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 内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前言:

六维力传感器最开始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现已拓展至工业自动化、汽车、医疗、电子、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其中,工业自动化为我国六维力传感器下游最大应用市场;人形机器人有望为行业带来广阔新兴增量需求。当前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尚处发展初期,整体市场规模较小。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此外,我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外资主导、内资追赶”态势,内资企业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9.1%提升至2023年的32.1%。

1.六维力传感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工业自动化为最大应用市场

六维力传感器又称六轴力传感器,是目前维度最高、力觉信息反馈最为全面、难度最大的力觉传感器,能同时测量沿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力和绕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力矩,给出最为全面的力觉信息。六维力传感器最初为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度需求而研发,现已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逐步拓展至工业自动化、汽车制造、医疗设备、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多个领域。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六维力传感器应用市场中,工业自动化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75%;汽车领域次之,占比7.6%。

六维力传感器又称六轴力传感器,是目前维度最高、力觉信息反馈最为全面、难度最大的力觉传感器,能同时测量沿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力和绕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力矩,给出最为全面的力觉信息。六维力传感器最初为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度需求而研发,现已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逐步拓展至工业自动化、汽车制造、医疗设备、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多个领域。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六维力传感器应用市场中,工业自动化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75%;汽车领域次之,占比7.6%。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观研天下整理

2.人形机器人有望为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带来广阔新兴增量需求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六维力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机器人精密控制等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2019年的1887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31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35%。这为六维力传感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六维力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机器人精密控制等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2019年的1887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31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35%。这为六维力传感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汽车领域,六维力传感器主要用于安全测试(如碰撞试验)、车身刚度检测和动态性能测试等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逐渐上升,2024年分别达到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带来了可观增量。

在汽车领域,六维力传感器主要用于安全测试(如碰撞试验)、车身刚度检测和动态性能测试等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逐渐上升,2024年分别达到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带来了可观增量。

数据来源:中汽协、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发展初期,2023年在六维力传感器下游应用中仅占1.6%,市场贡献有限。但2023年六维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规模增速超过140%,远超其他下游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随着核心技术进步、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叠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据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约8700亿元。这一发展前景预示着人形机器人领域将成为六维力传感器未来最重要的增量市场之一,为行业带来广阔新兴增量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发展初期,2023年在六维力传感器下游应用中仅占1.6%,市场贡献有限。但2023年六维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规模增速超过140%,远超其他下游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随着核心技术进步、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叠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据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约8700亿元。这一发展前景预示着人形机器人领域将成为六维力传感器未来最重要的增量市场之一,为行业带来广阔新兴增量需求。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尚处发展初期,受制于技术积累不足和产品价格高昂等因素,目前在工业自动化和汽车等领域的渗透率仍较低,整体市场规模较小。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突破和下游需求拉动,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和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分别达到9450台和2.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9%和14.63%。展望未来,在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工业自动化及汽车等领域渗透率持续提高、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据预测,到2030年其出货量将突破百万台,2023-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9.66%;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但由于产品价格下移,增速要低于出货量增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9.9%。这一增长轨迹充分彰显了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应用领域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尚处发展初期,受制于技术积累不足和产品价格高昂等因素,目前在工业自动化和汽车等领域的渗透率仍较低,整体市场规模较小。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突破和下游需求拉动,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和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分别达到9450台和2.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9%和14.63%。展望未来,在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工业自动化及汽车等领域渗透率持续提高、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据预测,到2030年其出货量将突破百万台,2023-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9.66%;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但由于产品价格下移,增速要低于出货量增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9.9%。这一增长轨迹充分彰显了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应用领域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观研天下整理

4.六维力传感器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外资主导、内资逐步追赶态势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显示,长期以来,我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被ATI、Epson等外资企业主导,技术壁垒、资金门槛、人才储备、客户认证及供应链等多重因素构筑了较高的行业护城河。但近年来,以宇立仪器、蓝点触控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坚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逐步打破外资垄断,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外资主导、内资追赶”态势。数据显示,随着国产替代推进,内资企业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9.1%提升至2023年的32.1%。相应地,外资企业市场份额则从80.9%降至67.9%。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内资企业有望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实现更大突破,国产替代进程将不断推进。

