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相关定义及产业链图解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汽车内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汽车内饰主要是指汽车内部改装所用到的汽车产品。汽车内饰行业涉及美学、结构力学、材料学等多门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内饰设计直接影响驾乘者和乘客的舒适度与安全性,以及驾乘体验,是车身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工作超过汽车造型设计工作总量的60%。
内饰部件处于汽车产业中游的零部件制造部分,属于汽车制造核心环节之一。具体来看,汽车内饰件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包括聚氨酯、聚丙烯、PVC、TPO、PU等化工材料;中游为内饰件生产商;下游为汽车整车生产厂、汽车维修店及汽车零件制造销售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汽车内饰品类繁多,座椅总成价值占比最大
汽车内饰品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仪表板、车门内护板、顶置文件柜、立柱护板、座椅背板、顶棚、遮阳板等。其中汽车座椅在汽车内饰件中价值量的占比最大,达到45%,其次是仪表盘和顶柜,占比分别达到13%和9%。随着汽车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愈发关注驾乘的舒适性,汽车内饰也逐步升级,不再停留在过去传统、机械的层面,而向高度舒适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愈发改善驾乘体验,单车价值也不断提升。
汽车内饰件主要产品
产品名称 | 产品介绍 |
仪表板总成 | 汽车全车操控和显示的集中部分,是汽车上重要的功能件,位于驾驶员正前方,集成了仪表、电器、空调、娱乐系统和安全气囊等部件,是汽车内部较为复杂的内饰件总成。 |
门内护板总成 | 车门内侧集功能、安全为一体的重要饰件产品,其上集成有扶手、地图袋、喇叭罩、装饰条、门禁把手、反光片等功能件,在遭遇侧撞时能够对驾乘人员形成安全保护。 |
顶置文件柜总成 | 主要应用于中、重型卡车,位于驾驶室前上方,由箱体、箱盖、底板、锁扣等组成,配有储物柜及电器件等,可提供较大的储物空间。 |
立柱护板总成 | 覆盖于车身侧围立柱的装饰物,用于美化整车内部造型及保护驾乘人员。汽车内饰的立柱护板系统由前至后一般包括A柱上下护板、B柱上下护板、C柱上下护板、前后门槛压板、前后门槛踏板等,还包括安全带滑动总成等。 |
座椅背板 | 是汽车座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排乘员舱的外观和功能性影响较大,可以作为载体承载一些功能零件,来提升座舱装备水平,如桌板,脚托,屏幕,氛围灯等。 |
顶棚 | 位于汽车乘客舱内部上方的汽车内饰部分,用于保护车辆内部乘客免于受日晒、吹风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一般由面料层、基材层和背面无纺布复合而成。其中面料层是面向乘客的,且对内饰质感有提升作用,一般采用针织面料、无纺布、TPO、PVC、麂皮及仿麂皮类的面料。 |
遮阳板 | 调整阳光对眼睛的照射度,避免阳光干扰驾驶判断从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同时也能避免阳光直射汽车内部,具有较好的降温作用,并对仪表盘、真皮座椅起到保护作用。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三、多重驱动因素下汽车内饰行业向好发展,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412亿元
内饰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舒适性和驾乘体验,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近年随着消费的升级,汽车内饰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此外,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也进一步带动汽车内饰及其部件行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17-2023年我国汽车内饰部件市场规模从350亿元增长至364亿元。预计到2028年,我国汽车内饰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412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汽车内饰部件行业仍将保持向好发展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汽车内饰部件需求主要来源于整车配套(占比80%以上)和汽车后市场的维修更换,与汽车的产销量、保有量直接相关。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稳中向好,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两旺发展势头,为汽车内饰部件行业带来发展机会。未来随着人均保有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升级的需求,汽车的年更新需求将持续扩大,支撑汽车行业的稳定增长,从而带动汽车内饰行业发展。
1、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汽车内饰部件行业发展
