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相关概述
膳食纤维于 1953 年由 Hipsley 在研究妊娠毒血症时首次提出,指植物中天然存在、从植物中提取或直接合成的聚合度不小于3的碳水化合物聚合物。它可食用且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对人体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已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为第七类营养素,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六大传统营养素并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膳食纤维按照溶解性不同,可以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按照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植物性来源纤维、动物性来源纤维素、微生物纤维来源、海藻多糖类纤维、合成类纤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膳食纤维生产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提取法与化学改性法。其中物理提取法是较为传统的技术路径,通过物理研磨、筛分、离心分离等手段从植物原料中分离膳食纤维,如从小麦麸皮、燕麦麸等谷物副产物中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该方法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是目前主流工艺(占62%左右),但产品纯度与功能性相对有限,且易受原料成分波动影响。
化学改性法则是通过化学试剂(如酸、碱、酶制剂等)对天然纤维进行处理,或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制备新型膳食纤维,例如利用淀粉酶解与重排反应生产抗性糊精,通过化学聚合反应制备聚葡萄糖。化学改性法能精准调控产品的结构与性能,产出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纯度高、功能性稳定,可满足高端市场对特定生理功能的需求,但对工艺条件控制要求严格,且需配套完善的环保处理设施以应对化学试剂使用带来的问题。目前市场占比相对较小。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二、乘大健康浪潮之风,膳食纤维迎来广阔前景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膳食纤维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当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催生的大健康浪潮席卷而来,曾被“非必需”标签定义的膳食纤维,正以“第七类营养素”的身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需求端来看,膳食纤维的摄入缺口与健康需求形成强烈反差。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膳食指南,成年人每日需至少摄取25克膳食纤维;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更将成人适宜摄入量提升至25-30克/天。但《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揭示,我国居民日均摄入量仅为8-11克,且呈持续下降趋势,达到最低推荐量的人群不足5%。这一巨大缺口不仅加剧了便秘、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更与全球频发的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形成关联,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富含膳食纤维的健康饮食的追求——膳食纤维凭借促进消化、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已成为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肠道健康守护神”。
从供给端而言,跨领域应用拓展进一步打开膳食纤维的市场空间。近年随着人们对肠道健康和体重控制的日益关注,膳食纤维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保健食品领域。这一功能性成分已逐渐渗透到肉类食品加工、烘焙食品、乳制品和饮料、保健品以及婴儿食品等多个领域。多场景布局让膳食纤维从单一营养成分转变为赋能多产业的关键原料,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膳食纤维的应用领域(部分)
| 应用领域 | 应用情况 |
| 保健品 | 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其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常被用于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中。同时,它还能调节微生态平衡、润肠通便,因此也常被应用于针对便秘的保健食品中。 |
| 医疗 | 膳食纤维在医疗应用中主要用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调节血糖血脂、控制体重及辅助疾病管理。 |
| 肉类加工食品 | 膳食纤维的加入有助于保持肉制品的水分,降低热量,从而有效提升肉制品的质量。 |
| 烘焙食品 | 膳食纤维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还改善了食品的口感,提升了产品品质。其高持水性使得焙烤产品更加鲜嫩多汁,而不溶性膳食纤维如小麦麸皮则丰富了面包的口感,使其更加松软。此外,膳食纤维的黏合性也有助于改良面粉,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网格结构,抑制淀粉老化,进而提升产品的口感和质感。 |
| 饮料 | 膳食纤维类饮料如矿泉水、果汁、茶和运动饮料等,不仅能为人体补充水分,还能提供必要的膳食纤维,增强饱腹感,减少高热量物质的摄入。长期饮用此类饮料有助于显著控制体重,特别适合中青年肥胖者。另外,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加入还能使饮料中的微粒均匀分布,减少沉淀和分层现象。 |
| 乳制品 | 膳食纤维的加入满足了人们对蛋白质、维生素A、脂肪等动物性营养成分以及膳食纤维等植物性营养成分的双重需求。它不仅能改善乳品的口感和稳定性,还具有润肠通便、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血糖等多重功效。 |
| 婴儿食品 | 对于婴儿来说,断母乳后体内的双歧杆菌数量会大幅减少,这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腹泻、厌食、发育迟缓,以及营养成分利用率的降低。然而,如果在婴儿食品中加入膳食纤维,就能有效帮助婴儿建立健康的肠道微生态,增强免疫力,提高其他营养素的吸收率,并促进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综上,可以预见,在大健康浪潮的持续推动下,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化、消费认知的提升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膳食纤维产业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期,成为守护国民健康与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预计到2030年,全球膳食纤维销售收入达10.03亿美元。其中中国膳食纤维销售收入为3.07亿美元,将占全球比重30.6%。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三、产业化难度高,国内外膳食纤维行业均呈现相对集中的竞争格局
虽然近年市场不断向好,吸引了百龙创园、保龄宝、罗盖特等众多企业布局。但受限于产业化难度高,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类产品,目前尚无成套的标准化生产工艺和设备可供直接选择,国内外膳食纤维行业均呈现相对集中的竞争格局,泰莱(Tate & Lyle)等头部企业通过技术、产能和区域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在全球市场上,膳食纤维市场主要由英国泰莱(Tate & Lyle)、中国百龙创园、中国保龄宝、法国罗盖特、日本松谷化学以及美国ADM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主导。其中,英国泰莱作为国际巨头,其凭借技术优势与品牌效应,在高端市场占据核心地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与国际市场一样,中国市场同样也呈现集中化趋势,企业梯队分化显著,形成“哑铃型”结构:国际巨头如泰莱占据高端市场,而本土企业如百龙创园、保龄宝等则通过成本优势与规模化生产,在中低端市场实现突围。以百龙创园为例,其抗性糊精产品全球市占率超20%,2024年膳食纤维业务收入达6.24亿元,同比增长40.42%,在细分品类中表现尤为突出。
分析认为,目前膳食纤维行业的主要核心壁垒在于:产业化能力的形成有赖于依赖长期的工艺积累和与技术调试,领军企业的部分专利技术保护,导致新进入者难以采用先进高效的技术路径,从而在质量、成本、环保等维度缺乏竞争优势;同时下游客户存在一定合作黏性,新进入者若缺乏成本优势与客户渠道,将共同面临极高的行业壁垒。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