长期以来,我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被ATI、Epson等外资企业主导,技术壁垒、资金门槛、人才储备、客户认证及供应链等多重因素构筑了较高的行业护城河。但近年来,以宇立仪器、蓝点触控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坚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逐步打破外资垄断,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外资主导、内资追赶”态势。数据显示,随着国产替代推进,内资企业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9.1%提升至2023年的32.1%。相应地,外资企业市场份额则从80.9%降至67.9%。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内资企业有望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实现更大突破,国产替代进程将不断推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观研天下整理

从具体企业来看,2023年ATI以22.4%的市场份额稳居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首位;宇立仪器作为内资龙头企业位居第二,市场份额达12.2%,与ATI相差10.2个百分点;Epson、蓝点触控等企业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下。

从具体企业来看,2023年ATI以22.4%的市场份额稳居我国六维力传感器行业首位;宇立仪器作为内资龙头企业位居第二,市场份额达12.2%,与ATI相差10.2个百分点;Epson、蓝点触控等企业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下。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复杂应用促品类细分化 全球电源管理芯片行业扩容 中国厂商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复杂应用促品类细分化 全球电源管理芯片行业扩容 中国厂商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随着5G通信、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设备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对电源管理芯片的需求也日益旺盛。2023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447亿美元,同比增长9.6%;2024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486亿美元,同比增长8.7%;预计2025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526亿美元,同比增长8.2%

2025年08月19日
我国2D工业相机市场增速逐渐放缓 国产化率已突破80% “一超一强”格局显现

我国2D工业相机市场增速逐渐放缓 国产化率已突破80% “一超一强”格局显现

近年来,我国2D工业相机行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2.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56%。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我国2D工业相机市场规模增长步伐逐渐放缓:2022年同比增速降至10.99%,较2021年的47.43%大幅回落36.44个百分点;2024年增

2025年08月19日
苹果引领全球AMOLED行业智能手机应用 中尺寸产品迎AI显示增长拐点 中国向技术创新转型

苹果引领全球AMOLED行业智能手机应用 中尺寸产品迎AI显示增长拐点 中国向技术创新转型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蓬勃发展以及终端厂商对OLED显示面板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全球AMOLED行业正处于高速扩张黄金期,市场渗透率不断刷新纪录。根据数据,2017-2024年全球AMOLED市场渗透率由18%提升至41%。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硫化锌行业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 产需规模稳步增长

我国硫化锌行业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 产需规模稳步增长

硫化锌(ZnS)是一种重要的II-VI族半导体材料,由于其纳米尺度下丰富的形貌、优异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目前已被广泛地研究。近年来得益于技术进步、应用领域拓展及政策支持等,我国硫化锌行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2024年我国硫化锌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11.39亿元。

2025年08月16日
三星、LGD等日韩两国企业相继退场 我国液晶面板行业主导产业链优势显著

三星、LGD等日韩两国企业相继退场 我国液晶面板行业主导产业链优势显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地区企业在液晶面板领域的不断投入,以及日韩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陆续退出,中国大陆地区在2017年首次成为全球高世代产能最大地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预测,2024年中国大陆厂商在全球G5及以上LCD产能面积(以下简称“全球LCD产能”)中预计占比达到65.2%;预计2025年整体中国大陆厂商在

2025年08月16日
拿下全球七成份额 我国面板行业产能狂飙 车载、电竞屏、专显打开成长天花板

拿下全球七成份额 我国面板行业产能狂飙 车载、电竞屏、专显打开成长天花板

随着中国大陆高世代线产能持续释放以及韩国龙头厂商三星、LG陆续关停LCD产线,全球LCD产能快速向中国大陆集中,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LCD产业的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显示面板产业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两大主流显示技术:液晶显示器市场占比56.25%,有机发光二极管市场占比14.51%。

2025年08月16日
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高增 中国台湾双寡头主导市场大陆厂商逐渐崛起

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高增 中国台湾双寡头主导市场大陆厂商逐渐崛起

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主流厂商主要分布在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韩国厂商主要包括三星、LG,它们采用全产业链整合模式,具备较强的技术与规模优势,但基本不对外服务。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市场主要由中国台湾厂商占据,经过系列并购整合后,目前中国台湾仅剩颀邦科技、南茂科技两家规模较大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厂商,形成

2025年08月16日
伺服系统行业:工业自动化提供稳增长力 机器人打造新增长极 国产化发展正当时

伺服系统行业:工业自动化提供稳增长力 机器人打造新增长极 国产化发展正当时

近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已达千亿级,这将给伺服系统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数据,2017-2024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由1669亿元增长至30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8%。

2025年08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