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创诊疗成现代医学重要发展方向,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300亿美元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微创诊疗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微创诊疗是指通过较小切口或自然腔道建立手术通道,借助硬性医用内窥镜操作手术器械,对病变部位实施手术治疗。在医疗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的大背景下,微创诊疗凭借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对比
类别 | 开放手术 | 微创手术 |
操作灵活性 | 手部操作灵活性高 | 器械简单,灵活性有限 |
操作精准度 | 依赖外科医生的技术 | 无法消除外科医生手部颤抖 |
观察模式 | 裸眼 | 二维图像/三维图像 |
可开展的手术 | 手术覆盖范围广,可进行复杂手术 | 手术覆盖范围较广,进行复杂手术有挑战 |
手术创伤 | 切口大、创伤大 | 切口小、创伤小 |
术中安全性 | 出血较多 | 出血量减少 |
手术时长 | 手术时间较长 | 手术时间缩短 |
工作量 | 学习曲线较长易疲劳 | 学习曲线较短 |
渗透率 | 普及于基层、二级及三级医院 | 普及于二级及三级医院 |
卫生经济学 | 住院时间长 |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升病床周转率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23年全球微创外科(包括硬镜、微创外科手术设备以及耗材(MISIA))市场规模为298.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微创外科市场规模将攀升至348.4亿美元,2023-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下沉市场空间释放叠加AI技术融入,我国微创诊疗将持续快速渗透
国内市场方面,在过去二十年间,国内微创诊疗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2022 年我国微创外科手术量已达到 1253 万台,预计 2025 年我国微创外科手术量将增长至 2095万台,2022-2025年CAGR 为 18.7%;至 2030 年我国微创外科手术量有望进一步增长至 3423 万台,2025-2030年CAGR 为 10.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2年我国微创手术渗透率已超15%,较2016年提升8个百分点。受益于下沉市场释放增量空间及AI技术赋能,我国微创手术将持续快速渗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下沉市场方面,2020年国内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微创外科手术渗透率相对较高,达14.1%、11.4%,而其他医院微创外科手术渗透率仅为3.4%。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分级诊断政策的逐步推进,县域医疗机构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疾病诊疗任务,分级诊疗政策在推动全国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还将极大推动包括微创在内的医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AI技术方面,人工智能与微创诊疗技术的融合,通过降低医生对于微创术式的学习成本、优化临床治疗决策、挖掘与利用衍生数据价值,或将有效推动微创诊疗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在治疗决策方面,AI 技术可结合患者病史、检查结果等多维度数据为医生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建议,例如在消化道早癌治疗中,根据肿瘤位置、大小、浸润深度等信息,判断采用 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还是 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此外,临床场景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具有较大的挖掘和研究价值,例如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内镜诊疗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帮助发现疾病流行趋势等,以及用于进一步优化 AI 辅助诊疗系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相关设备及耗材国产替代加速,国内微创诊疗市场进入变革期
受益于技术突破,国内微创诊疗市场正处于变革期。相关设备及耗材国产替代加速,微创诊疗由外资主导的市场格局正逐渐被打破。
如在内镜领域,近年来,国内硬镜CDMO企业已经具备从“概念设计”到“批量生产上市”的全流程服务能力,大幅降低了硬镜进入门槛。市场上大部分厂商通过外购镜体、光源等组装成自己的整机产品,少数头部国内企业会在整合供应链基础上进行算法开发。产业链的成熟加上国家政策鼓励国产创新,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在手术缝线领域,缝线市场种类繁多,SKU庞大,国产高端缝线市场曾一度空白。2004年倒刺线被FDA批准上市,而第一款国产倒刺线直到2019年才获批上市。从获批时间上看,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高端手术缝线领域有着二十年的代差。近年来,国产倒刺线、抗菌缝线密集获批,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差距。
微创诊疗相关设备及耗材国产替代情况
领域 | 国产替代情况 |
内镜 | 近年来,国内硬镜CDMO企业已经具备从“概念设计”到“批量生产上市”的全流程服务能力,大幅降低了硬镜进入门槛。市场上大部分厂商通过外购镜体、光源等组装成自己的整机产品,少数头部国内企业会在整合供应链基础上进行算法开发。产业链的成熟加上国家政策鼓励国产创新,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
手术缝线 | 缝线市场种类繁多,SKU庞大,国产高端缝线市场曾一度空白。2004年倒刺线被FDA批准上市,而第一款国产倒刺线直到2019年才获批上市。从获批时间上看,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高端手术缝线领域有着二十年的代差。近年来,国产倒刺线、抗菌缝线密集获批,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差距。 |
吻合器 | 强生、美敦力凭借其技术先发优势与较高水平的产品质量主导国内吻合器市场,尤其是电动腔镜吻合器市场。强生和美敦力产品共同的优势是产品稳定,不易发生并发症。而在差异化方面,强生和美敦力分别代表了两大产品设计理念。强生款是便捷吻合的代表,美敦力通常被称为“美外款”,是安全吻合的代表,强生在国内市场份额更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年在国内电动腔镜吻合器市场,强生、美敦力合计占市场份额78%。在降价和国产产品密集获批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市场电动腔镜吻合器渗透率快速提升。 |
超声刀 | 随着带量采购推动,超声刀将朝着减轻患者支付负担的方向发展,医生临床需求会更加突出,要求国内企业有丰富的产品线来满足不同市场要求,对产品进行分级管理。在注册证较多的5mm超声刀市场,需要稳定的产品和更高的性价比完成国产替代;在7mm超声刀、高级双极、无线超声刀市场,国内企业需要探索差异化创新产品,投入更多的研发注册资源,为医生提供能量外科整体解决方案。 |
腔镜手术机器人 | 大部分国内企业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对标产品为达芬奇Si,国内企业腔镜手术机器人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i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影像功能上,拥有荧光成像的已获批国内企业腔镜手术机器人仅MP1000和图迈,在成像质量上也有一定差距,达芬奇使用的德国企业生产的腹腔镜模块被其独家垄断,提供了极佳的显示效果。在手术操作的精细度和灵活性上,大多数企业的手术机器人操作臂只能操纵刀、剪、钳、镊等简单工具,在高级微创外科器械操作中还有所欠缺,需要助手辅助完成血管闭合、胃肠道吻合等工作。国内企业产品迭代速度很快,装机量增长速度也非常亮眼,在高端医疗装备国产替代浪潮下迎来发展窗口期。 |
结扎夹 | 结扎夹市场主要竞争者包括国际知名品牌和一些本土头部企业,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带量采购中产品质量和供货稳定性是长期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头部企业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带量采购有助于头部企业加强全国市场布局,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加强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