业母机标准化联合工作组作用,强化节点把控与国内国际协同,并推动标准宣贯与实施反馈。
同时发布的《2025—2026年度工业母机标准立项指南》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两年标准立项的重点领域,包括复合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数控系统、先进制造工艺、关键功能部件等,突出“急需先行、系统引领、开放协同”的原则。
该《方案》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工业母机产业标准化进入系统性、高质量推进的新阶段,将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三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工业母机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