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大幅下降 经济性不足仍是制约发展主要瓶颈

1.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体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简称HFCV)是一种利用氢气作为能源的新型环保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排放物仅限于水,且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对于推动交通行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体系:上游包括氢燃料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汽车电子等零部件;中游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环节;下游包括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汽车保险、汽车售后维修等环节。当前产业链各环节正处于持续完善阶段,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氢燃料电池汽车(简称HFCV)是一种利用氢气作为能源的新型环保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排放物仅限于水,且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对于推动交通行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体系:上游包括氢燃料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汽车电子等零部件;中游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环节;下游包括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汽车保险、汽车售后维修等环节。当前产业链各环节正处于持续完善阶段,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政策持续加码、技术进步等推动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

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分支,以其零排放、高能效、长续航等优势,被视为未来交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发展,近年来相继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多项政策,聚焦示范应用、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等多个方面,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0年9月 财政部、工信部等5部门 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 针对产业发展现状,五部门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新模式。
2020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
2021年10月 交通运输部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鼓励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在张家口等城市推进城际客运、重型货车、冷链物流车等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
2021年11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2022年3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立足本地氢能供应能力、产业环境和市场空间等基础条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
2024年1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鼓励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就近利用高品质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推动建设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制氢加氢一体站。高质量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加快车辆推广和氢能供给体系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技术、产品迭代开发应用。
2025年2月 国家能源局 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
2025年3月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加快新型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绿色燃料等产业培育,保障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高质量稳定供应。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我国氢能产业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在制取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实现重大突破。从产量规模来看,随着制取技术的进步,我国氢能产量由2019年的2150万吨持续增长至2024年的381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15%。在基础设施方面,加氢站数量从2019年的78座上升至2024年的540座,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这些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我国氢能产业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在制取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实现重大突破。从产量规模来看,随着制取技术的进步,我国氢能产量由2019年的2150万吨持续增长至2024年的381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15%。在基础设施方面,加氢站数量从2019年的78座上升至2024年的540座,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这些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能源网等、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能源网等、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国际能源网等、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上游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膜电极领域,高活性高稳定性膜电极在0.78V电压下可实现1安培电流输,105℃膜电极经500小时稳定性试验无性能衰减;同时新一代电堆技术商业化加速,国内产品的功率密度、寿命及冷启动性能已可比肩国际顶尖水平。这些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整体性能,同时有效降低了系统制造成本,进一步助推行业发展。

3.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逐步进入阵痛期,产销量大幅下降

在政策持续加码、技术进步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应用规模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7万辆,占全球总量的1/3,位居世界前列。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实现多个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例如在环境适应性上,我国已攻克零下40℃低温启动技术;经济性层面,长达12米的燃料电池客车百公里氢耗已降至5公斤以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自2024年起,行业发展逐步进入阵痛期,市场表现呈现明显的下行趋势。数据显示,2020-2023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和销量快速增长,但到了2024年其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下滑1.47%和6.67%;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下行趋势显著加剧,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364辆和1373辆,较2024年同期暴跌47.20%和46.8%。这种断崖式下跌反映出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自2024年起,行业发展逐步进入阵痛期,市场表现呈现明显的下行趋势。数据显示,2020-2023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和销量快速增长,但到了2024年其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下滑1.47%和6.67%;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下行趋势显著加剧,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364辆和1373辆,较2024年同期暴跌47.20%和46.8%。这种断崖式下跌反映出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国际能源网等、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国际能源网等、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国际能源网等、观研天下整理

造成这一局面的首要原因是政策转型期的阵痛效应。2021年8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并先后批复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南、河北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示范期为四年,示范期间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此项补贴政策有效推动了产业链建设和市场培育。但随着四年示范期临近结束(2025年底到期),补贴政策逐步退坡,而后续支持政策尚未明确,市场随即陷入“政策空窗期”。这种政策不确定性使得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市场信心。

除政策因素外,市场内生动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一方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加氢站网络覆盖不足,严重制约终端应用场景拓展;另一方面,在补贴退坡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仍缺乏竞争力,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4.经济性不足仍是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具体分析显示,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发展瓶颈中,经济性不足仍是其规模化推广的首要障碍。从购置成本上看,在无补贴状态下,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价格达到同类燃油车的3倍以上,是纯电动车型的2倍左右。运营成本同样居高不下,千公里级氢燃料电池重卡需搭载约100公斤氢气,仅燃料成本就达30万-40万元,甚至超过燃料电池系统本身的成本。如此高昂的综合成本,使得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显著劣于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车,严重制约了其市场化推广进程。