自2021年以来,伴随宏观经济回暖以及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措施的持续落地,我国汽车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再上新台阶,产销双超3100万辆,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汽车国内销量2557.7万辆,同比增长1.6%,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2、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两旺发展势头,为汽车内饰部件行业带来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进入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后补贴时代”,行业发展驱动力由政策端转移至市场端,渗透率水平突破10%临界点并加速增长,年产销增速连续4年超过30%。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当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机动车碳排放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突破,以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发展潜力巨大,将为汽车内饰部件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汽车保有总量庞大、人均保有量较低,将持续带动对汽车内饰部件的市场需求
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保有总量。截止2024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53亿辆,其中汽车3.53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可见庞大的汽车后市场将持续带动对汽车内饰部件的市场需求。然而,与此同时,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国内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数据来源:公安部,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汽车内饰部件作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分别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产业集群、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产业集群、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产业集群、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产业集群。其中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汽车供应链关系最庞大的集聚区。
四、汽车“新四化”,汽车内饰逐渐向电子化、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5G、物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汽车产业正迎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深刻变革。其中,智能化作为汽车新四化趋势的核心,正逐渐改变着车内空间的体验方式。汽车“新四化”趋势推动内饰件的智能化升级,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2024年被业界公认为汽车智能化元年,开启“电动化”之后的汽车业变革“下半场”——智能化。一年以来,汽车智能水平稳步提升,L2级辅助驾驶功能已下沉至10万元级车型。各家车企在智能化技术方面都加大投入,加快推进高阶智能、智驾和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L2级以上的新乘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5.7%,业界预计全年智能网联汽车的销售将超过1700万辆,L2级新乘用车渗透率也会超过60%,而2023年这一渗透率是47.3%。而超越50%关键节点,意味着汽车智能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当前我国汽车制造领域已经实现生产智能化和高度自动化,汽车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条长、辐射范围广、拉动效应强,除了整车制造,向上可延伸至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零部件制造相关的其他基础工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等服务,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
汽车“四化”趋势下,汽车饰件不断转型升级,由原来单纯追求装饰转向为功能与装饰并举,以不断提升驾乘体验。以智能座舱为例,通过将传统汽车座舱匹配电子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饰件产品,实现人、车、路智能交互以及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随着汽车从代步工具不断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汽车饰件产品的电子化、智能化程度将逐步提升,成为了影响消费者驾乘体验的重要产品。
