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占比达90%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 NGH),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0-10℃)和高压(数十倍大气压)条件下形成的白色或灰色类冰状结晶物质,它外形似冰,却遇火即燃,因此得名“可燃冰”。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其中海洋(深海)资源量占比 90%,其余10%分布在北极圈、青藏高原等陆地冻土带。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全球可燃冰开采技术路线大博弈,中国凭固态流化开采法后来居上
可燃冰是一种清洁、经济的新气源,深刻影响清洁发电、城市燃气、化工原料等多个行业。
可燃冰下游应用
应用场景 | 简介 |
清洁发电 | 作为燃气电厂的主要燃料,替代煤炭和高价进口天然气,为电力系统提供稳定、低碳的基荷电源,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 |
城市燃气 | 并入现有天然气管网,作为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户的燃料,可以有效补充国内天然气供应,平抑气价波动,保障民生和工业用能。 |
化工原料 | 甲烷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可用于大规模生产甲醇、合成氨、氢气、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化工产业链。 |
交通燃料 | 通过LNG或转化为甲醇燃料的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重型卡车、内河及远洋船舶等交通领域,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转型。 |
新兴应用 | 利用水合物分解吸热的特性,探索其在数据中心液冷、冷链物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价值最大化。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可燃冰开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当全球能源转型陷入胶着,可燃冰作为全球公认的战略性资源,已引发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资源国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一场围绕未来能源主导权的激烈竞赛。
日本是最早进行海域可燃冰试采的国家之一,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进行了两次尝试,然而由于其主要目标为砂质储层,两次试采均因严重的“出砂”问题而提前中止,未能实现长期稳定产气。
美国拥有全球领先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国家级研发计划(如Methane Hydrate R&D Program),其研究重点不仅在海洋,也在陆地冻土区,2012年曾在阿拉斯加与日本合作进行了CO₂置换法开采试验。
中国深海可燃冰资源集中在南海,根据国土资源部 2016 年数据及 2017 年有关报道,初步预测我国海域(集中在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约 800 亿吨石油当量,分布面积覆盖25 个有利区块、约 42 万平方公里。当前中国试验式开采位于南海神狐海域128平方公里范围内,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凭借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持续的研发投入,中国后来居上,不仅在2017年和2020年两次成功实施海域试采,在占全球资源量90%以上的泥质粉砂型水合物开采技术(固态流化开采法)上也取得世界性突破。中国还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化时间表,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开采。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可燃冰开采技术分类
技术 | 简介 |
降压法(Depressurization) | 这是当前最主流、最具商业化潜力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钻井抽取储层中的流体,使压力降低到水合物稳定存在的临界点以下,从而促使其分解为天然气和水。中国在南海的两次成功试采均以该方法为主。其优点是无需额外注入能量,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可能导致地层失稳,并引发“出砂”问题堵塞井筒。 |
注热法(Thermal Stimulation) | 通过向储层注入热水、蒸汽或利用电磁波进行加热,直接提升温度来分解水合物。优点是分解速度快、产气效率高;缺点是能耗巨大,经济成本高昂,在深海环境中实施难度大。 |
化学抑制剂法(Inhibitor Injection) | 向储层注入甲醇、乙二醇等化学试剂,这些试剂会破坏水合物的晶体结构,使其在原有温压条件下分解。此方法面临成本高、潜在环境污染以及试剂回收困难等挑战。 |
CO₂置换法(CO₂ Replacement) | 这是一种被寄予厚望的“一石二鸟”的未来技术。利用CO₂比甲烷更容易形成水合物的特性,向储层中注入CO₂,置换出甲烷分子。该方法既能开采天然气,又能将温室气体CO₂永久封存在海底,但目前技术尚不成熟,置换效率和长期稳定性仍是研究重点。 |
固态流化开采法(Solid Fluidization) | 这是由西南石油大学等国内机构首创的颠覆性技术,专门针对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的泥质粉砂型储层。该方法通过特殊工艺将固态水合物与沉积物一并采出,在地面或井筒内进行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法易发生的“砂堵”世界性难题,为我国可燃冰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全球可燃冰开采仍面临成本和环保压力
全球可燃冰开采呈现出典型的“技术驱动”特征,目前行业仍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和风险:
一方面,深海开采可燃冰需克服高压、低温环境,导致开采成本较高。根据2019 年新闻报道引用美国能源部数据,可燃冰开采成本平均每立方米高达200 美元(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 164 立方米的天然气),为常规天然气成熟开采技术的3-4 倍。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另一方面,可燃冰开采易引发生态与环保问题,深海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恢复周期长、生态环境脆弱,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可能破坏海底生态平衡,引发地质灾害。同时,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8 倍(在短期内可达到 80 倍),可燃冰开采过程中的甲烷大规模泄露将会加剧全球变暖,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