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我国汽车线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增长步伐逐渐加快,202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虽然低压线束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高压线束正快速崛起。未来,我国汽车线束行业发展前景依旧广阔,主要受益于三大核心驱动因素。同时轻量化转型将成为汽车线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竞争来看,我国汽车线束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尚未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龙头企业,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同时我国汽车线束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外资企业主导。不过,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1.汽车线束分类与产业链剖析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汽车线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5-2032)》显示,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是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主要由导线、端子、接插件及护套等组成。若根据在汽车中的布局,汽车线束可以分为:车身总成线束、电喷发动机线束、仪表板线束、门控系统线束、车顶线束、地板线束等;若按照电压划分,其又可以分为低压线束(60V以下)和高压线束(60V及以上)。前者主要用于整车信号的传递;后者主要用于新能源车辆的驱动电力传输。
汽车线束分类情况
分类依据 |
类别 |
功能 |
按在汽车中的布局 |
车身总成线束 |
实现了整车电路无触点化及对系统多个负载的控制功能,解决了线束复杂问题,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电喷发动机线束 |
采用一束普通导线传输多路信号,实现了对发动机电喷系统多个负载的控制功能,解决了线束复杂问题。 |
|
仪表板线束 |
线束装配极为方便,工艺性更好。 |
|
门控系统线束 |
通过与车身线束的对接,实现了电动玻璃升降、电加热控制反光镜、电控门锁及扬声器等功能。 |
|
车顶线束 |
通过与车身线束对接,实现了车内顶灯、电动天窗、雨量传感器及0NSTAR等功能。 |
|
连接四门、驻车、座椅等地板上所有电气件,如门开关、手刹、安全带预警、座椅调节等。 |
||
按电压 |
低压线束 |
为整车各系统提供并分配电源,同时充当各个零部件之间信号传输的媒介。 |
|
高压线束 |
主要用于新能源车辆的驱动电力传输。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从产业链看,汽车线束上游是铜材、橡胶、塑料及电线线材等原材料;中游包括汽车线束设计与制造两大环节,具有定制化强的特点,不同整车厂商及其不同车型均有着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质量标准;下游为汽车产业这个应用领域,包括整车制造与汽车后市场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为汽车线束行业打开新增长曲线
汽车线束作为整车制造的核心配套产品,其市场需求与汽车产销量高度相关。我国汽车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产销量分别突破3128万辆和3143万辆,同比增长3.7%和4.5%,连续四年保持增长态势,为汽车线束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为汽车线束行业打开新增长曲线。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在保留低压线束的基础上,新增高压线束连接各电路单元,对汽车线束的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大电流、高电压的工作环境对汽车线束输送能力、机械强度、绝缘保护和电磁兼容等性能要求更高,促使线束产品向高耐热、高可靠性方向发展。这些技术升级推动新能源汽车线束单车价值跃升至5000元以上,显著高于燃油车3000元。市场层面,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不断攀升,2024年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314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3%和53.85%,持续为汽车线束行业注入强劲动能。
新能源汽车新增高压线束情况
新增高压线束 | 用途 |
快充线束 | 连接快充口到动力电池 |
慢充线束 | 连接慢充口到车载充电机 |
动力电池线束 | 连接动力电池到高压盒 |
电机控制器线束 | 连接PDU(电源分配单元)到电机控制器 |
高压附件线束 | 连接PDU到电机控制器、0BC(车载充电机)、DC/DC(直流转直流)、PTC(汽车加热器)等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由2019年的2.6亿辆上升至2024年的5.53亿辆,为汽车线束市场提供额外增量空间。
数据来源:公安部、观研天下整理
3.汽车线束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高压线束占比快速提升,未来行业发展前景依旧广阔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爆发式扩张和传统燃油车稳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汽车线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增长步伐逐渐加快,202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70.27亿元,同比增长31.39%。从市场结构看,虽然低压线束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高压线束正快速崛起,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数据显示,高压线束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30.5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4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6.74%,增速远超行业整体8.67%的水平。相应地,其市场规模占汽车线束市场规模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从2019年的4.8%增长至2022年的17.36%,三年间提升12.56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证券市场周刊等、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证券市场周刊等、观研天下整理
未来,我国汽车线束行业发展前景依旧广阔,主要受益于三大核心驱动因素:首先,从市场空间来看,我国汽车保有量虽然突破3.5亿辆,但人均保有量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美国等成熟市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一结构性差异意味着我国汽车市场远未达到饱和状态,随着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为汽车线束行业带来稳定的增量需求。
