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文旅行业: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 支持旅游业恢复发展

作为为文旅企业减负纾困的重要一环,多部门近来频频部署,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形成金融支持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合力。《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地方通过深化银企对接、创新产品等方式,在降低融资成本、纾困小微主体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为行业恢复发展添劲加力。

深化银企对接 助推融资更精准

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深化银企对接成为多地工作的重中之重。

浙江省舟山市有着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一批特色鲜明、独具风情的民宿近年来也逐渐兴盛。不过,今年以来,当地的旅游民宿业受到疫情不小的影响。

“此轮疫情以来,我们组织全市金融系统开展‘助企纾困 稳进提质’大走访大对接,对以民宿为代表的文旅行业开展全覆盖走访对接。7月末,舟山市金融机构累计走访民宿主体3000余户。”中国人民银行舟山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科科长李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李岚介绍,人民银行舟山市中心支行指导全市农商银行系统设立7亿元民宿行业信贷资金,为市民宿协会提供1亿元整体授信。

全覆盖走访之外,深化银企对接,金融管理部门以及文旅管理部门还组织专场的融资对接会和向金融机构推送需求清单。

日前,2022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在广州举行,共有515个项目申报入库。无独有偶,不久前,南京举办文化金融“三送三进”品牌服务之文旅产业专场金融对接会,文旅、金融、税务等专家现场为企业“把脉”,集中为企业发放“政策工具包”,梳理金融产品服务清单、企业需求清单、文旅项目清单、市场主体清单等,方便文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

“建立健全重点旅游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星级酒店、旅行社等重点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加大信贷投入,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联合发文强调。

创新信贷产品 重点纾困小微主体

对文旅企业而言,市场主体大小不一,运营模式不尽相同,更需要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旅小微企业本身是轻资产行业,在融资时存在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疫情对文旅小微企业造成较大冲击,影响其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加剧了文旅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金融机构需要更多创新信用类贷款产品,通过信用贷款缓解文旅类小微企业贷款难题。

“疫情形势反复、客流不稳定,我日渐感受到了经营的压力。还好有了‘流水贷’这个好产品,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枸杞岛阡陌海景客栈负责人对记者说。

客栈负责人所说的“流水贷”即“流水贷-民宿行业”,正是邮储银行嵊泗县支行针对当地民宿行业推出的一款创新贷款产品。据邮储银行舟山市分行副行长胡建刚介绍,这款贷款产品以商家经营活动产生的账户交易流水为依据,给予借款人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打破了传统的担保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缺乏抵押或担保的问题。且最高额度可达100万元,最优惠利率可较一般信用贷款低0.5个百分点。

胡建刚说,自今年4月该行首笔“流水贷-民宿行业”成功落地,截至7月末,已累计授信“流水贷”160万元,累计放款超160万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获悉,其引导金融机构围绕重庆市文旅产业发展特征,创新动产质押贷款产品,推出“文旅贷”“景区收费权质押贷”“特定资产收费权支持贷”等文旅专属信贷产品和服务29种。在重庆,金融机构今年以来创新文旅类信用贷款产品或弱担保贷款产品,累计为1278户文旅企业新发放贷款71.77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及弱担保贷款35亿元,占比达49%。

多渠道发力 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着力降低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强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再贷款、再贴现以及财政贴息等政策,均在降低文旅企业融资成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贷款通过降低银行负债资金成本,推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最终实现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娄飞鹏表示。

记者从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获悉,其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充分运用支小支农再贷款政策,围绕文旅企业行业特点、客户需求和区域特色开发“再贷款+”文旅信贷产品。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7月运用再贷款4.8亿元,支持文旅企业415家,为4家文旅企业办理票据贴现1164万元。

地方出台的真金白银的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也能较大幅度的降低文旅企业的融资成本。云南提出,对文旅企业2022年新增流动资金贷款,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予以贴息,贴息利率不高于5%。陕西也提出,对文旅企业的文化旅游产业贷款,按照当年新增贷款利息的30%至50%贴息、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贴息。对成功发行公司债、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文旅企业,债券存续期内按照融资金额给予分档分段贴息。

内容转自中工网:原标题——金融纾困进行时|减负纾困 金融着力支持文旅业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3年中国五一旅游消费市场显著回升 黄金行业销售业绩亮眼

2023年中国五一旅游消费市场显著回升 黄金行业销售业绩亮眼

根据携程发布的五一出游报告显示,“五一”期间用户平均出游半径较 2022 年同期增长 25%,其中飞机出行平均距离为 1638km,达到4年来巅峰,基本恢复至 2019 年同期水平。“高铁游”出行距离同样大幅提升,用户单程平均出行 389km,恢复至 2019 年八成水平。

2023年05月12日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 有望促进环境咨询、环境监测、检测等相关行业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 有望促进环境咨询、环境监测、检测等相关行业发展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指出: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

2023年05月11日
山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修订稿)》征求意见 我国生态环境修复、有机基质原料行业有望得到关注

山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修订稿)》征求意见 我国生态环境修复、有机基质原料行业有望得到关注

山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 年,着力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争上游,干流水质超过黄河流域平均水平,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国家任务要求,流域内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2023年05月11日
近日我国环境治理产业相关动态 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环境保护与治理政策、措施

近日我国环境治理产业相关动态 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环境保护与治理政策、措施

2022 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营收总额达2.22 万亿元。2023 年,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 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 亿元、增加20 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1,091 亿元、增加99 亿元,生态环保产业需求持续释放,污染防治攻坚战、双碳战略市场有望持续增长。

2023年05月11日
以数字人民币发放工资?多地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超千亿元

以数字人民币发放工资?多地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超千亿元

4月21日,江苏省常熟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常熟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实行工资全额数字人民币发放的通知》,从5月开始对常熟市在编公务员(含参公人员)、事业人员、各级国资单位人员实行工资全额数字人民币发放。此消息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2023年04月27日
2023年一季度全国印花税同比下降32.5% 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52.8%

2023年一季度全国印花税同比下降32.5% 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52.8%

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03亿元,同比下降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4738亿元,同比增长5%。全国税收收入51707亿元,同比下降1.4%;非税收入10634亿元,同比增长10.9%。

2023年04月27日
2023年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 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2023年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 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1—3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297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6%,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3%。

2023年04月27日
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服务外包累计吸纳从业1515万人 大学及以上学历占64.7%

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服务外包累计吸纳从业1515万人 大学及以上学历占64.7%

2023年一季度,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5768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执行额39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和24.4%。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127亿元,执行额21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22.7%。

2023年04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