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革新降低制造成本,我国卫星制造行业正从“少量定制模式”向“批量生产模式”跃迁
卫星制造是指卫星的设计与制造过程,它属于卫星系统的空间段,作为通信中继站,提供网络用户与信关站之间的连接。这一过程包括设计、生产、测试、组装等多个环节,旨在制造出能够在地球或其他天体轨道上运行的人造物体,即人造卫星。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卫星制造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当前,在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卫星作为探索宇宙、服务地球的重要载体,其制造模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过去,我国卫星制造长期以“少量定制模式”为主,每一颗卫星往往因任务需求的独特性而进行单独设计、零部件定制和系统集成,不仅研发周期长、制造成本高,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航天应用需求。
但近年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与革新,制造成本逐步降低,不断推动卫星批量生产进程。例如,相控阵TR组件、芯片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90%,单星成本从数亿元降至千万元级;航天电子等企业通过智能总装线将生产周期缩短至3个月,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提升10倍以上。有数据显示,我国低轨通信卫星制造成本从早期的3000万元/颗降至当前的350万-500万元/颗。不过,部分高端卫星(如导航卫星)成本仍较高,北斗三号单星成本约13亿元人民币,这主要因技术复杂度和研发分摊费用。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当前,我国卫星制造行业正加速从“少量定制模式”向“批量生产模式”跃迁。如银河航天南通工厂采用模块化设计、智能装配机器人与数字化系统,实现年产100颗1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产线支持多模块并行总装测试,整星停放、翻转、转运一体化操作,无需切换状态,生产效率提升80%。
2025年8月4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而此次发射标志着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批量研制并承担国家重大发射任务,也是卫星制造从“少量定制”向“批量生产”模式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全国多地布局卫星超级工厂。如浙江台州工厂:年产500颗商业卫星,60余道工序一站式完成,最快28天/颗,人员需求降至30人。河南鹤壁天章基地:承担“女娲星座”110颗卫星制造任务,年产30颗满负荷运转。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1吨以下卫星,单星周期缩短80%。
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研制的在轨卫星数量由410颗增至2024年的903颗,低轨卫星由312颗增加到的771颗。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二、卫星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近年来,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卫星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卫星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从78亿元增长至11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2%。预计2025年,我国卫星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31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三、我国卫星制造业壁垒较高,市场呈现出以“国家队”为主导,商业航天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我国卫星制造业仍存在较高的行业壁垒,这些壁垒既保障了产业发展的规范性与安全性,也对新进入者提出了严格要求。从技术壁垒来看,卫星制造涉及航天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领域,核心技术如高精度姿控系统、高可靠性载荷部件等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与工程验证,短期内难以被轻易突破。
我国卫星制造业壁垒较高
|
行业壁垒 |
相关情况 |
|
|
技术壁垒 |
核心技术与工艺难突破 |
卫星制造涉及星载芯片、姿控系统、推进系统等多个高精尖领域,且需满足太空极端环境下的高可靠性要求。例如抗辐照FPGA作为卫星核心芯片,全球90%以上市场被Xilinx(现属AMD)和Microchip占据,国内紫光同芯等企业虽推出原型产品,但尚未通过在轨验证。同时,先进制造工艺门槛极高,像中国卫星拥有国内唯一的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能将单星制造成本降低35%,这种规模化、智能化的生产能力,其他企业短期内难以复制。此外,卫星组网、在轨运维等技术也需长期技术积累,中国卫星的核心研发团队平均从业年限超15年,通过多年实践沉淀才形成稳定的技术体系。 |
|
验证周期长且容错率低 |