其次,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新能源新车销量占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率)达到40.9%,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双碳”战略持续推进、政策支持力度不减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对汽车线束市场需求仍将快速放量。
最后,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智能化时代。随着汽车智能化配置快速普及,单车搭载的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数量将大幅增加,显示屏尺寸和数量也将持续提升。这些智能化升级使得汽车网线结构日益复杂,大大增加了车辆中的线束用量和长度。随着智能化持续深入,汽车线束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4.轻量化转型将成为汽车线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我国汽车线束行业将呈现两大重要发展趋势:一是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将持续推动汽车线束转型升级。随着电动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压线束市场需求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其市场规模占比将不断提升。这一趋势将促进企业加大在高压线束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是轻量化转型将成为汽车线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汽车电子化、信息化快速发展,车内电子设备数量显著增加,导致电气布线系统日趋复杂。这一趋势使得传统汽车线束面临挑战:线束重量增加不仅推高整车制造成本,更直接影响车辆续航表现和能耗水平。在此背景下,轻量化技术创新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路径。2020年由工信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了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汽车轻量化分阶段目标。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政策引领下,我国汽车线束行业将不断向轻量化方向转型。通过优化导线结构设计、推进薄壁化工艺以及研发新型轻质材料等技术路径,行业将实现产品重量显著降低和性能持续提升。
我国汽车轻量化目标
汽车类型 | 到2025年 | 到2030年 | 到2035年 |
燃油乘用车 |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0% |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8% |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25% |
纯电动乘用车 |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5% |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25% |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35% |
载货车 | 载质量利用系数提高5% | 载质量利用系数提高10% | 载质量利用系数提高5% |
牵引车 | 挂牵比平均值提高5% | 挂牵比平均值提高10% | 挂牵比平均值提高15% |
客车 |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5% |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0% |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5% |
资料来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观研天下整理
5.汽车线束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未来集中度将提高
全球汽车线束市场呈现显著的高度集中特征,2021年CR3超过70%,其中日本矢崎以30%左右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与之相比,我国汽车线束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尚未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龙头企业。当前我国汽车线束市场主要由日本矢崎、住友电气、德尔福等外资企业主导,这些跨国集团凭借其成熟的研发体系、稳定的供应链网络以及与跨国车企的战略合作关系,占据着中高端市场的主要份额。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汽车线束行业的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
其一,沪光股份、天海电气等本土领先企业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区域供应链布局,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成本管控体系,同时能够提供更高效的本地化服务,在性价比和服务响应方面形成显著优势。这些优势有效促进了国产替代进程:成本优势使本土产品具备更强的价格竞争力;快速响应能力更好地满足车企的即时需求;近距离服务便于开展深度技术合作;区域供应链保障了供货的稳定性与及时性。这些差异化优势正是国产线束企业实现进口替代的关键支撑。
其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厂商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与比亚迪、蔚来、理想等自主新能源车企建立起深度合作,率先完成高压线束、智能线束等新产品的配套开发。
其三,汽车国产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由2020年的38.4%上升至2023年的56%。这种结构性变化直接带动了本土供应链的崛起,为汽车线束国产替代注入强劲动能。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未来我国汽车线束行业竞争将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随着整车制造商对线束产品的要求持续提升,市场准入门槛将显著提高。一方面,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薄弱的企业将面临产品升级和成本管控的双重压力,市场空间将被逐步挤压。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将凭借技术积累、规模优势和稳定的客户关系,有望通过以下路径扩大市场份额:一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高压线束、智能线束等高端产品竞争力;二是深化与整车厂的战略合作,构建更稳固的供应链关系;三是通过产能扩张和工艺优化进一步降低成本。这种分化发展将推动我国汽车线束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最终形成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