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平稳低速增长特征,采购量快速上升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磁共振成像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磁共振成像设备(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生成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医疗设备,具有分辨率高、对比度好、无辐射损伤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医学诊断。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健康意识增强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行业总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其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5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6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6%,整体呈现平稳低速增长特征。
数据来源:健信超导招股书、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行业出现短暂调整,市场规模有所回落,这主要与当年医疗反腐工作深入开展有关,部分医疗机构的设备招投标项目出现暂停或暂缓,导致采购需求受到抑制。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磁共振成像设备采购量降至621台,同比下滑3.87%。进入2024年后,随着招投标工作恢复正常运行,叠加前期被压制的需求集中释放,以及各地医疗设备更新政策的陆续出台,行业采购需求呈现强劲反弹,全年采购量大幅攀升至853台,同比增幅高达37.36%,展现出良好的恢复性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比地招标网、观研天下整理
2.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为国内市场主流产品,1.5T及3.0T机型呈现明显的市场下沉趋势
磁共振成像设备根据主磁场产生方式可分为常导型、永磁型和超导型三大类。其中,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凭借其卓越的磁场稳定性、高信噪比、优异分辨率和成像质量等优势,已成为国内市场绝对主流,2024年装机量占比超过90%。在该类型设备中,1.5T和3.0T机型构成市场主力,2024年分别占据全国磁共振成像设备装机量的53.9%和38.3%。
数据来源:健信超导招股书、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起,国家卫健委取消对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设备的配置管理后,叠加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推动,1.5T及3.0T磁共振成像设备均呈现明显的市场下沉趋势。3.0T磁共振成像设备原本主要服务于三甲医院和科研机构,现已逐步向其他三级医院渗透;而更具性价比优势的1.5T磁共振成像设备,目前在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已实现广泛应用,同时正在向县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普及。
3.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高度集中,呈现“三足鼎立”格局,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提升
磁共振成像设备作为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具有显著的技术壁垒。长期以来,西门子、GE医疗和飞利浦医疗等国际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在我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国产替代战略的纵深推进,以联影医疗、万东医疗、东软医疗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国产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国产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21.42%提升至2024年的31.2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产设备已从最初的中低端市场逐步向高端领域拓展,技术实力不断增强。
数据来源:比地招标网、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高度集中,2024年CR3超过70%。其中,西门子以25.9%的市占率位居榜首,国产龙头联影医疗以24%的占比紧随其后,GE医疗则以21.8%的份额排名第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作为国产领军企业,联影医疗表现亮眼,其通过自主研发突破超导磁体设计、梯度线圈制造等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1.5T、3.0T、5.0T等多款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产品,满足从基础临床诊断到高端科研等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本土化服务优势,其市场份额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0年的11.8%跃升至2024年的24%,市场排名从第四位强势上升至第二位,相继超越飞利浦医疗和GE医疗两大国际巨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4.磁共振成像设备普及水平偏低,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普及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这一差距恰恰预示着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每百万人磁共振成像设备配置量仅为13.2台,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30台以上的配置水平。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医疗投入持续增加,叠加国产设备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优化,未来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发展空间可观。根据预测,2024-2028年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将以5.6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到2028年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级诊疗政策深入实施和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加速的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对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潜在需求将逐步释放,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数据来源:健信超导招股书、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