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农业机器人行业规模向百亿元冲刺 大疆、极飞等中国企业已形成领先优势

市场呈现双轮驱动,全球农业机器人行业规模将破百亿

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双轮驱动增长态势。北美和欧洲因技术积累与农场规模化经营占据主导地位,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政策支持与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增长引擎。2020-2024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由36亿元增长至89亿元,CAGR达25.4%;预计2025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14亿元,同比增长28.1%。

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双轮驱动增长态势。北美和欧洲因技术积累与农场规模化经营占据主导地位,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政策支持与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增长引擎。2020-2024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由36亿元增长至89亿元,CAGR达25.4%;预计2025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14亿元,同比增长28.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技术与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日趋成熟,中国农业机器人行业快速成长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农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从较低基数快速增长。农业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农业装备的战略制高点和竞争焦点,中国农业机器人虽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农业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农业机器人技术经历机械化替代、自动化升级与智能化赋能三大阶段。当前,北斗高精度导航、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已将农机导航误差缩小至厘米级,AI视觉识别技术实现果实成熟度98%的准确率判断,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超声波等技术提升环境感知精度。2023年,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80万台(套)。202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进一步提升至75%。

农业机器人技术经历机械化替代、自动化升级与智能化赋能三大阶段。当前,北斗高精度导航、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已将农机导航误差缩小至厘米级,AI视觉识别技术实现果实成熟度98%的准确率判断,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超声波等技术提升环境感知精度。2023年,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80万台(套)。202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进一步提升至7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4年我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4亿元,同比增长17.2%;预计2025年我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2亿元,同比增长23.5%。

2024年我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4亿元,同比增长17.2%;预计2025年我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2亿元,同比增长23.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竞争格局分化,中国企业无人机植保领域已形成领先优势

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竞争格局分化,约翰迪尔、久保田等国际企业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占据高端市场;国内布局农业机器人企业也不断增加,并在部分领域已形成领先优势。

海外布局农业机器人行业代表企业

企业 简介
约翰迪尔 约翰迪尔公司(John Deere)创立于1837年,总部在美国伊利诺依莫林市。是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草坪机械设备的制造商。约翰迪尔在11个国家设有工业基地,全球雇员达43000人,产品行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和世界第二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位居世界五百强前列。
久保田 久保田是日本跨国企业,成立于1890年,总部位于大阪。作为全球领先的农业机械制造商,其产品涵盖拖拉机、收割机等,2025年在大阪世博会展示了氢动力无人驾驶拖拉机的概念机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如在无人机植保领域,大疆农业通过智能播撒与变量施肥技术覆盖全球多个国家,极飞科技累计申请大量专利,导航算法全球领先。在智能农机领域,中科原动力已有约200台(套)机器人设备投入市场,累计无人耕种化作业面积达到92万亩,业务覆盖黑龙江、吉林、河北、北京、广西等地,首个海外基地已落户白俄罗斯。

国内布局农业机器人行业代表企业

企业名称 核心业务方向与产品简介
大疆创新(DJI) 农业植保无人机、基于无人机技术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极飞科技 低空农林植保无人机
潍柴雷沃 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中科原动力 无人驾驶农机、精准植保机器人
博创联动 智能拖拉机(例如:博创inside智能拖拉机2.0)
托普云农 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布局农业AI机器人,如田间智能巡检机器人
苏州博田机器人 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应用
丰疆智能 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应用
拉塞特机器人 AI+养殖整体解决方案
北京中科原动力 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应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0930 定制海报(邮箱右下)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农业机器人行业规模向百亿元冲刺 大疆、极飞等中国企业已形成领先优势

全球农业机器人行业规模向百亿元冲刺 大疆、极飞等中国企业已形成领先优势

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双轮驱动增长态势。北美和欧洲因技术积累与农场规模化经营占据主导地位,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政策支持与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增长引擎。2020-2024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由36亿元增长至89亿元,CAGR达25.4%;预计2025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14亿元,同比增长28.1%。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热泵出口市场显著回暖 马太效应显现 份额向头部集中

我国热泵出口市场显著回暖 马太效应显现 份额向头部集中

我国热泵行业产业链完整,且长期获得强劲政策支持,发展基础扎实。尽管2024 年受内需疲软、出口低迷双重影响,行业短期承压,但2025年行业出口端已显现积极信号,出口市场显著回暖。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参与者多元,专业厂商与跨界企业共同竞逐,2024年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市场份额向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产品竞争力、渠道渗透力与品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激光设备行业现状:传统切割承压出海 动力电池焊接将驱动市场增长

我国激光设备行业现状:传统切割承压出海 动力电池焊接将驱动市场增长

受益于全球最大激光应用市场的优势,我国激光设备销售市场也已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约为218亿美元。其中,中国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6.6%,较去年增长0.6%。

2025年10月11日
技术迭代驱动百亿市场 我国光伏湿法设备行业需求持续高释放

技术迭代驱动百亿市场 我国光伏湿法设备行业需求持续高释放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国家“双碳”战略的强劲驱动下,中国光伏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作为产业链关键支撑环节的光伏湿法设备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湿法设备专注于电池片制造的清洗、制绒、刻蚀等核心工序,其工艺水平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转换效率与良率,是光伏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石。

2025年10月10日
核心部件迎风起 我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行业增量需求规模超百亿

核心部件迎风起 我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行业增量需求规模超百亿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密集度已达全球平均水平的近3倍,但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在自动化升级与“机器换人”的大潮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总需求量已从2021年的93.11万台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36.60万台。与此同时,应用场景从传统汽车、3C制造向光伏、锂电等新兴领域的快速渗透,持续创造着多元化的市场

2025年10月09日
风电维持高景气 风电变压器行业有望不断扩容 国产化率有待提升

风电维持高景气 风电变压器行业有望不断扩容 国产化率有待提升

国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引领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屡创新高。2023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79.37GW,2024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 86.99GW。

2025年10月05日
AUV研制跻身全球前列 HOV高度国产化 我国深海潜水器行业应用多点开花驱动新风口

AUV研制跻身全球前列 HOV高度国产化 我国深海潜水器行业应用多点开花驱动新风口

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从研究、设计、制造、应用、服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整套体系,在自主推进式水下航行器方面研究较早,商业化较为成熟。以美国为例,美国现有在研、在役多项水下无人潜航器,覆盖各种排水量和动力类型,用途涵盖海洋环境调查、侦察与反水雷、察打一体化等任务。美国较有代表性的UUV 如 Bluefin 系列、Iver 系

2025年10月04日
我国宇航电源行业:航天事业持续蓬勃发展下迎来机遇 高壁垒下本土厂商仍需发力

我国宇航电源行业:航天事业持续蓬勃发展下迎来机遇 高壁垒下本土厂商仍需发力

近年来,我国航天活动持续活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如“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成功发射与返回,空间站科研成果丰硕;“嫦娥六号”完成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成为了全球航天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68次,在全球共实施263次发射任务中,占比26%,仅次于美国(60%);发射航天器285颗,同比增长2

2025年09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