五、汽车轻量化下,汽车内饰技术、材料和工艺的革新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汽车轻量化对于节省能源、减少排放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面临里程焦虑的背景下,减重需求更为迫切。汽车的轻量化,指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车质量。公开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减重10%可提升续航里程5%-6%,而燃油车则能降低油耗6%-8%。而为实现汽车轻量化,结构优化、先进技术及材料替换是主要途径。因此背景下,在汽车轻量化下,汽车内饰技术、材料和设计的革新势在必行。
例如在材料方面:正实现“以塑代钢”的转型。汽车内饰材料一般可分为内饰表面材料、内饰骨架材料和内饰缓冲材料等三大类。内饰表面材料主要应用于汽车座垫、汽车顶篷表面、方向盘和车门。常见的内饰表面材料有天然皮革、人造皮革,纤维织物。内饰骨架材料除了传统的金属材料以外,还有各种成型塑料。内饰缓冲材料一般都应用于座垫衬里、顶篷衬里、遮阳板等等,主要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汽车轻量化及消费者对环保、安全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开始涌现出如超纤皮革、天然纤维加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目前以塑料为代表,凭借其低密度和优越性能,正逐步替代传统的金属部件,实现“以塑代钢”的转型。
汽车内饰件材料
类别 |
材料 |
特点 |
应用范围 |
内饰表面材料 |
天然皮革 |
卫生性能好,易保养,高端大气、生产成本比较高、质重、单调 |
汽车座垫 |
(PVC)人造革 |
外观鲜艳、耐磨、耐折、耐酸碱、手感硬、皮感差、舒适性差、耐老化性能差、气味重 |
汽车座垫 |
|
(PU)合成革 |
皮革耐磨耐刮性、耐水解性、耐候性等较好,手感柔软,表面真皮感强 |
汽车座垫 |
|
超纤皮革 |
优良的撕裂强度,耐磨性,抗菌和防霉性强 |
座椅靠背、车门内衬 |
|
针织面料 |
花纹多样,美观易清洗 |
顶蓬内饰 |
|
无纺布面料 |
绿色环保、良好稳定性、美观性 |
顶蓬内饰 |
|
PET面料 |
成本低,工艺简单,环保性好 |
地毯面料 |
|
复合EVA基材地毯 |
尺寸稳定性好、隔音性能好 |
地毯面料 |
|
PA簇绒地毯 |
保温、降噪效果更好、表面不起静电、容易清洗 |
地毯面料 |
|
内饰骨架材料 |
PVC塑料 |
较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表面硬度 |
PVC塑料方向盘、PVC塑料内饰衬板 |
ABS及改性ABS塑料 |
质量轻、耐腐蚀、良好的力学性能、设计方便 |
车门内扶手、换挡手柄头、装饰亮条 |
|
PP及改性PP塑料 |
抗冲击强度高、易燃烧、低温环境下成脆性 |
仪表板、车门护板、立柱护板 |
|
天然纤维加强复合材料 |
高强度、低成本、低密度、环境友好 |
汽车座椅靠背、车门内衬 |
|
内饰缓冲材料 |
PU软质发泡材料 |
良好的弹性,较强的透气性,显著的减震作用 |
座垫内衬、靠枕、顶篷内衬 |
PP发泡材料 |
优良的耐热性、显著的隔热性、良好的回弹性、良好的表面保护性和隔音性能 |
门内板吸能保护垫、缓冲垫、防震板(垫)、头枕、坐椅靠背 |
资料来源:《现代汽车内饰材料研究》丁晓良等,观研天下整理
生产工艺方面:汽车内饰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工艺种类多样。不同的车型根据自身的定位会选择不同的工艺,包括注塑、喷漆、包覆、电镀、烫印、激光雕刻、皮纹腐蚀等工艺,一个零部件上可能有两个或以上的工艺。汽车轻量化趋势下,新的制作工艺也被研发出来。
近年来,汽车内饰表面生产工艺取得了显著进步,其中膜内转印工艺(IMD)及膜内镶嵌工艺(INS)备受瞩目。模内转印技术(IMD)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塑料表面装饰方法,涵盖模内热转印注塑(IMR)和模内贴标(IML)两种主要工艺。这些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赋予了产品更多样化的外观选择,增强了产品的表面稳定性和耐候性。
目前汽车内饰件工艺
工艺 | 应用范围 | 特点 |
搪塑成型 | 仪表台 | 可设计形状复杂的产品、工艺过程控制简单稳定、工艺控制成本低,模具清洗成本低 |
TPO带背泡阴模 | 仪表台 | 皮纹均匀、耐刮擦、耐久性好、气味优良、低散发,可循环回收、物理机械性能好 |
包覆 | 仪表台、门板 | 包括手工包覆、真空吸附、热压成型、压边工艺(KIMEKOMI) |
INS嵌片注塑装饰技术 | 内饰装饰件 | 可装饰复杂三维表面、图案可设计替换、可在模型腔产生纹理效果、花纹不变形、颜色稳定、可提供高级电镀效果且污染小 |
IMD模内镶件注塑成型 | 内饰装饰件 | 纹理立体感强、色彩艳丽、可根据客户要求随时设计和改变纹理、产品稳定性和耐久性好 |
烫印 | 内饰装饰件 | 烫印表面金属效果好,工艺过程环保,零件不用分件即可实现两种效果 |
注塑成型 | 硬质仪表板本体、吸塑风管和软质仪表板的骨架及其它大部分相关零件 | 工艺简单、成本低 |
EIPP微发泡注塑工艺 | 内外饰的非外观结构件上,如仪表板骨架、保险杠支架、门护板支架等 | 可以精确的控制尺寸,可以减轻质量的同时保证材料的强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
薄壁注塑工艺 | 汽车保险杠本体 | 成本低、可以减轻质量、满足环保要求、工艺相对简单,可行性强 |
资料来源:《汽车内饰工艺与效果》王璐,《现代汽车仪表板成型与加工工艺技术综述》于广达等,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