卫星相关技术从研发到落地应用需经过多轮严苛测试,在轨验证更是关键环节。如Ka波段相控阵天线等产品,仅工程样机测试就需数年,且一旦卫星发射入轨,出现故障难以维修,对技术可靠性要求近乎苛刻。2024年国内虽有多家企业在星载元器件领域取得突破,但多数产品因缺乏在轨验证数据,难以进入主流供应链。 |
|
|
供应链壁垒 |
高端原材料与元器件依赖进口 |
卫星制造所需的高端铝锂合金、T800级以上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国内虽实现部分量产,但在极端环境稳定性、成本控制上仍不及进口产品;高精度惯导系统、亚角秒级星敏器等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不足40%,主要依赖法国Sodern等海外厂商,交货周期长达12-18个月。这些依赖不仅增加成本,还受国际出口管制影响,美国就曾将航天级FPGA等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直接制约国内卫星制造的进度。 |
|
供应链协同体系难构建 |
卫星制造产业链长,需上游原材料、元器件企业,中游整星集成企业,下游测试、发射机构的高效协同。目前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虽形成产业集群,但通用元器件本地化配套率尚未完全达标,且新兴企业难以接入现有成熟供应链。例如一颗500公斤级商业遥感卫星的原材料与核心元器件成本占比达68%,新兴企业若想搭建自主供应链,需协调大量上下游企业,难度极大。 |
|
|
资本壁垒 |
前期投入规模巨大 |
卫星制造及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海量资金。单个可重复使用火箭型号从立项到首飞平均需投入15-25亿元,卫星生产线建设、核心技术研发同样耗资不菲。中国卫星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就达18.6亿元,同比增长28%,这种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远超普通民营企业的承受能力。此外,企业还需投入资金建设测试场地、对接发射资源等,进一步抬高了资金门槛。 |
|
投资回报周期漫长 |
卫星制造业的投资回报周期普遍超过7年。低轨星座建设虽前景广阔,但需先完成数千甚至上万颗卫星的发射部署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期间需持续投入资金维护和优化。对于资本而言,长期的资金占用和不确定的市场回报,使其对中小卫星制造企业的投资极为谨慎,导致新兴企业融资难度大。 |
|
|
政策与市场准入壁垒 |
资质与审批门槛严苛 |
卫星制造与国防、太空资源利用紧密相关,行业准入受严格管控。企业不仅需取得军工生产资质、航天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等多项资质,卫星发射许可审批流程也十分复杂。目前国内四大发射场中,仅海南文昌具备高频次商业发射条件,且年均可用窗口不足60个,商业企业获取发射资源难度较大。同时,轨道和频谱资源作为稀缺战略资源,全球申报竞争激烈,我国需加快星座部署才能抢占先机,这对新进入者来说几乎没有机会。 |
|
国家队主导形成市场垄断 |
中国卫星背靠航天五院,承接了我国绝大部分小卫星制造任务,深度参与“星网工程”等国家级项目,承担北斗四期试验星等关键任务,军品订单占比稳定在35%以上。这种依托国家队的资源禀赋,使其在订单获取、技术标准制定上具备绝对优势,形成了显著的市场壁垒。民营卫星企业虽在部分细分领域发力,但难以撼动其在核心任务和主流市场的主导地位。 |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卫星制造格局日益明晰,呈现出以“国家队”为主导,商业航天企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家队”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重大工程承担经验,在高端卫星领域占据核心地位,如北斗导航卫星、高分遥感卫星等重大项目的研发制造,彰显了我国航天产业的硬核实力,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商业航天企业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现出灵活创新的优势,在低成本制造、快速迭代和特定应用场景(如遥感、物联网)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我国卫星制造行业重点企业
|
企业类型 |
企业名称 |
核心业务与特点 |
|
国家代表 |
中国卫星 |
国内卫星制造与总装的核心上市公司,在小卫星制造方面成本优势显著。 |
|
中国星网 |
中央批准的唯一一家从事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负责统筹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GW星座)的论证、建设与运营。 |
|
|
商业航天企业 |
银河航天 |
专注于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研发与星座建设,融资能力强,已成功承担国家星座卫星研制任务。 |
|
长光卫星 |
国内最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运营商。 |
|
|
天仪研究院 |
主要从事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研制。 |
|
|
国星宇航 |
业务聚焦于AI卫星互联网领域。 |
|
|
关键配套企业 |
铖昌科技 |
星载相控阵T/R芯片核心供应商,技术壁垒极高 |
|
天银机电 |
星敏感器(用于卫星姿态控制)领域的领先企业。 |
|
|
上海瀚讯 |
为“千帆星座”等低轨卫星星座提供星载通信载荷。 |
|
|
航天环宇 |
宇航级通信载荷研制能力突出,为低轨卫星星座批量交付相控阵天线。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