深入分析成本构成可以发现,技术不成熟是根本原因。氢燃料电池系统为氢燃料电池车的核心部件,占整车成本的60%以上,其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性能和成本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同时,制氢环节的高成本问题也亟待解决,特别是绿氢制备的经济性需要突破。这些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将直接决定行业的商业化进程。

除了经济性外,产业链协同不足进一步放大了发展阻力:制氢企业与车企缺乏有效联动,导致氢气品质标准不统一,供需匹配度偏低;车企研发与终端用户需求存在脱节,产品迭代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与车辆推广未能形成良性互动......这种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协调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综合来看,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处于从示范应用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完善政策顶层设计,统筹产业链协同发展;持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重点突破成本瓶颈;扩大商业示范规模,探索多元化应用场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加氢网络与车辆推广协同发展;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规模化应用带动成本下降和技术迭代......通过多方协同、系统推进,逐步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运营奠定坚实基础。(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Waymo、特斯拉等布局 我国自动驾驶出租车行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成本加速下行

Waymo、特斯拉等布局 我国自动驾驶出租车行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成本加速下行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已在国内外大量布局。海外企业来看,海外两大Robotaxi巨头为Waymo和特斯拉。目前,Waymo服务覆盖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奥斯汀等,车队超1500辆,已完成超1000万次无人驾驶付费行程。

2025年09月01日
庞大高净值人群打开豪华车行业空间 国产以技术溢价和性价比优势扭转垄断局面

庞大高净值人群打开豪华车行业空间 国产以技术溢价和性价比优势扭转垄断局面

豪华车是指在设计、制造、装备和性能等方面都具有高品质、高档次的汽车,主要面向高端消费市场。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庞大为国内豪华车市场提供足够的潜在客群。2024年我国家庭净资产在千万人民币、亿元人民币、3000 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数分别达 206.60万户、13.05万户、8.60万户。

2025年08月31日
汽车产业涌现出新增长点 我国自动驾驶汽车行业替换市场潜力可观

汽车产业涌现出新增长点 我国自动驾驶汽车行业替换市场潜力可观

在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进步、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背景下,我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且也深刻改变着汽车制造、销售、运营、维修、保险等相关行业。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形成和重构,自动驾驶也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市场带来诸多新增长点,如无人物流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等。

2025年08月29日
千亿空间待释放 我国汽车注塑件行业竞争向材料创新、技术驱动与绿色变革方向倾斜

千亿空间待释放 我国汽车注塑件行业竞争向材料创新、技术驱动与绿色变革方向倾斜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40.9%。2025年H1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44.3%。

2025年08月29日
新能源冷藏车行业销量暴涨 混动型空间广阔 头部车企技术“内卷”下市场呈寡占III型

新能源冷藏车行业销量暴涨 混动型空间广阔 头部车企技术“内卷”下市场呈寡占III型

而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新能源冷藏车快速渗透,逐渐成为冷链运输队伍主力。2021-2023年我国新能源冷藏车销量由1736辆增长至4740辆,CAGR达65.2%。

2025年08月24日
我国全钢巨胎部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国际巨头垄断全球市场 本土企业奋力追赶

我国全钢巨胎部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国际巨头垄断全球市场 本土企业奋力追赶

全钢巨胎的制造主要依赖于合成橡胶、钢帘线、天然橡胶、化工辅料和炭黑等原材料。其中,橡胶在全钢巨胎制造成本构成中占据显著地位,大约占据40%至50%的比例。而在橡胶之中,又以天然橡胶为主。以海安橡胶全钢巨胎制造成本为例:2024年在海安橡胶全钢巨胎制造成本构成中,橡胶采购金额占比为41.5%,其中天然橡胶采购金额为238

2025年08月21日
供需缺口扩大 我国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红利仍未完全释放 四方势力竞逐

供需缺口扩大 我国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红利仍未完全释放 四方势力竞逐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上升,其维修市场供需缺口大,这也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入局新能源汽车维修市场,并且形成四大派系(主机厂、电池厂商、独立第三方厂商、保险公司),以争取在市场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新能源维修市场红利仍未完全释放,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2025年08月20日
新能源汽车催生新需求 2030年全球汽车涂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04亿美元

新能源汽车催生新需求 2030年全球汽车涂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04亿美元

汽车涂料下游应用结构单一,集中在汽车市场,涉及整车制造和售后维修市场,因此其需求和市场规模主要受汽车产量和汽车保有量影响。全球汽车产销量于2018年前经历高速增长时期,自2018年起逐年下滑,受此影响汽车涂料市场规模也相应回落,2020年市场达到历史低点。2021年后全球汽车市场逐步复苏,汽车涂料市场规模也随之修复。

2025年08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